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和平,匡 婕
(1.中山職業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2.中山開放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東 中山 528400)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規模巨大的多民族國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訴求與現代化探索從一開始就同向共進、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緊扣民族認同與共同體意識生發的關系鏈、國家認同與共同體意識內化的價值鏈、道路認同與共同體意識責任外化的利益鏈,是探索、開啟、推動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時代,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聚焦身份指向、價值指向和利益指向,通過“民族-文化”認同、“政治-國家”認同、“政黨-道路”認同,才能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共建”“共擔”“共享”意識,為中國式現代化夯實精神基礎,進而為推進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迸發不竭動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概念是2014年9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然而,中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與共同體意識生發的關系鏈早已自覺形成于中國各族人民對現代化的長期探索進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訴求也早已在中國各族兒女立志救亡圖存過程中產生。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相當長的時間里,資本主義模式的現代化浪潮強勢東進,中國封建社會及其思想意識形態節節敗退,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的傳統結構在一系列中外沖突中逐步瓦解。其時,中國各族兒女對近代開始奔涌而來的各種巨大社會變遷,充滿驚訝乃至震驚、懷疑乃至狐疑、拒斥乃至抗拒、不適乃至痛楚的體驗。“洋務運動”中的一個“洋”字就生動體現了當時人們對于這種舶來事物認知上的陌生感和心理、情感上的距離感。這種認知傾向和感情體驗也體現在“體用關系”問題的爭辯上。在字面上,雖僅是中國尋求現代化歷史早期個別人物的思想觀點,卻真實地體現了許多中國人面對時代大變局的習慣性思維路徑。其中一個主要的特點在于,在情感上,立志以中國自己的經驗整合現代化歷史上的新經驗。隨著一個又一個被列強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災難罹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探求救國救民的現代化道路中被喚醒,中國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與共同體意識的關系鏈得以生發。在此之前,“由于沒有遇到來自中華大地以外足以危及中華民族生存的對立面,所以才不可能在與外部勢力的矛盾、沖突中顯現中華民族的整體的存在”[1]297。越來越多的先進分子選擇現代化作為中國社會和文化發展目標。他們一方面致力于傳統價值觀的發揚光大,另一方面又積極主張吸收和積極適應現代文化需求,創造中國人自己心向往之的文化家園。所有這一切努力,雖然都是向現代化發展,但“作為社會現代化之根本因素的人的現代化絕非只有少數社會精英分子心態的現代化,而是廣大民眾的心態的現代化”[2]。而20世紀早期中國對現代化的探索,基本是由社會上層精英們倡導、發起和控制,下層民眾基本是消極被動的,所有的探索最終無一例外走向失敗也就成為必然。
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力量在于全國各族人民。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緊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與共同體意識生發的關系鏈,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初心和使命,與人民群眾形成血肉聯系,開啟了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歷程。面對大量的傳統農業經濟和薄弱的現代工業經濟,以及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剛從封建社會泥潭走過來的農民和少量現代工人,中國共產黨在汲取中國仁人志士尋求國家獨立、富強經驗教訓基礎上,另辟蹊徑,從馬克思主義真理中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理論。不僅如此,中國共產黨還自覺地意識到,馬克思主義必須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現,在歷史必然性和民族價值目標之間的張力中探尋通向現代化的道路,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是“關注人”的革命,是為了人民并完全依靠人民的革命。中國共產黨第一個依靠和進行社會動員的對象是工人階級。廣大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由個體自發向階級自覺轉變,并最終成為領導階級。由于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依靠、動員、組織、教育農民,才能“喚起百萬工農,一心一意干”[3]338。毛澤東同志對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本國情進行深入分析后,不僅指出“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3]173,還進一步指出“中國農民問題,其內容是貧農問題”,“貧農問題的中心問題,是土地問題”[3]186。他創新性提出了一系列動員廣大農民參加革命的策略和辦法,使大批自發農民轉化為自覺的革命戰士,為開辟這條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中國共產黨在積極發展和鞏固與各族勞動人民、上層人士的團結的同時,還致力于團結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1949年1月,中國各民主黨派領導人和著名民主人士在聯合發表《對時局的意見》中明確宣告“愿在中共領導下”,為推進革命和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正是經由這一系列努力,中國共產黨把“精英”的領袖氣質和廣大民眾的主動參與結合在一起,順民心、順時代,真正代表百姓利益,與全國各族人民結成了廣泛統一戰線。
進入新時代,為建構理論共識、增進社會共識,以增強民族內部凝聚力,中國共產黨首創性提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把“中華民族”與“共同體”鏈接,強調中國各民族群體對中華民族的利益“共同負責”,彰顯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屬性。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又把“中華民族共同體”與“意識”結合,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將中華民族“歷時空、共時空和超時空的各種經驗”“形而下、形而中和形而上的價值理念”和“感性特征、知性能力和理性精神”[4]37進行內在轉化之后的心理產物,是塑造中華兒女“我們感”的精神載體。由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終極指向決定中華民族必須走向民族偉大復興的實際行動,而非停留在語言和思考中?!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黨的十九大被載入《中國共產黨章程》,黨的二十大報告又進一步明確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其目的是通過“鑄牢”這一極具沖擊力的行為方式,中國各民族之間能夠實現相互浸潤與自然涵化,共同體意識得以形成,且堅不可摧。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全力消除一切妨害中國各民族內部凝聚的負面因素,全力增加中國各民族的共同性,鞏固中華民族的一體性及各民族對于中華身份和中華文明的深層認同。在行動上,不但要有潤物無聲的春風化雨,而且要有金剛怒目的霹靂手段,在“敢想敢為又善作善為”中不斷彰顯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的堅定意志。
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在偉大斗爭中探索的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現代化,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現代化,在實踐中也是深得各族人民擁護的現代化。“一百年來,我們所取得的一切成績,是中國共產黨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團結奮斗、共同奮斗的結果。”[5]224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只要我們不斷鞏固和發展各民族大團結、全國人民大團結、全體中華兒女大團結,鑄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生動局面,我們就一定能夠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6]70。
現代化意味著社會結構發生一種由傳統到現代的整體轉換,其中包括了這個國家的職業、階層、收入水平、政治參與度、受教育程度等的轉變。而各民族社會成員則對“政治-國家”因價值認同而形成“共擔”意識。
馬克思曾說,資本主義一經產生,“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7]255。亨廷頓也說,現代化建設是“革命進程”,是“全球的過程”和“不可逆轉的過程”[8]。但是,通往未來的道路卻不可能是一路凱歌。由于現代化的本性是擴張,必然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因為“現代化需要社會的所有主要領域產生不斷的變化,這意味著它必然包含著各種瓦解和脫節的過程,因為隨之而來的社會問題、各種群體之間的分裂和沖突,以及抗拒和抗拒變化的運動。”[9]23由于現代化體現的是一種新的文明即工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出現使原有的文明相形見絀,新舊兩種文明相互接觸、相互比較,新文明必將取代舊文明,實現文明轉換。對于舊有文明來說,面對現代化的頑強挺進,它只有讓自身接受現代化的改造。但是,在現代化進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即老問題沒有解決,新問題又來了;舊的社會弊端還沒有被徹底克服,新的社會弱點又顯現出來了。面對資本主義模式的現代化運動已充分暴露出來的歷史局限性,人們越來越普遍、深刻地質疑和批評其局限。這種批評不僅來自馬克思主義,還來自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意識形態內部的自我批判,比如來自尼采哲學、存在主義哲學、后現代主義等的批判。亨廷頓就曾直截了當地指出,“現代性意味著穩定,而現代化則意味著動蕩”[10]2-3。在這樣的動蕩中,許多國家紛紛掉入現代化的種種陷阱。比如,拉丁美洲和東南亞的某些國家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但時至今日,這些國家的社會發展狀況仍然面臨經濟發展停滯、社會分化、貪腐泛濫等異常嚴重的問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也有些后發型現代化國家,即便沒有掉入現代化陷阱,但在西方強勢民族文化沖擊的歷史境遇下,弱勢的本民族文化被迫讓位,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沖突在所難免。在沖突中,幾乎沒有哪個國家甘愿放棄本土文化,抑或說也不可能放棄,因為本土文化與本土人不可能分離,就像一個人的生命基因。在解決方案的選擇上,這些國家的心理負擔更重,也因此以自覺或不自覺的方式對現代化歷史目標產生“疑慮”,在現代化過程中頓生“遲疑”。其實,這是所有外源型、后發型現代化國家的長期和一般的規律使然。如果說,認識陷阱可能出現在哪里是減少挫折的關鍵所在,那么從本國國情出發選擇合適的道路,才能從根本上擺脫陷阱。即便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但自己的路還得靠自己摸索,而人民群眾對“政治-國家”認同和信任就成為探索走自己道路必然要面對并需要得到解決的關鍵問題。
人類的歷史和文明有多悠久,人的認同問題就有多久遠?!霸诂F代以前,人們不談論‘同一性’和‘認同’,不是因為人們沒有(文明所稱)同一性,也不是因為同一性不依賴于認同,而是因為那時候根本就不是什么問題,也就沒有必要那么大驚小怪了?!保?1]48-58但是,隨著現代化對人生活的意義感的強烈解構,人們的認同就成為現代條件下永久的、具有很強的可變性的問題。在種種認同危機中,最大的危機就是民族和國家的認同危機,即民族和國家所信奉的核心價值觀危機,抑或說是對民族和國家的制度、信念、文化和價值觀的認同危機。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種建立在自然農業經濟基礎上的獨立文明體系,它的社會關系、政治形式和意識形態與經濟基礎互相適應、互相限制、相輔相成,已大體上融為一體,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存在方式和發展路徑。面對時代大變局,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知識精英創造了“中華民族”這一概念,并使其具備民族內涵和政治內涵,即“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創中華現代國家”。中華民族與政治國家由此互構,使得中國各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成為一種現實的政治訴求,并為中國現代國家提供支撐性的力量。正所謂“中華現代國家的創建實質上就是中華民族實體與政治國家形式相互嵌入的結果”[12]。但是,在20世紀上半葉,中國沒能有力地推進資本主義現代化,“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力量的先天不足與后天軟弱,而建立在地主官僚資產階級基礎上的南京政府的統制經濟政策,也抑制而不是扶持了自由資本主義和市民社會的成長”[13]510。促使中國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對封建主義社會結構下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的反抗無疑是最為基本的要素之一,而抵御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壓迫和重建祖國的尊嚴更是一個重要因素。事實上,這兩方面的因素共同指向的是建設人民民主政權的歷史任務。反抗本國反動統治與反抗外國列強侵略二者之間,前者要求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歷史經驗和實際措施,爭取民主和經濟、文化平等的權利;后者則要求立足于自己的感情立場,主要依靠本國人民的力量進行獨立自主、自立自強地發展國家的經濟和科學技術,謹防現代化陷阱和西方各種現代化誘惑。這需要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始終葆有剛強不屈的人格和操守及抵制各種現代化誘惑的“骨氣”。在此過程中,對民族和國家危機的認同是一個民族和國家最好的課堂。只有在民族和國家認同危機面前,人們才會發自內心地理解個體認同和群體認同之間的一致性;只有在對民族和國家的核心價值認同的接受和理解中,才能激發“居安思危”的道德主體意識,使人們迸發出不屈不撓的意志、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無限的創造力,甚至在民族和國家利益面前心甘情愿地做出巨大犧牲。
中國共產黨以鐵的事實全面撥開了定于一尊的現代化的獨斷論迷霧。她一經誕生就領導中國人民投身到救亡圖存的革命斗爭中,不但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路線,創立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而且把民族革命的任務和民主革命任務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并根據革命發展的進程提出每一階段的具體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在革命斗爭中以無限的忠誠和自我犧牲精神,前赴后繼,英勇斗爭,創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獻出了數以百萬計的寶貴生命,并因此贏得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和擁護。在自己的全部活動中始終努力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使中國共產黨逐步形成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群眾路線,并在運用群眾路線中使黨制定和執行方針任務的能力不斷地提高。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標志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廣大勞動人民開始當家做主,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緊接著,中國共產黨提出,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全國各族人民基于對“政治-國家”的高度認同,迅速掀起了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潮,通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建立了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民族人民通過團結奮斗、共同發展,共同建設美好家園,走上了共同富裕大道。概言之,無論是五四運動振興中華的國家出路探索、革命戰爭年代為國家和民族贏得獨立和解放,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滿腔熱情、改革開放時期的埋頭苦干,各族人民在每一個歷史發展階段都凝聚起了具體時代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和責任意識。
跨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后,中國式現代化面臨著一系列新問題,如產業如何邁向中高端,經濟如何保持中高速增長,繼續將“蛋糕”做大;政治建設領域如何補齊制度短板;文化建設領域的文化自信如何堅定;社會建設領域如何補齊教育、脫貧、就業、醫療、養老等5個短板;生態建設領域如何避免跌入生態陷阱,等等。中國共產黨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全面貫徹“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統攬“四個偉大”,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使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新的發展階段、新的戰略任務呼喚著各族人民以更大熱情投身于不懈奮斗、自覺擔當的偉大實踐中,與祖國和人民共成長,承擔起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人民幸福的發展重任。
“中國式現代化”概念起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其中,“中國式”不只是現代化之中國特色和中國風格的修飾語,更是標定中國式現代化主體性身份的本質規定。中國共產黨本著為民的初心,通過利益的鏈接,在全國各族人民對“政黨—道路”產生認同的基礎上,使中國現代化事業獲得了屬于自身的主體性本質。其內蘊著主體性、價值性、全面性、和諧性、世界性特質,集中彰顯在各族人民對“共享”美好生活的向往上,中國式的現代化也因此獲得各族人民的認同和擁護。
馬克思說:“把人和社會連接起來的唯一紐帶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14]439利益作為人的需要對象的總和,是人的活動的追求目標,在活動之初作為人的動機和目的出現,成為人從事活動的直接動力。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尤其是以物質利益為最根本的動力,政治上的階級斗爭也是圍繞物質利益而展開的。物質利益不僅驅動人參與社會生產,也驅動人參與社會改革和社會革命以求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更合理地分配物質利益。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通過利益鏈接,把民族、社會意義上的中華民族逐漸轉化為政治和國家意義上的中華民族,并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探索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由于民族復興與各族人民共同利益在邏輯上的自洽與互構,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成為所有中華兒女集體意志的表達。這與西方個人主義至上,由資本主導下的利益角逐迥異。中國式現代化是集體主義價值的外化,充分表達對個人價值的終極關懷,有著極強的民族凝聚力和價值向心力?!肮蚕怼彪m然是當代話語,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歷史上探索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系列成功,無一不是因“共享”意識的把握和運用使然。從帶領各族人民擺脫困境,到創造條件滿足各族人民的利益需要,再到實現好最廣大人民利益無一不是對“共享”意識的揭示和詮釋。
西方列強發動入侵,中國開始陷入“國辱民困,文明蒙塵”境地,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處于深重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剝削中。直至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人民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真正走上了救亡圖存、尋求解放、捍衛自由、追求富強之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的土地革命過程中,廣大農民盡管還不能清楚地理解“共產”主義為何,甚至也不完全理解共產黨的主張,但他們從共產黨帶領大家“打土豪、分田地”的實際行動中得出的樸素道理就是,“分田”就是“共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與中國人民由此建立起了一條牢不可破的利益鏈。這條利益鏈把農民的利益與中國共產黨奮斗目標有效鏈接,促發了中國人民的“政黨-道路”認同,使廣大農民投身革命的熱情空前高漲,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誠然,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畢竟只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勝利后要成立的政府“既代表工農,又代表民族”[15]158。新中國成立后,為使各族人民有能力“共享”精神文化成果,中國共產黨先后4次開展掃除文盲運動,推動中國人民識字、學文化。為更好地發展生產力,也為“共享”發展成果創造條件,中國共產黨開展了“三大改造運動”,以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要求。在各族人民的生存處境得到根本改變后,中國共產黨緊接著又為解決各族人民的需要而奮斗。黨的八大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對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需要同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現狀之間的矛盾”,并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雖然其間歷經坎坷,甚至出現失誤,但從大力發展生產力,到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國,最終還是形成了為滿足各族人民需要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體系。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并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他強調指出:“社會主義原則首先是發展生產,其次才是大家一起致富?!保?6]172“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6]373江澤民同志也提出:“我們黨要始終成為我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成為我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成為我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彼选叭齻€代表”重要思想確定為“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17]1257。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促進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18]649。在這些重要的理論、思想和觀點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基礎上,使各方面都取得的顯著成效,滿足了各族人民的需要,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進入新時代,隨著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共享”作為五大發展理念正式提出,明確指出“共享”的目的就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黨的十九大根據中國新發展的歷史方位,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確定為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深刻意識到,要在實踐中致力于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抽象的、奧妙的概念,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思想上的鏈接上,而應該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上都有所體現。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不動搖,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9]213-214只有這樣,才能把黨和國家的奮斗方向與人民群眾的主體愿望相結合,人民意志通過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效果,進而服務于人民生產生活,黨在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的奮斗成果在全體人民漸進共享的歷史進程才能得到充分體現。
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歷經艱辛探索、苦心經營而來的中國式的現代化,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愿望的集中表達,就在于能夠通過“共享”實現,并外顯為對中國共產黨認同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為使“共享”理念得到全方位、立體化、可持續彰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通過各種手段、方式和渠道使人民群眾的需要保持在一個與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程度上,及時糾正不合理的利益追求,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盡量使他們的利益具有互補性而不是排斥性。在利益分配機制上,要注意到人與人的關系,也要注意到群體與群體的關系以及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力爭使各個層次的利益都保持相對公平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