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杰 鐘炎平 毛靜 劉鑫華 李姍③ 劉園園④ 雷旭 雷飛飛 雷雨⑤ 郭鵬 胡波 劉志新 譚華炳
肝衰竭(liver failure,LF)是各種致病因素引起肝臟嚴重損害,導致肝臟代謝、合成、解毒、分泌、生物轉化等功能嚴重障礙或失代償,機體出現黃疸、出血、感染、腎功能障礙及肝性腦病等臨床綜合征[1]。LF 有多種病理類型,其中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最常見的類型,ACLF 是在慢性肝病基礎上出現急性肝功能失代償,出現黃疸進行性加深、凝血功能障礙等一組綜合征[2]。既往認為ACLF 最主要治療方法是原位肝臟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近年發現大部分ACLF 患者可以從急性打擊中恢復到病前的狀態[3-5]。在歐美國家ACLF 主要病因為酒精性肝病,我國等亞太地區ACLF 主要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6-7],中國約有7 000 多萬的HBV 感染者[8]。除OLT 外,治療LF 的方法均是基于肝細胞強大的再生能力。肝再生能力決定患者治療方法選擇、預后判斷[9-12]。
20 世紀70 年代,科研人員發現AFP 與LF 預后相關[13-15]。有研究證實,甲胎蛋白(AFP)是HBV 相關ACLF(HBV-ACLF)肝細胞再生的重要觀察及預后指標,AFP 動態升高提示預后較好[16-17]。人工肝支持系統(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能暫時替代肝臟功能,為肝細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復創造有利條件或者作為OLT 的過渡[18-20]。由于ACLF 病理生理復雜,預后影響因素多,有研究者建立了ACLF 預后TACIA 評分模型[21]。本文通過觀察ALSS 治療前后AFP、肝衰竭預后模型TACIA 評分變化,分析ALSS 對肝細胞再生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十堰市人民醫院(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的156 例HBV-ACLF 患者,納入標準:全部入選病例符合文獻[1]2018 年版肝衰竭診治指南中ACLF 的診斷標準,根據病史、體檢、實驗室檢查確定有明確的HBV 感染導致的肝臟病變。排除標準:(1)酒精性、藥物性、自身免疫性、遺傳代謝性等導致的肝衰竭;(2)有肝臟或其他臟器惡性腫瘤基礎;(3)入院前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4)妊娠期女性。根據治療方式將全部病例分為血漿置換(PE)組(44 例)、PE+雙重血漿分子吸咐系統治療(DPMAS)組(69 例)、對照組(43 例)。本研究得到十堰市人民醫院(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同意(批準號:syrmyy2019-102)。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根據其病因、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予以抗病毒、促肝細胞再生、護肝退黃、對癥支持等內科綜合治療。設備及材料:人工肝支持系統(珠海健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DX-10),一次性使用血漿膽紅素吸附器(健帆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型號BS330),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重慶希爾康血液凈化器材研發有限公司,型號RC250),血漿分離器(意大利貝爾有限公司,型號MICROPLASMPS07),一次性使用體外循環管路。
1.2.1 對照組 予抗病毒,恩替卡韋分散片(生產廠家: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0129,規格:0.5 mg×21 片/盒)口服給藥,0.5 mg/次,1 次/d 或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生產廠家:浙江和澤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83499,規格:300 mg×30 片/瓶)口服給藥,300 mg/次,1 次/d;促肝細胞再生:促肝細胞生長素注射液(生產廠家:威海賽洛金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10003,規格:30 μg∶2 mL)靜脈滴注,120 μg/d,1 次/d 或分2 次給藥,療程一般為4~8 周;護肝退黃:舒肝寧注射液(生產廠家:貴州瑞和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20025660,規格:2 mL/支)靜脈滴注,10~20 mL/次,1 次/d 或異甘草酸鎂注射液(生產廠家: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1942,規格:10 mL/支)靜脈滴注,0.1~0.2 g/次,1 次/d 等內科綜合治療。
1.2.2 PE 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PE。(1)連接固定血漿分離器及體外循環管路;用0.9%氯化鈉注射液(生產廠家:成都青山利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4563,規格:3 000 mL∶27 g)3 000 mL 預充管路,充分排出氣泡;再用500 mL 0.9%氯化鈉溶液(生產廠家: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 字H51021158,規 格:500 mL∶4.5 g)+肝素鈉注射液(生產廠家:江蘇萬邦生化醫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0612,規格:2 mL∶12 500 單位)1 mL 預充洗及肝素化管路。(2)術中血 液流速:80~100 mL/min,分漿比:0.25~0.3,肝素泵:根據患者體重及凝血功能調節,置換同型血漿2 500 mL,每次治療時間4~5 h,治療次數根據患者肝功能恢復情況決定。(3)患者取臥位,術前生命體征穩定,實時心電監護,選擇患者合適的動、靜脈建立臨時血路管路,予以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生產廠家:華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2021492,規格:1 mL∶5 mg)5 mg、每置換1 000 mL 血漿時予以葡萄糖酸鈣注射液生產廠家:四川美大康華康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51023153,規格:10 mL/支)10 mL 常規預防過敏反應。
1.2.3 PE+DPMAS 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行PE+DPMAS 治療。(1)連接固定血漿分離器、血漿膽紅素吸附器、血液灌流器及體外循環管路;預充管路同PE 組。(2)術中血液流速:120~150 mL/min,分漿比:0.25~0.3,肝素泵:根據患者體重及凝血功能調節,置換同型血漿2 500 mL,每次治療時間4~5 h,治療次數根據患者肝功能恢復情況決定。(3)患者仰臥位,心電監護,建立動靜脈通路,常規預防過敏反應同PE 組。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患者入院前和出院前相關指標:(1)一般臨床資料,如性別、年齡、主訴、現病史、既往史、個人史、體征、住院天數。(2)乙肝DNA(HBV-DNA)檢查。(3)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間接膽紅素(IBIL)、白蛋白(ALB)。(4)血白細胞(WBC)、血小板(PLT)。(5)血肌酐(Scr)檢查。(6)凝血酶原活動度(PTA)、凝血酶原時間國際化標準比值(INR)。(7)AFP。(8)根據TACIA 評分計算公式計算評分:TACIA 評分=0.003×TBIL(μmol/L)+0.036×年齡+0.009×Scr(μmol/L)+0.525×INR-0.003×AFP(ng/mL)。(9)根據治療結果將全部病例分為臨床治愈、臨床好轉、臨床惡化、自動出院4 種情況。將臨床治愈、臨床好轉稱為有效,將臨床惡化和自動出院稱為無效。臨床治愈標準:①乏力、納差、出血和肝性腦病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②黃疸消退(TBIL≤2×ULN);③肝功能指標基本恢復;④PTA(INR)基本恢復。臨床好轉標準:①乏力、納差、腹脹等癥狀明顯好轉,肝性腦病消失;②腹水、黃疸等體征好轉;③肝功能指標好轉(TBIL<5×ULN,INR<1.5 或者PTA>40%)。臨床惡化標準:①乏力、納差、出血等癥狀及體征加重;②肝功能指標惡化;③新發并發癥和/或肝外臟器功能衰竭,或原有并發癥加重,甚至患者死亡。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26.0 軟件分析,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性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多組間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和四分位數間距[M(P25,P75)]表示,多組間采用非參數Kruskal-Wallis 檢驗,治療前后指標比較采用Wilcoxon 檢驗;計數資料以構成比率(%)表示,采用行×列表資料的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一般臨床資料、入院時生化指標比 較 PE 組、PE+DPMAS 組、對照組性別、年齡、并發癥(腹水、自發性腹膜炎、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的構成比、實驗室檢查(HBV-DNA 構成比、PLT、WBC、ALB、PTA)等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PE 組、PE+DPMAS 組、對照組住院天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一般臨床資料及入院時生化指標比較

表1 (續)

表1 (續)
2.2 三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AFP、ACIA評分比較 PE 組、PE+DPMAS 組、對照組治療后的ALT、AST 均較治療前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PE 組、PE+DPMAS 組治療后TBIL、DBIL、IBIL 均較治療前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的TBIL、DBIL、IBIL 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PE組、PE+DPMAS 組治療后INR 指標均較治療前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INR 指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E+DPMAS 組治療后AFP 較治療前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E 組、對照組AFP 治療前后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PE 組、PE+DPMAS 組治療后TACIA 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治療前后TACIA 評分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的肝功能、凝血功能、TAFP、TACIA評分比較[M(P25,P75)]

表2 (續)
2.3 三組療效比較 PE 組治療有效率為79.55%(35/44),治療無效率為20.45%(9/44);PE+DPMAS 組治療有效率為82.61%(57/69),治療無效率為17.39%(12/69);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51.16%(22/43),治療無效率為48.84%(21/43)。PE 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754,P=0.005)。PE+DPMAS 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604,P=0.000)。PE+DPMAS 組有效率高于PE 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67,P=0.683)。
肝細胞再生能力動態觀察對預測HBV-ACLF患者臨床療效、并發癥發生,以及是否需要及時進行OLT 具有重要作用[22],促進肝細胞再生是HBVACLF 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本研究對照組以內科綜合治療(參照文獻[23-24],抗病毒、護肝、促進肝細胞生長、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治療并發癥)等方法為對照,觀察PE、PE+DPMAS 對HBV-ACLF的預后的影響。全部患者根據治療方式分為PE 組、PE+DPMAS 組、對照組。
分析發現PE+DPMAS 組對TBIL、DBIL、IBIL、INR 改善效果最優,PE 組次之,對照組效果最差。與文獻[25-26]報道PE+DPMAS 在改善TBIL、DBIL、IBIL 上優于PE 的結果一致。PE 通過分離并清除血漿中可溶的致病物質,并以置換液補充體液、電解質和血漿成分,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但PE存在血漿需要量大,清除效率有待提高。DPMAS 通過結合中性大孔吸附樹脂(HA330)來吸附中大分子毒素,通過離子交換樹脂(BS330)來吸附膽紅素和膽酸,其能吸附多種有害物質,但是DPMAS治療會影響患者的凝血功能,對肝衰竭治療不利[27];而PE 聯合DPMAS 治療即能有效清除有毒物質及致病物質,又能減少血漿、凝血因子及白蛋白等物質的丟失;與單獨應用PE 或DPMAS 相比,增加了對膽紅素等有毒物質的清除作用。PE+DPMAS 治療能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提高肝衰竭患者的治愈率[28-33]。說明PE、PE+DPMAS 治療方式均能有效清除膽紅素等有害物質,為肝臟再生與恢復提供有利的內環境。
INR、AFP 在HBV-ACLF 療效判斷、肝細胞再生判斷上有重要意義,INR 標志肝細胞壞死對凝血功能的影響,而AFP 標志壞死后肝細胞再生。文獻[34-35]報道HBV-ACLF 存在凝血功能紊亂,且紊亂程度與肝細胞壞死程度顯著相關,表現在INR在HBV-ACLF 壞死階段升高,經過治療肝壞死得到抑制后INR 下降。本研究INR 的變化與文獻報道相同,證明通過PE+DPMAS、PE 治療可以改善凝血功能。AFP 是一種糖蛋白分子,正常成人體內含量少,既往AFP 升高主要用于肝癌的診斷。用于HBV-ACLF 的原理是當肝壞死發生時,會出現肝細胞再生,AFP 在再生肝細胞中大量合成,使血清中AFP 含量上升。既往研究已經證實,AFP 是肝細胞再生標志物,AFP 的升高表明肝臟再生能力強[16,36-40]。本研究AFP 在不同組變化結果說明PE+DPMAS 通過改善凝血功能、清除膽紅素等代謝毒物,產生了有利于肝細胞再生的環境,有利于肝細胞再生。
HBV-ACLF 發生機制復雜、影響因素多,單一指標對預后判斷準確性有待提高。研究者發明了包含肝細胞壞死對凝血功能影響、AFP 表現肝細胞再生的TACIA 評分模型,TACIA 評分高的患者,肝細胞再生功能差,患者預后差[21]。本研究發現PE 組、PE+DPMAS 組、對照組治療前TACIA 評分較治療后高,治療后PE 組、PE+DPMAS 組與治療前相比顯著降低,而對照組治療前后的TACIA 評分降低不明顯。說明在內科綜合治療基礎上實施ALSS 治療可以促進肝細胞再生。
從總的治療效果看,PE+DPMAS 組、PE 組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E+DPMAS 組優于PE 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ALSS 通過有效清除膽紅素等有害物質,為肝細胞再生提供有利的內環境、促進肝再生,提高了治療有效率,降低了無效率,改善HBV-ACLF 患者預后。
本研究也有不足,一是回顧性研究,僅研究了兩種人工肝模式對肝再生的影響,二是未能細化影響預后的因素,這些均是未來研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