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鄒孝聽 陶園琦
在蘇州,多元化、國際化、專業化的影視人才培育氛圍正在凝聚,新生代影視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蘇州影視發展的軌跡上,有人尋到了“人生驛站”,有人記錄了經典影像,有人留下了銀幕倩影。
本期特別策劃,我們通過對話電影專業青年教師、新生代導演、演員等新銳力量,解讀現代影業的蘇州故事。

眾所周知,過去,電影行業是集聚化產業,美國大名鼎鼎的好萊塢,中國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好的電影資源如虹吸效應集中涌入。而隨著拍攝成本的上漲、政策的轉變等,空間距離變得不再是最主要的挑戰,過去集聚的產業重心慢慢向外輻射,使得周邊城市甚至國家能夠承接資源外溢,“去中心化”正在成為電影業未來趨勢。
蘇州,緊鄰上海,基于先天地理優勢,經濟基礎以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電影產業在此會聚。五年前,西交利物浦大學成立影視藝術學院,試圖通過教育實現產學融合,進而帶動電影產業發展,為蘇州電影行業集聚后備力量。

方程:北京大學文學、哲學學士雙學位,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電影制作MFA學位。曾為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獲獎導演Vanessa Roth以及艾美獎獲獎導演Amanda Pope擔任助理導演,剪輯的作品曾獲美國導演工會獎和學生奧斯卡獎。
2021年,擁有北京大學文學和哲學雙學位及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制作專業碩士學位的方程在業界工作多年后,加盟西浦影視藝術學院,任職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負責人。與大多數人一樣,他深知蘇州的電影環境和北京、上海相比,氛圍的確沒那么濃厚。但蘇州是一座人文積淀深厚,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古代誕生了唐寅、范仲淹等文人墨客,近代蘇州文學又為中國電影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在方程看來,這是文化底蘊的力量。相較于北京、上海,更或是好萊塢等這些電影行業具有集群趨向的地方,蘇州有她獨特的優勢。在這樣一座城市,由一所國際化大學來扮演“拓荒者”,助力本土電影行業再次騰飛,既面臨著挑戰,同時也充滿了期冀。
“蘇州現代電影行業逐步起步的過程中,西浦影視藝術學院致力于產學研融合,根據行業和市場需求,培養專業人才,打造良好生態。”方程告訴記者,影視行業涵蓋很多板塊,包括電影、視效、動漫等,學院設置的本科專業分為影視攝影與制作、廣播電視學、數字媒體藝術三個方向,其本質都是通過視聽語言完成敘事,傳遞信息、價值。他說:“入學之初,三個方向的專業課程會有重疊,到了二、三年級,開始細分方向的學習,例如導演、制片、剪輯、市場發行、聲音制作、錄音等,學生可以逐步確定自己的興趣所在。”

北京有中戲、北影,上海有上戲,與這些電影專業類院校相比,西浦影視藝術學院優勢何在?
在與方程的聊天中記者獲取了一個關鍵信息:國際化。據介紹,西浦影視藝術學院是國內目前唯一在本科階段采用全英文教學,授予中英雙學位的高校。那么國際化到底有多重要?方程直言,目前中國電影市場雖然很大,也取得過非常輝煌的成果,但在國際市場上的接受度和影響力較弱,未來如何破局?如何出海?是中國電影人需要考慮的。“我們的師資團隊來自包括英國、南非、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等世界各地的電影人才,我們擁有國際化的教學體系,課程設計以及實操環節強調流程的工業化、規范化,我們的設備間井井有條,一塵不染,我們會在新生第一課就進行安全培訓,我們的拍攝時間也有嚴格的限制,我們希望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國際一線接軌,以后從事國際合作項目的時候,能夠更快融入。”
雖然成立不到5年,但目前西浦影視藝術學院在培養新一代電影人方面已取得諸多成績:
去年,多部學生作品在國際電影節拿了獎項,獲得了業界對學校的認可。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畢業生張彬之的作品《上岸》獲得多倫多獨立電影展“最佳學生影片”及新浪潮短片電影節“最佳學生影片”。畢業生肖珮瑤的作品《換命》獲得歐洲電影攝影獎“最佳學生影片”,美國電影攝影獎“最佳學生影片”和“最佳學生導演”。
與此同時,畢業生憑借著嫻熟的英語、全面而扎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科研素養和實踐能力等優點,收到多個國際電影名校錄取通知書,截至目前包括劍橋大學、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倫敦藝術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倫敦時裝學院、謝菲爾德大學、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英國伯恩茅斯大學、布里斯托爾大學、愛丁堡大學、格拉斯哥大學等。

中國電影百年,與蘇州淵源頗深,但現在很多新生代并不知道蘇州電影在歷史上的地位。作為培養未來電影人才的新秀,西浦影視藝術學院與蘇州本土媒體合作,邀請電影協會業內專家、著名影人,開展經典影片放映交流活動。
除了交流學習,學院也十分重視產教融合,與相關單位合作,共同培養專業人才。正是這樣的合作,讓西浦的學生有機會參與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其間,學生參與了包含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鳳凰衛視紀錄片節目組、湖南衛視/芒果TV“青春芒果夜”、“朋友請聽好”節目組 、廣東電視臺、《金剛川》電影劇組、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節目組、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時裝周、VOGUE時尚雜志、Hfilm Production(泰國) 、Wine101等在內的實習項目。“央視6套在蘇州有后期制作基地,我們也在探討未來合作的可能。另外學院在數字媒體藝術動畫方向也在開展相關合作。”方程說。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設立兩年后,2020年,西浦與光線集團合作,啟動西浦·光線電影學院揚州教育基地建設,光線集團希望通過與教育界的聯系達成更多的產業合作,這與西浦融合式教育理念不謀而合。2021年5月22日,西交利物浦大學影視與創意科技學院作為西浦融合式教育旗艦項目正式成立,致力于文化藝術領域教育、研發和產業生態的構建。
西交利物浦大學影視與創意科技學院副院長麥莉娟表示,西浦與光線集團的合作是一場共贏,教育界能夠更精準地輸送更符合市場需要的人才,產業界則有條件提供最先進的行業標準和資源信息,雙方共同帶動產業進步,為中國電影賦能。“今年9月,西浦·光線電影學院揚州教育基地即將開園,我們會安排學生去揚州,實地參與體驗電影拍攝與制作,在那里,學生不僅有機會接觸到專業的劇組,還能體驗到最高端先進的設備,以及最科技、最前沿的電影產業工業化流程。”麥莉娟如是說。


麥莉娟: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大學傳播學博士,曾任英國貝德福特大學特聘教授、英國樸茨茅斯大學博士生導師、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特聘研究員、國際媒體經營管理學會委員、世界媒體經濟與管理學術會議學術組織委員會委員,以及國際《傳媒管理期刊》編輯委員。
在談及蘇州這座魅力都市的時候,曹蘇蘇內心的欣悅之情都綻放在笑容中:“之前去蘇州拍攝過,然后立刻就知曉了為什么那么多影視作品都會選擇在這個城市取景,真的太美了。”
曹蘇蘇當時就住在山塘街,至今她還清楚地記得,剛到山塘街就被周圍的景色驚艷到了。每逢拍攝間隙,她都會在附近走街串巷,感覺一花一葉一草一木都有故事,讓人流連忘返,總是不自覺就想把自己的呼吸和生活節奏慢下來,整個人好像都被賦予了一層干凈和清透感,就想做些文藝、浪漫的事兒。
當談到和蘇州相關的影視作品時,極度熱愛表演的她興奮地表達著對“老戲骨”“老前輩”們的敬佩和自己在學習、實踐中的體悟,這份極富感染力的熱愛和感悟,正是她多年如一日地堅守夢想和工作的原因。
“我特別喜歡的影視作品《都挺好》就是在蘇州拍攝的,里面的演員有倪大紅老師、姚晨老師、郭京飛老師等,都是我特別尊敬和崇拜的前輩。我經常會一個片段一個鏡頭翻來倒去地觀摩、學習他們的表演,很多有用的‘知識點’正是演員結合當下環境和情緒的感受帶來的即興創作,或是演員提前精心設計的部分。然后我就會把他們當作‘教科書’,深入思考如果同樣的段落是我來表演,自己又會不會想到這樣的設計,從而找出我不足的地方,一點一點地學習。”

曹蘇蘇: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演員工作委員會會員,中國內地90后女演員,重慶大學表演專業本科,上海大學電影學碩士研究生。《奇跡夢工廠》“全國十強”,張涵予組冠軍選手。主要參演作品:《你是我的城池營磊》《獵罪圖鑒》《蘭心大劇院》等。
除此之外,她對這部劇里的蘇州元素也有著十分深刻的印象。
“城市意象能讓影視作品更具特色和吸引力。我記得《都挺好》這部劇中有蘇州評彈、古鎮小巷、蘇式美食,這些蘇州元素與劇情和人物心境都特別契合。當男女主角相遇之后,劇中配了一段《白蛇傳》相關的蘇州評彈,那曖昧的‘小感覺’一下就展現出來了;當女主角情緒不好想要調整狀態時,拍攝場景切換成了江南水鄉的清麗質感,也讓觀眾跟女主角有了同樣放松舒適的心境。”
希望各位沒有去過蘇州的朋友們都能有機會親臨蘇州,感受它的溫潤美好。希望《現代蘇州》雜志越辦越好,挖掘展示嶄新的蘇州,增進人們對蘇州的了解。希望在蘇州發展的影視同僚們于這一方水土中滋養出更多創作靈感,城市為你們加持,你們也是城市最好的記錄者。
——曹蘇蘇
之前在參演婁燁執導的電影《蘭心大劇院》時,曹蘇蘇對電影和表演產生了更多新的認知:“我拍過的所有戲里,只有這部戲是絕對純粹的‘素顏’,女演員的妝面,連粉底也不能打,臉上的各種瑕疵都會被認為是錦上添花,就是要絕對的真實感。”
“這種真實還體現在拍攝方式上。正常情況下,我們拍攝前都會有一個人喊‘準備’和‘開始’,演員再開始表演,表演結束時有人會喊‘Cut’,但這次拍攝《蘭心大劇院》的過程中,有些時候根本沒有人喊口號,就是在演員們極其放松、毫無表演意識的狀態中拍攝。當大家還在聊著天、開著玩笑時,突然一臺攝像機悄無聲息地拍過來,因為只有這樣才是絲毫沒有‘表演痕跡’的表演。”
“有些時候,完成了原本計劃的內容后,導演還會希望演員們給一點完全即興的東西,要求大家忘記原規定的臺詞、調度等,打破重建,完全交給演員發揮,讓大家隨便演。這樣一來,表演過程中的相互交流和碰撞就是完全未知的,也都是最下意識的反應,呈現的效果就會更加真實。”
那次拍攝徹底更新了曹蘇蘇對“真實表演”的認知,后來拍攝其他戲的時候,她也經常會借此次經歷中的感悟來審視自己。在《你是我的城池營壘》里飾演葉小滿時,她再一次體會到了“真實表演”:有一段戲中她飾演的角色沒有臺詞,只是單純地聽對手的臺詞,按照她之前的習慣,自己可能會多多少少加一些“應該”有的反應在表演中,比如可見的焦慮、緊張、失落。但那次表演中,曹蘇蘇摒棄了多余的反應,只是讓自己融入這個角色本身,真的做到“聽”對手的臺詞,不做其他設計,讓一切順其自然。
“那場戲一條就過了,但演完以后我還是有些擔心的,生怕最后的呈現會顯得角色呆板,結果作品播出后,我看到那場戲的效果其實特別好,我當時的‘無設計’完全是對的,觀感極其舒適。”在曹蘇蘇的深刻感悟中,她意識到鏡頭遠比演員想得更加細致,任何的虛假都會被捕捉,真情實感也一定會被記錄。
對于演員來說,艱難的經歷確實有很多,這么多年的堅持和熱愛,屬實是對演員心態的考驗,也許考驗也是必經之路。但無論在何等境況中,都要砥礪自己,堅守自己的熱愛,因為在這寶貴的經歷中總會有許許多多的感悟。
“雖然戲拍了蠻多年,但一直還在奮斗中,也知道自己還有很多要加油的地方。作為心懷理想的影視人之一,希望整個影視行業早日度過冰河期,能有更多優秀的項目和作品問世,能有更多角色機會給到還在堅持的人。”
唯一讓曹蘇蘇感到遺憾的是,之前到蘇州來,幾乎將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每次離開蘇州之后,她總感覺沒有好好了解這座城市。“記得我當時還在一家小店,寫了一封寄給二十年后自己的信,好期待未來的老蘇蘇,收到來自蘇州的小蘇蘇的話語呀,想想都要淚目了!”她希望將來有機會能來蘇州純粹地旅行,用一段時間完全放空自己,把自己全然交給這座“人間天堂”。

宋三思:中國內地男演員、編劇、導演。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影視表演系,主要參演作品:《青春修煉站》《不可思議的菲比》《大運河畔的篝火》等;主演的網劇《你在我的右手邊》獲得了2019年愛奇藝內部評分最高的青春題材劇集。
2021年,宋三思開始接觸影視幕后工作,曾擔任電影《我的灌籃女神》等多部電影的選角導演、現場制片等,2022年正式以導演身份簽約影視公司,由其擔任編劇、導演的喜劇電影《投降吧,爸爸》目前也正在前期籌備當中。
宋三思對蘇州的印象極其深刻:一個獨特的雙面之城,精致典雅的古城水鄉與摩登繁華的高樓大廈相結合,讓人在平靜的氛圍中依然能充滿斗志。
“2018年的時候,我第一次來到蘇州,當時正在參加舞臺劇的巡演,至今依舊覺得很榮幸,能夠在蘇州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登臺演出。”回憶起與蘇州的初遇,便是宋三思與蘇州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的首次結緣。回望蘇州,他仿佛也瞥見了當初那個為了熱愛而奮不顧身的自己。
“恨不得一天時間就將姑蘇古城逛個遍。”到達蘇州的那一刻,他覺得眼前的姑蘇城真就如古詩中描述的那般:“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
剛到蘇州的第一天,行李箱還沒有打開,宋三思就迫不及待地走出酒店。竹影斑駁,花枝嬌俏,深宅軒榭中煮上一壺碧螺春,伴隨著清韻流長的昆曲小調,好不愜意。“最愛的是在老蘇州的街巷里徒步穿行,尤其是平江路、山塘街那安逸的生活氛圍和熱鬧的街市夜景,至今難忘。”
“說得簡潔點,蘇州的景就一個字,雅!這種氣質總讓我想起我非常崇拜的周迅老師,在她身上就有這種典雅文藝的氣息,我覺得她和蘇州這座城市在氣質上有著天然的契合感,希望以后有幸能和周迅老師一起合作。”
希望能在蘇州拍攝出越來越多的優秀影視作品,吸引越來越多的電影人來蘇州,促進蘇州電影的發展。祝愿《現代蘇州》雜志越辦越好,能更多地記錄和展現蘇州的魅力,講好蘇州故事。希望同樣在努力拼搏的電影學子們不斷進取,展現出自己的實力,將來在自己熱愛的行業發光發熱。
——宋三思
在談到為什么很多影視劇組都愿意來蘇州拍攝時,他認為姑蘇古城作為一代代觀眾心目中的“白月光”,無論是雅致的景觀還是悠閑的氛圍,都能夠解釋這一點。“這些取景地,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里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令人神往。像熱播劇《都挺好》《何以笙簫默》等等都在蘇州取景,我還記得同德里那段時間挺熱鬧的,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其實是《武林外史》,應該是在木瀆古鎮取的景。我記得86版《西游記》中師徒四人到了女兒國,進城的片段應該也是在蘇州拍攝的。”
這些年,宋三思常常來江南取景拍攝,在蘇州及周邊的一些城市經常能見到他和劇組的身影。“我自己正在籌備的電影有可能會在蘇州拍攝,目前正計劃來蘇州堪景。其實考慮到這里的城市環境和生活氛圍,無論是旅游還是拍攝,我都會再回來的。晚飯后,騎著單車,聽著音樂到金雞湖畔兜風,還蠻愜意。”
“其實拍戲本身是個苦差事,困難很多。但說實話,我還蠻享受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尋找靈感、突破自己。也會有受傷和難過的時候,但只要進入拍攝現場,心里也就只想著把這場戲拍好。”
在多年的拍攝經歷中,值得宋三思紀念和回憶的事情不勝枚舉:“2021年,我和劇組正在山里拍攝,當時拍攝現場在山頂上,道路崎嶇彎折,車子壓根就進不去,所有人都當起了‘挑山工’,扛著沉重的道具、拍攝設備、物資,徒步走到現場。”在進山的途中宋三思和美術指導都崴傷了腳踝,強忍著腫脹和疼痛,他們依然堅持拍完那場戲再去就醫。
對于電影人來說,為了這份理想與熱愛,或許痛也是一種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