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寧 朱小芳
由于建設用地土地性質、城市周邊環境復雜,城市存量用地更新涉及空間生態環境的協調、土地資源的激活再利用、區域原有需求矛盾的解決等難題[1]。在城市存量更新的背景下,城市存量公共空間中存在的地域風貌缺失、歷史人文特色黯淡、城市空間格局破碎、空間人居品質低下等一系列問題,亟須新的人才參與,以及新的理念指導更新設計,這也是高校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與教學的重點。在本科三年級上學期設置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課程中,將城市存量更新思維和環境景觀設計方法植入課程教學和項目實踐,補充課程教學的項目實踐問題與內容短板,并由此對教學模式和教學設計進行改進[2]。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是風景園林專業本科階段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課程的任務是讓學生了解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能,理解中外城市公共空間形態的發展過程,掌握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各種類型空間設計的內容、要素,掌握四態協同理論與設計方法,掌握設計程序與計算機輔助設計。通過課程學習,學生掌握從項目場地平面方案推演與設計到立體空間上地形的變化、周邊業態的協調、空間流線的梳理、場地景觀的組織以及地域歷史人文特征和時代風貌的凝練等的相關知識與能力。課程通過理論學習夯實和擴展學生城市空間設計的專業知識面,通過案例教學與課題實踐培養學生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感知、設計創新與表達能力,使其能夠探究分析方法,推敲總體設計,要求學生在分析基地的業態、環境、人群、社會等狀況的基礎上,提出場地的整體空間設計概念與方案,為后續課程的學習與未來就業奠定扎實的基礎。
當前,城市的快速發展與建設形勢對風景園林行業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希望風景園林從業人員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技能、開闊的學術視野、新穎的設計理念。面對復雜的城市空間系統和設計難題,整理與利用好城市規劃、城市生態、景觀設計等多方面的知識,才能更好地把握項目設計核心。城市建設新形勢要求在風景園林專業的教學中加入關于城市、規劃、建筑、生態、植物、藝術等的相關知識和理論,同時加入對城市發展最新動態與政策的解讀。希望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能夠掌握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專業知識,以應對風景園林專業對綜合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3]的城市建設目標。在我國城市建設工作的指導思想下,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課程教學中要明確以下能力培養:學生要懂得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注重保留城市特有的精神與記憶、人文環境、建筑基因、歷史風貌等內容,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的宜人性,掌握在城市微空間、街道公共空間、濱水公共空間、廣場空間等用地進行城市修補、景觀更新,提升城市活力的能力[4-5]。課程實踐選題應結合國內外風景園林發展的變化趨勢做出相應的調整,多考慮城市存量用地中的公共空間選題進行實踐研究。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教學需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講授、梳理重點和難點問題。理論知識講解要明確內容體系與知識遞進關系,針對難以理解的知識內容要充分檢索相關的國內外案例。多種形式的案例演示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轉化。教師可通過課堂思辨與翻轉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參與精神。筆者經過近幾年的教學,探索出以下三種教學模式。
第一,遞進式任務教學。由簡至難地安排實踐任務,提煉教材與文獻中的知識理論,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授課,以課題任務為核心,通過安排讀書筆記、知識分享、結組調研與匯報、優秀案例分析與抄繪、小場地空間平面設計、大中型場地綜合設計等任務鼓勵學生逐步參與課程學習。將課程重點和難點知識安排在每個章節的任務中,實現課程結構之間內容的連續性,形成邏輯清晰的授課主線和脈絡。根據遞進式任務教學,確立具體教學實施過程,利用課題任務驅動,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學生逐步形成對空間系統的分析能力,以及發散思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6]。
基于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知識體系架構與層次,結合學生認知規律,將課程按照四個教學模塊進行授課,根據不同的模塊內容設計多樣的教學方法,由易到難安排課程任務,以符合遞進式認知規律。常見的城市公共空間類型包括城市微空間、街道空間、濱水空間和廣場空間,這些皆可作為城市中存量待更新場地項目,按照以上空間類型的場地規模與復雜程度,分配項目任務作為實踐訓練的課題(表1)。

表1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課程設計
第二,調研分析式教學。針對當前城市中存量的待優化公共空間,展開實踐項目地塊實地踏勘調研和資料收集整理工作。調研內容包括項目場地整體生態、氣候土壤環境、場地高差與水域分布、交通環境、周邊業態分布、歷史人文、植物群落分布、社會背景、經濟發展狀況、周邊人群分布以及人的需求分析等。調研分析式教學可以鍛煉學生感知城市客觀問題、分析與拓展思維的能力。
真實的城市空間環境的調研對于課程教學具有很好的輔助作用。風景園林專業學生建構多維復雜的空間離不開前期充足的調研,要通過主動觀察來理解空間和場地,獲取關于項目場地的全面的資料,結合運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分析方法,從背景資料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客觀且全面地對項目地塊進行問診把脈,關注空間生態的治理與修復,關注人群對空間的需求,關注景觀可持續發展需求等空間問題。
第三,研究導向型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啟發性問題為驅動,將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納入教學過程設計,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式學習。研究導向型教學可以建立學生獨立學習、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由教師或者學生自己提出與課程項目匹配的研究性課題,針對課題進行充分的研究,進而歸納相關的理論知識點。在課題項目實踐過程中,將風景園林前沿領域知識融入場地總體設計、空間形態、生態體系、公共設施與小品、人機工程及尺度等多個層面,解決場地調研總結的空間問題,驗證課題理念,實現城市公共空間綜合方案的設計。
在理論課及設計實踐教學過程中,靈活引入城市空間活化與更新、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等國內外城市設計領域前沿思想內容,填充了理論課的空洞與滯后,使教材中的理論知識結合城市建設實踐,應用于城市公共空間的空間布局和優化。在引導學生運用風景園林設計分析方法分析場地,嘗試綜合利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要素設計解決空間問題,提出設計思路的基礎上,學生能有效完成城市存量空間的綜合設計課題,保質保量地提交作業成果。
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的考核評價上,注重過程評價和結課課題成果綜合評價。課程結課課題成果考核評價包含了以下方面:城市公共空間設計選題中關于城市更新的思考;調研中所發現的問題的維度與深度;設計方案中針對問題的解決策略和措施;以人為本的空間思考與原創性設計;場地中景觀結構與交通流線組織的合理性;城市公共空間中地域性和創新性的營造;圖面表達規范性與藝術性。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結課課題作業完成后,通過文本、展板等作為傳播途徑,進行匯報講解與展示,并推薦優秀作品參加國內外專業競賽。
城市存量更新任重道遠,以往課程教學中學生的課題任務多以土地增量為導向的未開發區域為主,相較于在空白的紙張上勾勒場地設計的草圖與概念,存量公共空間的更新成為學生面對的新的課堂實踐任務。城市公共空間存量更新類型課題的完成需要學生擁有風景園林的設計思維與空間規劃能力,更需要具備城市公共空間問題分析與思辨能力。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學生要遞進且全面地了解城市更新的動因、目標、對象和內容,進行存量空間更新理論與方法的學習。課程講解過程中,教師可引入國內外城市更新的案例,通過視頻和圖像的展示、文字信息的闡述,帶領學生吸收其中的成功經驗,反思其中的不足引以為戒。教師可通過調研分析式教學,指導學生在實地考察中發現項目場地存在的現實問題,直觀地感受和記錄空間尺度。
基于存量更新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課程教學布置的課題,對于風景園林專業本科階段學生而言,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和深度。存量用地相較于增量開發用地,場地問題相對復雜,需要綜合多學科交叉知識分析,但相關配套課程中對應的理論教學更新不足,學生的知識積累和思維模式上還未做好準備,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學生知識儲備較低,設計思路轉換不過來等情況。針對此類情況,可利用往屆學生優秀作業作為解讀示例,明確課題的設計目標,改進學生學習和實踐方法。學生經過理論教學補充與實踐訓練,能夠掌握城市存量公共空間更新設計的設計程序、思維方式和表達方法,夯實理論基礎的同時也積累了學科前沿知識。
高校風景園林專業教學不僅僅肩負著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責任,同時肩負著樹立學生環境生態觀、城市發展觀、人本觀念,培養他們獨立的造園技能與綜合空間設計意識的責任,以此滋養和支撐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通過雙向的反饋來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課程教學要實時關注學科前沿,以發展的眼光順應新的學科建設,努力將風景園林專業教學向著更加有深度、有廣度的領域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