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珺,云水 藝術工作室創始人
看完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我們發現鄉村能治愈人,對殷海珺來說,陶藝也能治愈她,于是她將云水垚藝術工作室從城市搬到了鄉村里。從十全街到樹山村,殷海珺坦言,這是一種回歸,在樹山村,能更好地與泥土對話。
在樹山村東頭,一個入眼滿是翠綠的院子里,一個個陶藝作品正從這里“誕生”,這里就是云水垚藝術工作室。每到周末,這里迎來一撥又一撥的陶藝學生,他們大多是小學生,嘰嘰喳喳地詢問著各種跟陶藝相關的問題。
殷海珺大學讀的專業是師范,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攀巖公司做市場,作為一名非專業人士,殷海珺緣何對陶藝如此著迷。這就要說回2009年了,當時殷海珺生了一場大病,在鬼門關走了一遭后,整個人心態有了轉變。在父親的勸說下,她去景德鎮散心,也是在那里,她接觸到了陶藝。在景德鎮,大街小巷上,專注于陶瓷的匠人們,給人帶來很不一樣的感覺,看著他們與泥土對話,心一下子靜了下來,她說“這是治愈人心的力量”。
出于對陶瓷藝術的喜愛,在醞釀良久后,2013年,殷海珺在十全街開了一家“功夫小瓷”加盟店。功夫小瓷來自景德鎮,以普及中國陶藝文化為己任,當時在全國已有幾十家加盟店。2014年殷海珺將店鋪搬到了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貴都鄰里中心,隨后她創立了品牌云水垚。
市場擴張速度很快,受限于場地因素,殷海珺一直在尋找云水垚的“大本營”:“我想找一個空間,在那里有窯爐,有教室,有文創展示空間,可以燒制陶瓷,可以開課教學。”因為陶藝本身就是和泥土相關的藝術,是推動農耕文明進步的要素,選址也要回歸自然,接地氣,她將選擇聚焦在蘇州的鄉村中。于是,她開始尋找,幾年的時間里考察了陽澄湖美人腿、東山、西山、樹山、旺山多地,最終2018年底,殷海珺將“大本營”定在樹山村。




她解釋說,選擇樹山,與當地高嶺土礦有關。提及瓷器人們依然會想到景德鎮、耀州、磁州等名瓷產地,但卻少有人知蘇州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原料寶地。在樹山村白墡塢一帶,蘊藏著豐富的高嶺土(白泥)礦。作為中國著名的建材、陶瓷原料基地,這里開采的白泥礦自然顆粒細、可塑性好、白度高,作為陶藝原料自然格外講究。
2019年7月,云水垚藝術工作室正式對外營業,殷海珺租了一戶居民家的三層小樓,共200多平方米,后院還有五六個窯,配置齊全的窯爐。
來到樹山村,自然要和村民相處,殷海珺表示:“這是一段互相適應的過程,除了和房東打交道,我們也要和鄰居打交道,要尊重他們的生活作息,維護良好的鄰里關系。”現在,每到收獲季,云水垚藝術工作室組織活動的同時,還會幫助鄰里販賣翠冠梨。
自從國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殷海珺一直在思考陶藝與鄉村振興的關系,到了樹山,她有了新的見解。樹山村自然人文資源豐富,“樹山三寶”、梨花節、礦石、溫泉、廉石……這些樹山元素,都可以通過陶瓷這種藝術的手法傳遞出來。
陶瓷作為器皿,可以和樹山云泉茶相匹配。從殷海珺訂制的研學路線來看,這一天的研學內容可比在教室里單純地學習陶藝要豐富得多。茶園采茶、炒茶、農家樂、制作品茗杯或是茶壺、泡茶教學,贈茶給父母,傳遞中國茶文化。
“云水垚想要傳遞給孩子的,不只是陶瓷做法教學,從泥巴怎么來的,如何區分陶和瓷,到如何應用陶瓷等知識,都有涉及。”云水垚還會普及一些與陶瓷有關的文化,比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蘇州泥塑,讓孩子們接觸和了解蘇州泥塑、虎丘泥人。
四年來,云水垚藝術工作室在樹山已經熟門熟路,不少民宿和咖啡館都來找工作室合作,目前,云水垚藝術工作室跟樹山書香世家、都喜天麗、花間堂都有合作。樹山書香世家酒店的親子陶藝坊,里面的陶藝作品都是由云水垚的師傅設計的,住酒店的客人還可以來云水垚體驗陶藝。
樹山村還成立了企業聯盟,在樹山創業的企業家都可以加入,大家一起交流學習,一群喜歡鄉村風土人情、優美環境的有志之士,朝著同一個目標奔進。
創業10年來,殷海珺前前后后開了11家陶藝店,目前除了位于樹山村的“大本營”云水垚,在楓橋景區也開設了子品牌文創工作室——詩瓷小筑,此外在常熟還開了兩家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