蒲容
摘? ?要:在鄉村振興發展規劃建設背景下實現民族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一定離不開各民族的團結奮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經歷了非常艱難曲折的過程。其中貴州省黔東南州作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由于開發的時間比較晚,導致了經濟發展與其他地區的差距。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逐步推進,各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因此,以貴州省榕江縣三寶侗寨為例,通過了解其當前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其經濟發展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為實現鄉村振興,以及更好的發展提供一個參考案例。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三寶侗寨;經濟發展;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4-0015-03
引言
在過去幾年里,貴州省人民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以及視察貴州省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對總書記的講話思路進行深入的分析,以“四新”主攻“四化”為核心,致力于貴州省社會經濟發展工作,做好各項事業的宏觀調控工作,帶動貴州省經濟穩步發展。在新時代到來之際,黔東南地區人民在取得顯著經濟發展成效的同時,還存在著一些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對貴州省三寶侗族的經濟發展進行研究,以期對實現少數民族人民生活幸福、生態宜居、產業興旺,增加人均收入,加快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有所助益。新形勢下,必須調整三寶侗族少數民族地區產業鏈,充分挖掘地區的資源,大力發展農業、畜牧業、旅游業,促進貴州省黔東南地區經濟發展[1]。
一、貴州省三寶侗寨的發展現狀
侗族人民在千百年的民族發展過程中,孕育了無數的優秀文化,其民族文化中也蘊涵著深厚的民族生態文化智慧。侗族是貴州省世居之一的少數民族,侗族人民在歷史上主要從事糯稻種植和林業生產。其民族文化以婦女的侗布織染技藝尤為驚艷。在三寶侗寨地區分布著“萬畝”平壩的盆地。黔東南地區是侗族人民主要的居住地,侗族人民世代在這里生活和發展,奠定了非常堅實的民族文化基礎[2]。三寶侗族主要居住在貴州省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車江壩區。由于侗寨有上、中、下三個寶寨,因此,被稱為“三寶侗寨”。三寶侗族地區土地肥沃、地勢平坦、風景優美、自然資源豐富,同時也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三寶侗寨主要有車寨、章魯、恩榮堡、寨頭、英塘、月寨等十村九寨,共有2 648戶、13 198人。其中90%的人為侗族,同時還有苗族、土家族等其他少數民族[2]。如今,現代農業設備逐漸取代了以前的人挖牛耕、鐮割人打和肩挑背馱;農田水利設施完備,旱澇保收,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優良品種不斷引進推廣:水稻畝產已超千斤,盛產的“榕江西瓜”以其外形美觀、內瓤含糖量高而名揚省內外。農民的經濟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也正逐漸步入小康時代。
(一)農業
三寶侗族地區屬于溫濕多雨的中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地勢平坦、田地肥沃,年平均溫度18.2℃,積溫達6.672℃,無霜期310天,降水量約1 200毫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濕度大,是農田稻、油、瓜“三熟制”大面積高產、穩產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生態資源。在農業方面,世代靠農耕生存,以種植水稻為主,并出產玉米、高粱、小米旱禾、油菜、茶油等。隨著改革開放,當地政府政策和方針的不斷推陳出新,不僅推動了農業技術的發展,也實現了對土壤的改良,使得三寶侗族人民的糧食收成越來越高,每年都有一定的增產。同時,目前三寶侗族地區已經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將各種全自動的機械設備運用到農業之中,不僅節省了大量的勞動力,還推動了剩余勞動力向外就業發展。據《中國三寶侗族寨頭村志》記載,三寶侗寨的寨頭村,外出打工人員約500人,創造了約750萬元的年收入,打工經濟收入成為當地主要的收入來源。大部分村民將土地流轉出去,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在農作物種植技術方面,不斷實現了對水稻、蔬菜、水果等的育秧技術革新,不斷對農作物品種進行更新,不斷完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水平,使得水稻、蔬菜、水果等的產增相較于傳統的作物提升了13%。但是在養殖業方面,由于各種疾病的發生,導致成本上升。而基層獸醫不足,豬病毒等畜禽病的防治水平較低,從而導致養殖業發展不佳。現在隨著人們的經濟收入增多,土地也流轉出去了,因此農業發展不再成為人們收入的主要來源。
(二)林業
在三寶侗寨共有約12 000畝的山林面積。解放前,林業主要以經濟林和薪碳用林為主、杉木林為次,自然林約占總面積的25%。部分山坡種植茶油林、桐油林,其他較遠的山坡主要是自然生長的柴林、雜木和少數杉樹林。從清晚期到民國,不斷有村民上山種植樹木,這些人工營造的山林約占總山林的30%,其余樹木均為自然生長。當時這部分山林還是私人所有,其余部分為公共山坡。直到1981年,農村地區實行山林“三定”工作的落實,山林所有權歸集體,社員擁有林地使用權,從而大大激發村民的育林積極性。過去常種植杉樹林、經濟林等,近些年,隨著果林市場的發展,人們開始在山坡種植李子、梨、柑、桃、橙等果樹。目前,村民不但擁有種植果樹場,同時還建有東邊縣果樹開發公司第三果樹、西邊造林公司果樹場、龍建昌嶺山果樹場,共計有2 000多畝的經濟林,同時還有3 821畝的杉樹林。
(三)手工業
三寶侗寨村民以農業為生,同時發展了家庭手工業,有木工、織布、刺繡、編織等。本地的工匠都是自學成才,農忙時種地干活,農閑的時候起房造屋、打造家具,為家庭增添經濟收入。此外,三寶侗寨人民自己種植棉花,經過去籽、彈絨、搓卷,用當地發明的腳踏紡紗機,一次可以紡出雙紗雙錠,大大提升了工效,織出來的布作為侗族服飾的基本布料。織布刺繡是侗族婦女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習的技藝,她們會運用縐繡、刺繡、辯繡、平繡等方法。她們刺繡的圖案來源于生活,有飛禽走獸、花草魚蟲,主要體現了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刺繡圖案主要縫在衣服花邊、花鞋面、花襪底、花手巾、花口袋等。改革開放后,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三寶侗寨地區還出現了新興的磚瓦廠,生產陶瓷瓦、紅磚等產品,帶動了當地的經濟,凸顯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商業
在三寶侗寨地區有著較為久遠的商業歷史,一度有著“小上海”之稱。因為寨子前面就是都柳江的支流——寨蒿河,航運暢通,從榕江運輸木材到廣東地區販賣,再從廣東地購買食鹽回到榕江地區。例如,章魯村的賴家,就是從廣東梅州搬來的,200多年前祖上來到三寶侗寨搞木材運輸,在廣東和貴州兩地之間往來,實現了家族壯大、經濟收入增多,祖上所修建的賴家大院至今仍然存在,并且被列為文物進行保護。改革開放后,實現了集體經濟,便有了更多的人開始從事工商業,如小型工業、加工業、服務業等。各種商業店鋪的興起,推動了三寶侗寨地區的經濟發展,使得三寶侗寨地區商業有了更多新時代的樣貌。
(五)旅游業
縣政府十分重視三寶景區的風景區建設,制定了三寶景區(即侗族文化大觀園)修建性規劃。以寨頭、章魯、蔭塘三個村為核心發展了特色旅游業,構建了三寶風景區。對三寶侗寨地區的景區景觀和環境進行了治理,完成了道路鋪設、廣場綠化,以及榕樹景觀、三寶景區大橋、三寶鼓樓、長廊等的修建工作,至2014年12月底,累計投入了8 350萬元。在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幫助下,三寶侗寨還開設了旅游客棧、農家樂飲食店、特產品店,組織成立了侗族文藝表演隊增加了旅游的豐富性。如今,僅三寶千戶侗寨景區的旅游就占全縣旅游收入的20%,可見旅游業的發展推動了三寶侗寨人民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古榕群景區成為榕江旅游宣傳和招商引資的品牌,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來游玩。
(六)居民收入
貴州省貫徹落實城鄉居民增收計劃,在保障農民工工資收入方面取得重大成績,對欠薪問題采取了有效的解決措施,對低收入困難人群進行幫扶。據統計結果顯示,在2021年貴州省人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7 428元,相較于前一年同期增長了11.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 601元,增長率為9.8%;鄉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 737元,增長率為11.6%。就整個貴州省看來,貴陽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為,33 330元;三寶侗寨地區人民均可支配收入為27 426元,較為落后。
二、貴州省三寶侗寨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貴州省在鄉村振興中經濟發展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但黔東南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全國各地、民族自治州相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相對經濟規模均存在著較大差距。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來看,2021年的人均生產總值764元與全國人均生產總值1 748元仍有較大差距[2]。2021年三寶侗寨農民人均純收入8 345元,可見貧困人口較多。自西部大開發以來,城市大多數居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提高,但由于城市中低收入群眾占比重,仍有許多少數族群在經濟方面依然比較困難。三寶侗族地區位于壩區,大部分種植仍然需要人工,小農業生產仍然占有較大比例,存在著難以實現大規模機械性作業、最新的現代科學技術仍無法普及、傳統自給自足的小農業生產方式仍占據主導地位的情況[4]。存在投入多產量低,經濟作物數量少,農村經濟效益極低的情況,從而嚴重影響了農戶致富。但工業依賴能源和礦業資源的比例仍相當大,而且生產性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例則較小,生態與人文的資源優勢仍不能充分轉變為經濟資源優勢[5]。同時,由于三寶侗族地區年輕勞動力幾乎都外出務工,留下孩子和老人在家,而當地的土地已經全部流轉出去,只剩下一部分種菜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
三、三寶侗寨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增加人力資本投入,引進人力資源
三寶侗寨地區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為指引,以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為指引,加大人才資源投入,大力引進人力資源。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培育本地實用型人才;二是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建設,加快推進高等院校建設的發展步伐;三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真正為當地培育實用型人才[6]。
(二)調整城鄉產業結構,引進現代農產品作物
堅定不移將鄉村振興作為全縣建設工程,協調城鄉區域市場開發工作,全部落實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早在20世紀70年代,榕江縣人民就從廣東省引進了“新澄一號”雜交品種西瓜,現在已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產業之一。因此,在糧食自給自足的狀況下,因地制宜地繁榮經濟作物和生態家畜養殖,帶領村民不斷提高收入,豐富鄉村經濟[7]。
(三)利用地方資源優勢培育特色企業
三寶侗寨地區具有非常大的資源優勢,在市場發展的引導下,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加快產業重組,集聚勞動力培植具備當地文化資源優勢的民族企業。同時,利用都柳江的自然資源優勢,加快發展能源工業,開發利用重晶石、石灰巖金、鉛、煤鐵、鋅、銻等重要礦產資源,發展礦產、食品加工產業。開發或使用太子參松茯苓、五倍子天麻杜仲等名貴中成藥,以發展壯大民族醫藥。還可以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和食點加工企業等,通過壯大當地民營企業擴大經濟總量,增加經濟收入。
(四)圍繞民族風情發展生態旅游
大力實施“文化旅游活州”策略,推動旅游資源大州向文化旅游產業強州發展。利用三寶侗寨地區絢爛多姿的少數民族文化,引導眾多游人觀賞“百節之鄉”和“歌舞世界”的民族文化。著力建設環雷公山、環舞陽江和黎從榕等精品旅游的活態傳承,做好下司古鎮、西江苗寨服務。加大合作,努力建設自然遺跡施秉云臺山,推動劍江溫泉老州城市、隆里老城、三寶侗寨等景區的旅游發展[8]。
結語
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貴州省三寶侗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作為推動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漸增長的同時其經濟在整個貴州省還處于較為落后的地位。在新時代到來之際,黔東南州地區要憑借得天獨厚的文化、自然資源等優勢,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著重致力于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貴州省榕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榕江縣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2]? ?付強.西江千戶苗寨少數民族旅游住宿業發展探析[J].凱里學院學報,2017,35(5).
[3]? ?王然.貴州省榕江縣三寶侗寨古村寨景觀形態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6.
[4]? ?崔麗麗,王梟梟.傳統侗族古村落景觀的可持續發展探究——以貴州從江占里為例[J].中外建筑,2020,(5).
[5]? ?劉威,肖開紅.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三產融合模式演化路徑——基于中鶴集團的案例[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9,(1).
[6]? ?張華忠.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J].職業,2019,(2).
[7]? ?薛瑞.肇興侗族村寨旅游文化開發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1).
[8]? ?何治民.城鎮化背景下的侗族傳統建筑變遷及原因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1).
[責任編輯? ?若?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