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軍 程琴娟


[摘要]科技期刊專刊外在呈現形式是專刊品牌價值、出版目的、出版論文等方面的外在延伸與表達,主要包括封面設計、版式補充、周邊內容創新等部分。文章調查了344種自然科學類中文核心期刊2021年出版的260期專刊,發現科技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充分意識到專刊外在呈現形式的獨特性與必要性。因此,筆者結合辦刊實踐,從提升紙質版收藏價值和網絡版傳播力的角度,就科技期刊加強專刊外在呈現形式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科技期刊;專刊;外在呈現形式;裝幀設計;封面;目錄
當前,很多科技期刊圍繞國家和地方重大發展戰略,結合行業重大科技成果、熱點難點問題、重大事件、重要慶典以及學術會議等開展選題策劃,與科研項目課題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企業、學(協)會、學術會議主辦方、學術帶頭人等合作[1]出版專刊,取得了良好的學術反響。例如,《中山大學學報》出版了“天琴計劃”專刊[2],《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出版了“電介質物理和材料專刊”[3],《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出版了“慶祝長安大學建校七十周年專輯”[4]。但目前科技期刊專刊多側重于選題策劃、組稿與編校,在一定程度上對專刊外在呈現形式設計不足。實際上,優秀的外在呈現形式是高質量專刊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形象。馬文軍等人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20年版)》的344種自然科學類中文核心期刊為調查對象,發現其中124種科技期刊2021年出版了260期專刊[5],文章以調查得到的260期專刊為研究對象,闡述專刊外在呈現形式的內涵,統計分析專刊外在呈現形式的設計現狀,并結合辦刊實踐,從提升紙質版收藏價值和網絡版傳播力的角度,就科技期刊加強專刊外在呈現形式提出具體建議,為科技期刊進一步提高專刊顯示度、增強傳播效果提供參考。
一、專刊外在呈現形式的內涵
科技期刊專刊外在呈現形式是專刊品牌價值、出版目的、出版論文等方面的外在延伸與表達,主要包括封面設計、版式補充、周邊內容創新等部分。第一,科技期刊專刊封面設計應緊緊圍繞出版目的或出版論文開展主題設計,凸顯專刊品牌價值。第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2007年4月印發的《期刊出版形式規范》規定:“同一期刊在每年度中的版式設計風格應基本保持一致。”科技期刊應圍繞專刊出版目的和出版論文等方面適度補充和設計版式,如醒目標注專刊名稱,不必單獨進行版式設計,以免降低科技期刊專刊辨識度。第三,科技期刊專刊的周邊內容創新主要包括撰寫專刊序言、前言、卷首語、導語,介紹專刊主持人成果,創新致謝形式,撰寫紀念文等與專刊出版目的和出版論文高度相關的周邊材料。只要有利于專刊的出版與傳播,科技期刊就應鼓勵專刊開展周邊內容創新。
裝幀設計指對開本、裝訂形式、插圖、封面、書脊、護封和扉頁等印刷品外觀的裝飾和設計,應符合出書意圖,主要針對的是印刷物外觀的包裝裝潢設計[6]。科技期刊裝幀設計包括封面設計和版式設計[7]。科技期刊專刊外在呈現形式與科技期刊裝幀設計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二者都包括了封面設計,而科技期刊專刊外在呈現形式的版式補充只是科技期刊裝幀設計中版式設計的很小一部分,具有包含關系。科技期刊專刊外在呈現形式的周邊內容創新是專刊出版內容的一部分,不是科技期刊的裝幀設計。
二、專刊外在呈現形式的設計現狀
根據調查得到的260期專刊,筆者主要查閱了專刊封面、封二、封三、封四、目錄、扉頁、插頁以及序言、前言、卷首語、導語和版式布局、作者簡介、論文內容、致謝等部分并進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260期專刊外在呈現形式主要涉及封面設計,在封面標注專刊名稱、在目錄標注專刊名稱和撰寫序言、前言、卷首語、導語,以及每篇論文首頁標注專刊名稱等。在封面或目錄標注專刊名稱和撰寫序言、前言、卷首語、導語的專刊所占期數較多,占比基本超過70%,開展封面設計的專刊期數占比過半,每篇論文首頁標注專刊名稱的專刊期數占比則僅有18.5%,如表1所示。實現3項專刊外在呈現形式的專刊期數占比為30.0%,實現4項的占比為22.7%,實現5項的占比僅為10.4%,如表2所示。實現5項專刊外在呈現形式的專刊主要集中在《科學通報》《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國科學:化學》《中國科學:生命科學》《中國科學:技術科學》《中國科學院院刊》《色譜》《光學學報》《力學進展》等。
在調查得到的260期專刊中,精神傳承型專刊有70種[5]。精神傳承型的專刊出版主要目的是慶祝或紀念某一具有傳承價值的歷史事件、高校或科研院所慶典、科研群體或學派慶典、著名人物華誕等,具有精神傳承功能。只有極少數科技期刊嘗試在精神傳承型專刊外在呈現形式設計中加入較為豐富的要素。研究結果表明:70種精神傳承型專刊外在呈現形式除了上述5項,還有設計扉頁及插頁、撰寫紀念文、創新致謝形式等。設計扉頁及插頁的精神傳承型專刊期數占比為34.3%,撰寫紀念文的占比為15.7%,創新致謝形式的占比只有10.0%,如表3所示。實現6項及6項以上的外在呈現形式的精神傳承型專刊占比只有14.3%,如表4所示。外在呈現形式實現項數較多的精神傳承型專刊主要集中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遺傳》《中國激光》《光學學報》《人工晶體學報》《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等。
筆者根據上述調查統計發現,科技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充分意識到專刊外在呈現形式設計的獨特性與必要性。專刊外在呈現形式設計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專刊是科技期刊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實現編輯主體創造意識和期刊辦刊計劃的重要手段,是讀者、作者、科技期刊的共同利益訴求,是科技期刊爭取優秀稿源的重要抓手[8],是科技期刊從同類期刊中脫穎而出的有效手段[9]。科技期刊理應從專刊外在呈現形式上彰顯專刊的獨特性。專刊外在呈現形式設計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專刊外在呈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讀者對專刊內容的感受和對專刊的認可。
三、專刊外在呈現形式的提升建議
隨著專刊外在呈現形式能對讀者產生更大的感染力,其也越來越受到科技期刊的重視。文章依據國家新聞出版總署2007年4月印發的《期刊出版形式規范》,結合筆者辦刊實踐,從提升紙質版收藏價值和網絡版傳播力的角度,就科技期刊加強專刊外在呈現形式設計提出具體建議。
(一)立體化展示專刊主題,提升紙質版收藏價值
用于收藏是科技期刊專刊紙質版的價值之一。為了提升科技期刊專刊紙質版收藏價值和美譽度,吸引學術資源,科技期刊應開展豐富的專刊外在呈現形式設計,實現外在呈現形式與內容質量的完美統一[10]。首先,科技期刊應在專刊封面和目錄上醒目標注專刊名稱,幫助讀者直觀地了解專刊的出版領域。其次,科技期刊應與美編或設計公司合作開展專刊封面設計,使專刊封面設計融合科學性及藝術性,直觀準確地展示和傳播專刊的科研成果,提高科技期刊的品牌形象[11],從而提升專刊紙質版的收藏價值。封面是科技期刊的形象,是讀者和科技期刊之間信息交互的視覺橋梁[12]。在我國高水平的科技期刊中,開展封面設計的期刊占比較高,設計精美的封面是其促進學術傳播的重要途徑[13]。最后,科技期刊應以編輯部名義或邀請相關專家撰寫專刊序言、前言、卷首語、導語等內容,交代、說明或評論專刊出版目的和出版論文,使讀者深刻了解專刊出版由來和報道的研究成果等。若設有主持人,科技期刊專刊可在封面、目錄醒目位置標注主持人姓名,并在封二、扉頁及插頁等位置簡要介紹其科研成果,以實現科技期刊專刊學術影響力和主持人學術知名度的雙提升。
精神傳承型專刊還可開展扉頁及插頁設計、撰寫紀念文、創新致謝形式等外在呈現形式的設計,以緬懷歷史、弘揚理念、傳承精神,進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影響力。例如,《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2021年出版的“慶祝長安大學建校七十周年專輯”,發揮編輯主體作用,與設計公司合作,在該專刊封二、扉頁及插頁進行設計,涉及長安大學簡介、校慶標識、學術支撐機構,以及24位院士及40多位賜稿專家賀詞等內容,每篇論文的作者簡介也補充了作者在長安大學的學習工作經歷,并邀請作者在致謝部分以小故事、小散文等多種形式,或抒情、或敘事地講述與長安大學的深情厚誼和不解情緣[4],提升了該專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使其極具收藏價值。《光學學報》2021年第1期出版的“創刊四十周年特輯”進行主題封面設計和包含卷首語、15位院士題詞等內容的扉頁及插頁設計,發表了《<光學學報>四十周年:溫故開新,不惑篤行》的紀念文[14]。
(二)全方位呈現專刊主題,提升網絡版傳播力
在互聯網時代,科技期刊網絡版傳播豐富了出版形式,拓展了傳播空間,也影響了讀者的閱讀習慣[15]。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等第三方學術期刊數據庫平臺,期刊論文成為脫離期刊整體、沒有封面和封底而獨立存在的信息出版單元,能否被傳遞到讀者,完全依賴于論文的內容本身[16]。當前,科技期刊專刊雖然使論文具有較高的顯示度,但是其品牌價值在一定程度上仍被網絡版傳播所弱化。科技期刊需要在專刊外在呈現形式上下大功夫,使專刊外在呈現形式設計適應于網絡版高效傳播,最大化地凸顯專刊品牌價值。首先,科技期刊應在專刊每篇論文首頁標注專刊名稱,改變上文所述僅有18.5%的被調查專刊進行相關設計的現狀。其次,科技期刊應側重專刊封面設計,展示科技期刊形象,便于網絡版傳播。最后,科技期刊應將專刊封面放在每篇論文首頁,樹立科技期刊的品牌形象。此外,科技期刊應在論文每頁都標注專刊名稱,進一步強化專刊的品牌效應。
筆者分析調查得到的260期專刊外在呈現形式還發現:《發光學報》2021年第8期的《碳點發光》專刊,雖然設計了主題封面,并邀請楊柏等人撰寫了序言,但是中國知網并未展示該專刊序言,并且封面、目錄、每篇論文首頁也沒有標注專刊名稱,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專刊的品牌效應。《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021年第1期的“分子篩功能材料專輯”紙質版附有專刊前言,但中國知網也未展示該專刊前言。可見,在互聯網時代,科技期刊應注重專刊外在呈現形式設計與呈現,以增強專刊的品牌效應。
四、結語
科技期刊專刊外在呈現形式是專刊品牌價值、出版目的、出版論文等方面的外在延伸與表達。文章調查344種自然科學類中文核心期刊2021年出版的260期專刊發現,科技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充分意識到專刊外在呈現形式的獨特性與必要性。筆者從提升紙質版收藏價值和網絡版傳播力角度出發,認為科技期刊可在專刊封面、目錄以及每篇論文首頁標注專刊名稱,開展專刊封面設計,撰寫專刊序言、前言、卷首語、導語等。精神傳承型專刊還可開展扉頁及插頁設計、撰寫紀念文、創新致謝形式等專刊外在呈現形式的設計,以提升專刊的顯示度與傳播力,彰顯科技期刊品牌形象。隨著科技期刊專刊出版日益活躍,高質量的專刊外在呈現形式將愈發重要,科技期刊在封面、目錄和每篇論文首頁上醒目標注專刊名稱等專刊外在呈現形式也可考慮列入相關國家標準,并加以
推廣。
[參考文獻]
[1]代艷玲,朱拴成.提升期刊學術質量與影響力的方法與途徑:選題策劃與組稿[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02):157-161.
[2]王海蓉.高校科技期刊專題出版的實踐與思考:以《中山大學學報》“天琴計劃”專題為例[J].編輯學報,2021(04):463-467.
[3]程琴娟,焦陽,宋軼文,等.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進行專題出版的實踐及成效[J].編輯學報,2022(02):215-218.
[4]馬文軍,楊陽,劉青青.《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出版“慶祝長安大學建校七十周年專輯”的編輯策略[J].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2021(03):632-642.
[5]馬文軍,程琴娟.中文科技期刊專刊出版活躍度、類型及選題策劃分析:基于344種自然科學類中文核心期刊的調查[J].科技與出版,2022(05):75-81.
[6]李士林.裝幀設計的多維度法律保護探討[J].編輯之友,2015(01):90-93.
[7]龔賽群.科技期刊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思考[J].編輯學報,2002(03):166-168.
[8]張偉偉,王磊,馬勇,等.以出版學術專刊為抓手提升科技期刊影響力[J].科技與出版,2019(04):145-150.
[9]蔡斐,蘇磊,李世秋.科技期刊爭取優質稿源的重要抓手:策劃出版專刊/專欄[J].編輯學報,2018(04):416-419.
[10]徐麗嬌.科技期刊實現價值引領功能的策略研究:以《科技導報》卷首語欄目為例[J].編輯學報,2021(06):644-648.
[11]張輝潔,曾玲,唐秋姍,等.精心設計封面圖像,打造高“顏值”生物醫學期刊:以《Genes & Diseases》為例[J].編輯學報,2020(05):578-580.
[12]楊臻崢,鄭曉南.藥學類科技期刊彩色排版與封面設計的現狀調查及優化建議[J].編輯學報,2021(06):639-643,648.
[13]王靜心.我國高水平科技期刊封面設計的特點與思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03):263-269.
[14]何卓銘.《光學學報》四十周年:溫故開新,不惑篤行[J].光學學報,2021(01):24-29.
[15]鄭宗榮,張新玲.應對期刊數字化的編輯策略[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2(04):133-135.
[16]付雅靜,錢俊龍.數字出版時代提高科技期刊顯示度途徑的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10): 1262-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