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逄春階

黎 青/圖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時,有這樣的表述:“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不少,泰山無疑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精神標識之一。
從一定意義上說,讀懂了這座山,也就讀懂了中國。最近我看了山東廣播電視臺拍攝的六集紀錄片《大泰山》(《大泰山》名字,不如叫《大哉!泰山》更好,過去“泰”和“大”互借——筆者按),覺得自己離讀懂的境界還差得很遠。這部紀錄片為讀懂泰山遞上了一把鑰匙,對體味泰山文化精髓,有提示、提醒、提神的作用。
我對泰山的印象是零碎、模糊、膚淺的。說句大白話,就是不囫圇、不系統。這部紀錄片給了我一個相對完整的“山象”。紀錄片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設置了清晰的坐標,從自然到人文,從歷史到現實,從東方到西方,從中國到世界。跳出泰山看泰山,也許看得更加清晰。紀錄片“河山元脈”單元,從25 億年前浮出海面的群島山脈,到3000 萬年前劇烈隆起的磅礴山體講起,由泰山說到黃河,有追先懷遠的悠長和宏闊。“若登天然”單元講述的儒釋道故事,讓人記住“大德曰生”,敬畏先賢從泰山日出中悟出生生不息大道的靈光,也記住孔廟的一副集句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可以語上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泰山立志研學基地小朋友拓印的“與國咸寧”四字,點染出歷代帝王封禪、拜祭的精神背景。“登高必自卑”搖身變成“登高必自碑”,“卑”“碑”之變引人遐思。泰山能成其大,在能容,難怪英國歷史學家狄更生登泰山后發出感嘆:“一個可以如此尊崇自然之美的民族,必定是一個對生活基本價值有著良好感覺的民族。”紀錄片以“國泰民安”作結,這是最美好的期許。我想到了《周易》中的話:“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由山和人共同塑造的風景,獨一無二,最能勾勒出泰山的文化肌理。比如考驗人的泰山十八盤的陡峭險峻,還有閃耀在石凳上那些行走的脊梁——泰山挑山工們的晶瑩的汗滴,喚起了我們的崇高感,恰如康德所言:“因為他們把我們的精神力量提升到了遠遠的,超出了庸俗平凡的高度,并讓我們在內心發現了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抗衡力量,它使我們有勇氣去和大自然這種看來好像是全能的力量進行較量。”比如泰山的日出,101 歲的著名美學家楊辛的解讀是:“泰山的日出,那是體現一種生命的壯麗,這也是天地人的大合唱,那種壯麗的景象,使我感受到一種生命的贊歌。”比如泰山石敢當,福建的、重慶的、四川的、陜西的、山西的,造型各異的石敢當,寓意都是一個意思,泰山能為人遮風擋雨、逢兇化吉。比如碧霞元君,一個個傳說,已經融化在國人血液,積淀為民族記憶了。紀錄片的可貴之處在于,它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以現代意識、開放意識去關照、解讀,可以說這部紀錄片是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賦予新時代內涵的一種有益探索。
著名報人范敬宜先生曾談道好新聞來自“記者罕至、讀者罕聞”的地方。《大泰山》也拍出了許多的“罕”。比如,日觀峰氣象站,那些負責與天“對話”的工作狀態,我很感興趣。更讓我想不到的是,泰山日觀峰氣象站,始建于1932 年,由竺可楨選址、蔡元培奠基,是中國建站最早的永久性高山氣象站,被稱為“風云前哨第一站”。有機會,我真想去親眼目睹一次。比如赤鱗魚,是泰山溪流中的獨有魚種,它生性既不耐熱又不耐寒,只能生活在海拔270 米到800 米、溫度在2℃到28℃的泰山溪水中。由于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野生赤鱗魚資源急劇減少,一度瀕臨滅絕。比如一棵野生泰山花楸,藏身在海拔1400 多米的一處陡崖石縫中,是現存的世界上唯一一棵野生花楸。如今,泰山人艱難實現了野生泰山花楸的遷地保護和野外移植回歸,初步解除了野生泰山花楸自然瀕臨滅絕的困境。泰山之大,大在它身上藏著數不清的秘密。一點一點地、耐心地發掘這些秘密,發掘這些被疏忽了的“細節”,才能讓泰山的文化肌理更豐滿、更鮮活,泰山故事才更可信、可愛、可敬。
主峰海拔1532.7 米,挺立在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之上,號稱“天左一柱”的泰山,高而可攀,拾級力登;雄而可敬,昂頭天外;溝通古今、天地、陰陽、晨昏。泰山有說不盡的話題。這部紀錄片是在說山,其實更在說人、說事,也在說理。主創人員用現代理念的鋒芒激活沉睡的“材料”和塵封的史料,最大限度地占有第一手資料,并把資料變成思維的養料,當然缺不了的是現場采集到的鮮活信息的映照。“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紀錄片的落點對準人,在對準改變了歷史的大人物的同時,更多地對準挑山工、登山者、保潔員、護林員、氣象員等等,但關注普通人,絕不是點綴,而是關注他們的命運,展示其中的世相之美,還有人性的悲憫與感動。這一切努力,成為區別于一般風光宣傳片的標志。
紀錄片還比較清晰地揭示了山與水的關聯。比如泰山與黃河,歷史上,黃河下游曾有過六次大的改道,黃河始終以泰山為分界,泰山成為黃河下游的中流砥柱。比如泰山的發達水系,泰安人常說:山多高,水多高。我多次爬泰山,常會遇見奔流而來的活水,看來泰山上不缺水。水是怎么來的呢?山上的植被能存水,山離不開水,水離不開山。鳥瞰泰山全域,以玉皇極頂為中心,岱陽有中、東、西三溪,岱陰有天津河、掃帚峪、桃花峪三溪。六條溪水順山勢峽谷而下,或向北匯入黃河東去,或向南注入汶水西流。泰山不僅是一個山的世界,更是一個水的世界,用“高山流水”贊譽泰山恰如其分。《說文解字》對“泰”字形體的解釋是“滑也。從廾,從水。大聲。他蓋切。”許慎認為,“泰”字的形體是從手從水,讀“大(太)”聲,是形聲字。古人所謂“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爾”。洵不虛也!泰山啊,你還是一座水靈之山。
泰山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還有其直接的歷史淵源,這個淵源,就跟人的胎記一般明顯。秦皇、漢武是由東御道上山,而光武帝劉秀沒有沿著秦皇、漢武的老路從東御道登泰山,他向“中”看齊,以東為尊的方位感也隨之改變。從泰山之陽,劉秀選擇了南北向的中路登山,經中觀、天觀、環道、天門到達山頂。東漢的都城,也已從長安遷至“天下之中”的洛陽,一切都應時而動。天下之中,從此成為中華正統的時空坐標。中華民族的“中”的理念,竟然還跟登山有關。細細琢磨,很有意味。
我了解到,山東廣播電視臺紀錄片攝制團隊于2021 年9 月份正式開始拍攝,為全景式呈現泰山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歷史之美,攝制組在泰安堅守了一年多的時間。歷時一年多的拍攝,除了全面立體地拍攝好泰山本體之外,攝制組的足跡還遍布全國多地甚至境外。在技術手段方面,《大泰山》全部為超高清4K拍攝,并運用了直升機、無人機、穿梭機、大型特拍設備等進行拍攝。我想,拍一部好的紀錄片,也是一次登山,看著一個個難得的鏡頭,我能體味出制作者的辛苦,當然也有提煉與展示之樂。
經過紀錄片《大泰山》的提醒,我以后再登泰山,肯定會更仔細、更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