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高標準農田建設、農地流轉與耕地細碎化治理

2023-03-17 19:24:04吳詩嫚孟圣翔盧新海李卓凡
林業經濟 2023年8期

吳詩嫚 孟圣翔 盧新海 李卓凡

摘要:破解耕地細碎化問題是推進農地適度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當前研究多從高標準農田建設或農地流轉單方面探討耕地細碎化的治理路徑,難以全面、系統刻畫耕地細碎化的治理效果。文章深入解析高標準農田建設、農地流轉與耕地細碎化的關系,利用湖北省466份農戶問卷調查數據,采用雙重差分模型揭示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地流轉的不同聯動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效應及其差異,探求適應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耕地細碎化治理新路徑。研究表明:“先建設后流轉”與“先流轉后建設”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效應分別為-2.32和-3.14,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檢驗,且“先流轉后建設”模式顯著優于“先建設后流轉”模式。通過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基本結論仍然成立,具有可靠性和科學性。基于此,文章從充分發揮市場調整與工程技術的融合作用、因地制宜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地流轉的聯動模式等方面提出政策啟示,不僅有利于農業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還能對促進林地細碎化治理、優化配置林地資源、加快“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高水平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探路領向。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農地流轉;耕地細碎化;雙重差分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1.1;F323.2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338X(2023)08-042-15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土地整治多功能融合對農戶可持續生計的影響機理研究”(編號:71904150),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對農戶生計韌性的影響機制與提升策略研究”(編號:23YJA790083),武漢工程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農地整治對農戶生計策略的影響機理研究”(編號:CX2022280)。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and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Governance

WU Shiman1,2MENG Shengxiang1LU Xinhai2LI Zhuofan3

(1 College of Management,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430205; 2 Colla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3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London WC1H 0AH, U.K)

Abstract:Solving the problem of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moderate scale management of rural land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Current studies mostly discussed the governance path of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from the single aspect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or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which is difficult to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describe the governance effect of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and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was to explain in depth, and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 was used to reveal the effect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on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of 466 farmers in Hubei Province, in order to explore a new path of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management in adapting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build before transfer" and "transfer before build" modes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egree of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by -2.32 and -3.14, respectively, all of them passed the significance test at 1% level. Furthermore, compared with the mode of "build before transfer", "transfer before build" mode had more obvious effect on reducing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After a series of robustness tests, the above conclusion remained valid, reliable and scientifically sound. Therefore, the paper put forward policy enlightenment from two aspect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integration of market adjustment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promoting the linkage mode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and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his wa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specialized and industrialized agriculture, but also had an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fragmentation of forestland,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forestland resources, transforming clear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into mountains of gold and silver, and leading the way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high-standard farmland;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

1引言

“大國小農”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農情,以農戶家庭為單位的耕地分散經營是當前農業生產的主要經營方式,決定了我國農業的主流將長期是小規模農業(劉守英,2022)。基于這一國情、農情,如何破解耕地資源稟賦和人地關系格局的瓶頸約束,將細碎、分散的耕地集中連片,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促進農地適度規模經營,成為著力推動小規模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羅必良,202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總結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經驗,探索在農民自愿前提下,結合農田建設、土地整治逐步解決細碎化問題”。可見,探索耕地細碎化的治理路徑已成為目前乃至未來重要的時代命題。然而,受高標準農田法治建設不健全、權屬管理規范化不足、民主參與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制約(吳詩嫚等,2021),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耕地細碎化的治理效果存在一定的限制(Liu et al., 2019)。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體制機制創新,各地在實踐中涌現出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地流轉聯動的模式,主要包括“先建設后流轉”和“先流轉后建設”模式,對耕地細碎化具有積極的治理效果。因此,深入探討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地流轉聯動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對于推動農地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于此,本文從農戶微觀視角出發,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地流轉納入統一分析框架,探討兩者聯動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首先,通過厘清治理耕地細碎化的經濟學邏輯,分析不同聯動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機理;其次,在湖北省荊州市洪湖市峰口鎮、松滋市街河市鎮和公安縣孟家溪鎮,以及潛江市老新鎮、仙桃市郭河鎮和荊門市京山市新市鎮①開展田野調查,通過隨機抽樣調查法,獲得466份農戶問卷調查數據;再次,在耕地細碎化度量的基礎上,采用雙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分析不同聯動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效應及其差異;最后,根據實證分析結果提煉本文研究結論,深入討論并提出政策啟示。

相較于已有研究,本文的學術貢獻與創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深入推進,實踐中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地流轉聯動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已有文獻多從高標準農田建設或農地流轉單方面分析對耕地細碎化的治理效應,但以兩者相結合的視角切入開展耕地細碎化的影響研究較為少見,難以全面、系統反映耕地細碎化的治理效果,本文試圖彌補這一不足。二是由于實施主體與運行機制不同,不同聯動模式對治理耕地細碎化的效果也會存在明顯差異,但兩種模式對耕地細碎化影響的比較研究卻鮮有報道,這也給本文的研究留下了擴展空間。基于此,本文基于治理耕地細碎化的經濟學邏輯推演,闡釋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地流轉的不同聯動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機理,以期為推進林地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集體林業適度規模經營提供啟示和借鑒。

2文獻回顧與評述

近年來,小規模、細碎分散的經營方式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市場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為特征的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羅必良等,2019;吳詩嫚等,2021)。治理耕地細碎化、實現農地集中連片和適度規模化經營,是中國小規模農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羅必良等,2019)。國內外學者對耕地細碎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耕地細碎化的概念界定和成因分析。耕地細碎化是一種與農地規模經營相對應的土地利用格局,表現為塊均耕地面積較小、地塊數量較多,地塊之間距離存在差異(Liu et al., 2019;劉晶等,2022)。耕地細碎化的形成原因可歸納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方面:自然因素在耕地細碎化的形成過程中具有自然性特點,指不同地形地貌、水文等要素對耕地進行自然分割(文高輝等,2016);人為因素在耕地細碎化的形成過程中具有社會性特點,指在中國人多地少的現實格局下,家庭承包責任制按人口對耕地進行均質化分配造成的細碎、分散格局(羅必良等,2019)。

第二,耕地細碎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效應。影響效應主要包括正向影響和負向影響:正向影響主要存在于農業生產高風險、人地比例高等特定區域,農戶對耕地進行精耕細作可以抵御生產風險(Yu et al., 2022)。但更多學者發現,伴隨著城鎮化持續推進,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導致農業勞動力不足、生產效率低下、耕地撂荒日益嚴重(羅必良等,2019;陳江華等,2020),耕地細碎化對農業生產的負向影響凸顯,會導致田埂增多、耕地面積減小,降低耕地利用效率(龍花樓等,2021;劉晶等,2022;吳詩嫚等,2023);通達性差,增加勞動時間、灌溉損耗、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成本(文高輝等,2019;Zhang et al., 2021;吳詩嫚等,2023);地塊零碎分散,制約農業機械化發展,難以實現規模經濟效應(羅必良等,2019;劉進等,2023;張蚌蚌等,2023)。耕地細碎化治理將細碎、分散的耕地集中連片,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與機械化發展(劉晶等,2022),有助于破解小規模經營下農業勞動力不足、農業效率低下等問題(文高輝等,2019;張蚌蚌等,2020;吳詩嫚等,2023)。

第三,耕地細碎化的治理路徑。耕地細碎化往往采用市場化機制和技術化手段來進行治理:主張市場化機制的學者認為,應該通過農地流轉,以市場調整的方式促進地塊集中連片(黃祖輝等,2022;羅必良,2022;Sui et al., 2022),但由于大國小農這一國情、農情,小農戶多采用自發、小規模的內部流轉方式,難以從根本上改變耕地細碎、分散的經營格局(陳江華等,2020;吳詩嫚等,2021);且市場模式的缺陷以及行政干預的存在,導致農地流轉不足與流轉過度并存,制約了農地流轉的順利實施(張蚌蚌等,2020),治理耕地細碎化的效果受限。主張技術化手段的學者聚焦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耕地細碎化的治理作用,比較一致的觀點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田塊整治、權屬互換促進小田并大田,有助于減輕耕地細碎化程度(文高輝等,2016;Cao et al., 2020;Janus et al., 2020;王亞晨等,2021),但受高標準農田法治建設不健全、權屬管理規范化不足、民主參與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制約,容易引發土地權利人的權屬糾紛,部分地區為了保證實施進度和避免產權風險,零星、分散、簡單的田塊合并較為常見,大規模、集中成片的“小田并大田”較為少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結果往往與農戶實際需求相差甚遠(Liu et al., 2019;張蚌蚌等,2020;吳詩嫚等,2021)。針對兩者的不足之處,學者們已經開始關注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地流轉的聯動對耕地細碎化的治理作用。嚴金明等(2016)、陳江華等(2020)、張蚌蚌等(2020)、張蚌蚌等(2023)提出,應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地流轉結合起來,整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工程改造功能與農地流轉的經營權調整功能,探索耕地細碎化治理的發展之道。

綜上,現有文獻為本研究提供了較好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但也存在一些改善空間。首先,由于研究視角和研究背景的差異,不同學者就耕地細碎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仍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其次,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部署下,更多學者關注耕地細碎化對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已有文獻多從市場化機制或技術化手段單一方面探索耕地細碎化的治理路徑,難以全面、系統地反映耕地細碎化的治理效果;再次,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地流轉聯動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已得到學術界的關注,但側重于現狀和政策層面,很少有研究從理論和實證層面系統闡釋兩者聯動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機理和影響效應;最后,由于實施主體與運行機制不同,不同聯動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治理效果存在差異,但很少有全面、系統的比較研究。本文是在上述文獻理論與方法研究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

3理論分析與研究方法

為深入研究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地流轉聯動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首先,構建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地流轉聯動對耕地細碎化影響的理論分析框架,同時提出研究假設;其次,根據理論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設,選取雙重差分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3.1理論分析

在治理耕地細碎化的經濟學邏輯推演基礎上,揭示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地流轉的不同聯動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機理,有助于系統把握高標準農田建設、農地流轉與耕地細碎化的邏輯關聯。

3.1.1治理耕地細碎化的經濟學邏輯

基于理性經濟人假設,農戶在既定條件的約束下,會通過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勞動力、耕地等)來實現家庭收入最大化的目標。假設農戶收入由務農收入和務工收入組成,理性農戶以家庭收益最大化為目的,其目標函數設置如式(1)所示。

式(4)表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戶收入與耕地面積呈正相關,說明在適度規模經營的范圍內,耕地面積越大,農戶的家庭經營規模越大,越容易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相應地農戶收入也會提高。農戶收入與地塊數量、地塊之間的距離呈反相關,說明地塊數量越多、地塊之間的距離越遠,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效率越低,相應地農戶收入也會越低。

采用耕地面積、地塊數量、地塊之間的距離等指標,構建I指數來衡量耕地細碎化程度(文高輝等,2019)。其公式如式(5)所示。

式(6)表示在勞動力配置最優,且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戶收入與耕地細碎化程度呈負相關。耕地細碎化程度越高,耕地利用效率越低,農業生產成本越高,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的可能性越低,農戶收入相應也減少。由此可見,治理耕地細碎化符合經濟學規律,接著從理論上揭示不同聯動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機理。

3.1.2不同聯動模式對耕地細碎化影響的理論分析

按照時間的先后序,可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地流轉聯動模式分為兩類:一是“先建設后流轉”模式,指先通過田塊整治、地力提升、修筑溝路渠等工程措施,調整田塊大小,優化田塊形狀,控制田面高差,促進“小田并大田”,降低耕地自然細碎(文高輝等,2016);工程竣工驗收后,辦理權屬變更登記發證,降低耕地產權細碎(吳詩嫚等,2021)。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施為適度規模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推動農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進一步降低耕地產權細碎(Zhou et al., 2020)。二是“先流轉后建設”模式,指在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的布局與指導下,先通過農地流轉促進農田集中連片,再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形成集中化、連片化與專業化的農業生產條件,建立家庭農場、集體農場、工農一體化等農地適度規模經營方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彭文龍等,2019;王海娟等,2019)。耕地細碎化程度降低主要表現為地塊數量減少、塊均面積增加以及地塊距離縮短,這能夠降低田埂系數,減少農地的浪費,有效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楊宗耀等;2021;劉博敏等,2023);增加農業生產的通達性與便利度,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標準田塊更有利于優化配置要素投入的規模和結構,塑造農戶生態生產行為,促進耕地可持續利用(Zhou et al., 2019;李昊等,2022);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增加農民對農業生產技術的采納或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購買意愿;有利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規模經濟的發展(張蚌蚌等,2023)。因此,提出研究假設H1。

H1: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地流轉聯動能夠治理耕地細碎化。

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地流轉聯動對耕地細碎化的作用機理如圖1所示。

兩種模式均能降低耕地細碎化程度,但兩種模式的治理作用存在一定差異,主要表現為:(1)“先建設后流轉”模式在項目交付后仍按照一家一戶進行耕種,農地流轉也以農民自發流轉為主,主要通過農地空間重配促進農地內部要素整合,對耕地細碎化治理有一定效果,但較難實現農地適度規模經營。(2)“先流轉后建設”模式與鄉村產業發展“同向同行”,必然會通過大規模的農地流轉促進農地產權集中,推進農業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橫向拓展產業形態,縱向延長產業鏈條,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因此,這一模式更有利于發揮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地流轉耦合的制度紅利,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降低耕地細碎化程度的作用也更為明顯。因此,提出研究假設H2。

H2:不同聯動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存在差異,“先流轉后建設”模式的治理效應優于“先建設后流轉”模式。

3.2研究方法

本文需要分析高標準農田與農地流轉聯動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效應,雙重差分模型作為定量評價公共政策實施效應的一種統計方法,通過設置處理組和對照組,對處理組和對照組前后政策帶來的影響效應進行對比,以模擬在剔除其他因素干擾的情況下政策實施的凈效應。因此,本文選擇雙重差分模型為理論邏輯的推演提供實證支撐。

雙重差分模型可以定量評價公共政策實施的凈效果,在調查區域設置處理組和對照組,處理組為政策實施對象,對照組為非政策實施對象,測算處理組在政策實施前后某一指標的變化量,同時計算對照組在相同時間同一指標的變化量,分析兩個變化量的差值,從而在剔除其他因素干擾的情況下模擬政策實施的凈效應。

為了揭示高標準農田與農地流轉聯動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效應及其差異,本文將公共政策試驗分為三組,第一組為“先建設后流轉”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其中參與“先建設后流轉”模式的農戶視為“處理組1”,周邊未參與“先建設后流轉”模式的農戶視為“對照組1”。第二組為“先流轉后建設”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其中參與“先流轉后建設”模式的農戶視為“處理組2”,周邊未參與“先流轉后建設”模式的農戶視為“對照組2”。第三組為兩種模式的影響差異,將“先流轉后建設”模式的農戶視為“處理組3”,“先建設后流轉”模式的農戶視為“對照組3”。具體模型如式(7)所示。

4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

本文在湖北省選取荊州市洪湖市峰口鎮、松滋市街河市鎮和公安縣孟家溪鎮,以及潛江市老新鎮、仙桃市郭河鎮和京山市新市鎮作為調查區域,通過農戶問卷調查獲得研究所需數據,根據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對所需的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

4.1數據來源

湖北省是13個主要糧食生產省份之一。“十二五”以來,湖北省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決策部署,工作起步較早、項目數量較多且成效明顯。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38萬公頃(3570萬畝),農田質量平均提高1個等級,糧食生產能力每公頃提高約1500公斤,為建設農業強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積極的示范效應①。為確保研究具有代表性,研究區域需符合如下要求: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等工程,且項目實施情況良好,減少工程質量差異帶來的影響;包含平原和丘陵兩種地貌類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時間盡量保持一致,以確保調查數據的可比性。耕地細碎化分為自然細碎化和產權細碎化,因此研究區域的選擇應該涵蓋地形地貌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經過篩選,在湖北省選取荊州市下屬洪湖市峰口鎮洪衛村、松滋市街河市鎮新星村和公安縣孟家溪鎮青龍村,以及潛江市老新鎮秀河村、仙桃市郭河鎮密塘漁村和京山市新市鎮白谷洞村作為研究區域。

課題組于2021年12月前往上述區域調研,采取隨機抽樣調查方法,每個行政村隨機選取15~30個農戶進行訪談式家庭問卷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受訪對象家庭人口的性別、年齡、健康狀況、受教育程度、勞動力占比、農業和非農業生產經營情況等特征;受訪農戶擁有的耕地面積、地塊數量、地塊之間的距離等方面,以及所在村莊的政策實施、基礎設施、自然條件等情況,最終獲得有效問卷466份。其中整治區334份,未整治區132份。由于各項目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時間存在一定差異,但主要集中于2016-2021年間,因此本文以2016年數據來反映高標準農田建設前的情況,以2021年數據來反映高標準農田建設后的情況。數據處理前,為了保證數據的可靠性,首先使用軟件SPSS 23.0對樣本數據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采用α信度系數法,信度檢驗的Cronbachsα值為0.72;再采用效度檢驗(Kaiser-Meyer-Olkin, KMO)以及Bartletts球形檢驗測定因子分子的可行性,效度檢驗值為0.71,Bartletts球形檢驗的Sig.值為0.00,表明樣本數據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4.2描述性統計

根據研究目的,描述“先建設后流轉”和“先流轉后建設”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分析兩種聯動模式下耕地細碎化指標的變化,如表2所示。

4.2.1“先建設后流轉”模式對耕地細碎化影響的描述性分析

“先建設后流轉”模式下,耕地細碎化的綜合指數降低了1.26,其中塊均耕地面積減少了0.01公頃,地塊數量減少了2.61塊,地塊之間的平均距離減少了152.77米。可見,“先建設后流轉”模式實施后,反映耕地細碎化的各項指標都有所降低,其中地塊數量和地塊之間平均距離的降低能夠使耕地細碎化指數降低,塊均耕地面積降低使耕地細碎化指數增加,但增加的程度小于降低的程度,使耕地細碎化指數仍呈現下降的趨勢。

4.2.2“先流轉后建設”模式對耕地細碎化影響的描述性分析

“先流轉后建設”模式下,耕地細碎化的綜合指數降低了2.28,其中塊均耕地面積增加了0.03公頃,地塊數量減少了2.93塊,地塊之間的距離降低了280.31米。與“先建設后流轉”模式相比,“先流轉后建設”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治理作用更為明顯,綜合指數降低了1.02。

5經驗性結果

基于本文理論分析和研究方法,對數據進行系列相關檢驗。首先,利用Hausman檢驗和F檢驗選擇最優估計模型;其次,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基準回歸分析,探究兩種聯動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效應;最后,通過縮尾處理、一階差分模型、安慰劑檢驗等方法對基準回歸結果進行穩健性檢驗。

5.1模型設定檢驗

對面板數據進行雙重差分回歸分析時,必須考慮最優估計模型的選擇問題,即從多個面板回歸模型中選擇最能夠擬合數據的模型。隨機效應(Random Effects, RE)模型、固定效應(Fixed Effects, FE)模型、混合最小二乘回歸(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模型被廣泛用于雙重差分的回歸分析(張占錄等,2022)。本文基于農戶調研數據,采用Stata 17.0軟件,通過兩兩對比的方式,對三個模型進行分析,以確定最優估計模型,結果如表3所示。

首先,通過Hausman檢驗對比隨機效應模型與固定效應模型的擬合優度。設置原假設:αi與解釋變量不相關,即接受隨機效應模型。表3中Hausman檢驗的P值為0.00,小于0.05,即拒絕原假設,接受固定效應模型。其次,通過F檢驗對比混合最小二乘回歸模型與固定效應模型的擬合優度。設置原假設:αi= 0,即接受混合最小二乘回歸模型。表3中OLS的P值為0.00,即拒絕原假設,接受固定效應模型。基于此,本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計量檢驗是合適的。

5.2基準回歸結果

本文在雙重差分模型的基礎上,控制雙重固定效應(個體固體效應和時間固定效應),以消除未觀測到的遺漏變量對模型估計結果的影響,基準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先建設后流轉”模式對耕地細碎化影響效應的估計值為-2.32,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檢驗,表明在控制個體固定效應和時間固定效應后,“先建設后流轉”模式對降低耕地細碎化具有顯著的影響效應;“先流轉后建設”模式對耕地細碎化影響效應的估計值為-3.14,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檢驗,表明在控制個體固定效應和時間固定效應后,“先流轉后建設”模式對降低耕地細碎化也具有顯著的影響,研究假設H1得到驗證。兩種模式對比的估計值為-0.82,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檢驗,這說明與“先建設后流轉”模式相比,“先流轉后建設”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治理效果更為明顯,研究假設H2得到驗證。

5.3穩健性檢驗

為提高前文實證結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本文通過縮尾處理、一階差分模型、安慰劑檢驗等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對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地流轉的不同聯動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治理效應做進一步的研究。

5.3.1基于縮尾處理的穩健性檢驗

為了削弱極端值對回歸結果的影響,保證估計結果的穩健性和可靠性,運用winsorize縮尾處理法做進一步檢驗。對連續變量上下1%的數據進行縮尾處理,重新運用雙重差分模型對新樣本進行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對比前后兩次的回歸結果可知,系數符號和顯著性水平未發生改變,系數大小略有變化。這說明極端值并未對固定效應模型的回歸結果產生明顯影響,回歸結果具有較好的可靠性和穩健性。

5.3.2基于一階差分模型的穩健性檢驗

滿足隨機性和共同趨勢的先驗性條件是運用雙重差分模型的前提,由于地方政府等項目實施者會基于一定條件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區的選擇并非隨機,可能存在內生性問題,導致估計有偏且不一致(Wooldridge, 2012)。因此,為了消除變量的內生性和共線性問題,假定遺漏變量不隨時間變化,采用一階差分模型重新進行計量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所有被解釋變量的政策交乘項均顯著,系數符號、系數大小未發生改變,僅顯著性水平略有變化,變更模型后估計結果與固定效應模型的回歸結果基本一致。

5.3.3安慰劑檢驗

為了排除未觀測到的農戶樣本特征對回歸結果的影響,本文采取虛擬實驗組的方式,隨機從466個農戶樣本中抽取334個農戶作為處理組,剩余132個農戶作為對照組,構造隨機生成的虛假政策處理組與對照組重新進行回歸(盧盛峰等,2021)。為了排除小概率事件的干擾,將上述過程重復500次,最后得出虛擬政策交乘項的估計系數分布如圖2所示。結果表明,“先建設后流轉”模式中,虛假雙重差分項估計系數的分布服從正態分布,且集中分布于0附近,絕對值在1以內,表明虛擬樣本組合對耕地細碎化未產生影響,估計結果不是隨機性因素驅動的;“先流轉后建設”模式中,估計系數的分布同樣服從正態分布,且集中分布于0附近,絕對值在1.5以內,表明基準回歸結果并非偶然得到;與“先流轉后建設”模式相比,“先建設后流轉”模式系數分布更為集中,受異常值的影響較小。整體而言,基準回歸結果與安慰劑檢驗的估計系數不重合,表明模型設定中不存在嚴重的遺漏變量問題,佐證了核心結論的穩健性。

6結論、討論和建議

本文基于治理耕地細碎化的經濟學邏輯推演,闡釋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地流轉的不同聯動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機理,并揭示不同聯動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效應及其差異,得出研究結論并展開討論,最后提出促進耕地細碎化治理新路徑的政策啟示。

6.1結論

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地流轉納入同一分析系統,研究兩者不同聯動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效應及其差異,得出2點研究結論。

(1)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地流轉聯動是治理耕地細碎化的有效途徑。“先建設后流轉”模式和“先流轉后建設”模式對耕地細碎化均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影響效應估計值分別為-2.32和-3.14。通過縮尾處理、一階差分模型、安慰劑檢驗等方法對回歸結果進行穩健性檢驗后,基本結論仍然成立。

(2)不同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地流轉聯動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治理效應存在差異。“先建設后流轉”模式是在農田建設的基礎上促進農地流轉,發揮農地空間重配的作用,促進農地內部要素整合;而“先流轉后建設”模式是在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的布局下,先通過農地流轉再實施農田改造,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更有利于整合市場化機制和技術化手段對耕地細碎化進行綜合治理,對耕地細碎化降低效果也更為明顯。

6.2討論

根據研究結論,結合同類現有文獻結論對比討論,探討耕地細碎化治理模式的創新和拓展。

(1)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地流轉聯動可以顯著降低耕地細碎化程度,與Zhang等(2021)分析土地整治和土地流轉對耕地細碎化耦合效應的研究結論一致。但文高輝等(2016)的研究發現,當前高標準農田建設法制建設缺失、權屬管理制度不完善致使耕地細碎化的治理效果不明顯;農戶內部農地流轉的交易成本決定了大規模自發交換耕地以減少耕地細碎化不具有現實性(鐘甫寧等,2010),且市場模式的缺陷以及行政干預的存在,導致農地流轉不足與流轉過度并存,制約了農地流轉的順利實施(張蚌蚌等,2020)。這與本文的觀點一致,進一步論證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地流轉聯動的必要性,更有利于強化市場化機制和技術化手段的聯結效應(嚴金明等,2016;陳江華等,2020;張蚌蚌等,2023),能夠有效治理耕地細碎化(Zhang et al., 2021)。

(2)通過分析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地流轉不同聯動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治理差異,可以得出:與促進農地內部要素整合的“先建設后流轉”模式相比,“先流轉后建設”模式更有利于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耕地細碎化的治理效果也更為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吳詩嫚等(2021)的研究結論有相似之處,即通過分析不同模式農地整治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差異得出,新型農業主導模式下農地整治與農地流轉的耦合程度高、權屬調整的交易費用少、土地平整工程實施比例高,對耕地細碎化的治理效果更好。基于此,今后應大力推廣“先流轉后建設”模式,為耕地細碎化治理奠定基礎。

(3)中國山地丘陵區域較多,普遍存在耕地和林地分散經營的現象,以及耕地和林地功能融合發展的情況,將技術和市場相結合的耕地細碎化治理路徑同樣適用于集體林地的細碎化治理。這與陸岐楠等(2015)和詹禮輝等(2016)的觀點相似。林地流轉是林區經濟發展、林區勞動力轉移的必然結果,但在目前我國林區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偏低的情況下,集體林地處于一種多主體產權分割、細碎化水平相對較高的水平(陸岐楠等,2015;孔凡斌等,2021),致使林地流轉較難實現林地整體的規模化經營,農戶“只愿轉入,不愿流出”的意識強烈,不利于林地資源的集中與歸并,對規模效率的提升無法顯化(詹禮輝等,2016)。因此,將林地流轉與林地平整相結合,并進一步探討兩者聯動的實施模式,對林地細碎化治理能起到有益的啟發與參考。

相對于以往的研究,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拓展。第一,在治理耕地細碎化的經濟學邏輯推演基礎上,系統分析市場化機制與技術化手段相結合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機理,揭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農地流轉與耕地細碎化的邏輯關聯。第二,運用雙重差分模型定量評價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地流轉聯動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效應,驗證了理論假設。第三,分別使用縮尾處理、一階差分模型、安慰劑檢驗等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和內生性討論,與已有文獻相比,本文的結論更具可靠性和科學性。

本文仍存在需要改善的空間:由于主要在湖北省荊州市洪湖市峰口鎮、松滋市街河市鎮和公安縣孟家溪鎮,以及潛江市老新鎮、仙桃市郭河鎮和京山市新市鎮進行農戶調查,樣本的覆蓋性和代表性上可能不足,但本文的目的在于說明和解釋問題,通過系統的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理清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地流轉聯動對耕地細碎化的復雜影響過程與路徑,為深入認識耕地細碎化治理路徑添加了新的理論元素。

6.3政策啟示

研究高標準農田與農地流轉不同聯動模式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效應及其差異,對促進耕地高效利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對林地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結合研究結論和討論,本文提出2點政策啟示。

(1)充分發揮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地流轉的聯動作用,將市場調整和工程技術融合,共同降低耕地細碎化,對于聚集現代生產要素,推動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專業化,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依據自然地理特征和社會經濟發展條件,在具有農業產業規劃引領、農戶流轉整治意愿高、權屬糾紛少、適合發展現代農業的區域,應有效激活農地流轉市場,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田建設,引領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其次,在地形起伏度較大、生態環境脆弱或經濟欠發達地區,應通過農田建設加快補短板,重視中低產田改造,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推進農地流轉與農地適度規模經營。

(2)市場調整和工程技術相融合的治理路徑,對于降低林地細碎化程度、促進林地平整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有利于探索新時代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首先,將林地修復平整與林地流轉結合,通過發揮降坡治理、土壤修復、新修灌排水設施等工程技術手段降低林地的自然細碎化,并結合聯戶經營、合作生產等林地流轉方式減少集體林權糾紛,整合林地林木資源,降低林地的經營細碎化,實現林地資源的合作化、規模化經營。其次,提高林地保護和森林資源管護質效,大力發展以綠色、低碳、健康為特征的現代高效林業和鄉村休閑度假、生態康養和旅游業,延伸產業鏈、貫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加快“綠水青山”資源向“金山銀山”資產轉化,繪就“生態美、產業興、農民富”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圖景。

參考文獻

陳江華,羅明忠,洪煒杰.農地確權、細碎化與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20(02): 88-96.

黃祖輝,杜語.農戶土地流轉有助于農戶群體“提低擴中”嗎? [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 22(06):87-99.

孔凡斌,王苓,沈月琴,等.集體林業制度改革研究前沿[J].林業經濟問題, 2021, 41(01):1-12.

李昊,銀敏華,馬彥麟,等.種植規模與細碎化對小農戶耕地質量保護行為的影響——以蔬菜種植中農藥、化肥施用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 2022, 36(07):74-84.

劉博敏,戴嶸,杜建軍.農業產業集聚對鄉村振興的影響[J].統計與決策, 2023, 39(01):92-96.

劉進,賈杰斐,許慶,等.農機購置補貼如何影響小農戶農機社會化服務獲得:基于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 2023(02):85-108.

劉晶,金曉斌,徐偉義,等.耕地細碎化對可持續集約利用的影響機理與治理框架[J].地理學報, 2022, 77(11):2703-2720.

劉守英.建設農業強國的土地制度基礎[J].中國農村經濟, 2022(12):24-29, 2.

龍花樓,張英男,劉彥隨,等.中國現代農業與鄉村地理學研究進展[J].經濟地理, 2021, 41(10):49-58.

盧盛峰,董如玉,葉初升.“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中國高質量出口嗎——來自微觀企業的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 2021(03): 80-98.

陸岐楠,展進濤.平原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地細碎化與規模化經營路徑選擇——基于南京農戶調查的實證分析[J].林業經濟, 2015, 37(04):21-26.

羅必良,萬燕蘭,洪煒杰,等.土地細碎化、服務外包與農地撂荒——基于9省區2704份農戶問卷的實證分析[J].經濟縱橫, 2019(07):63-73.

羅必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戰略定位[J].中國農村經濟, 2022(12):20-24.

歐名豪,孫濤,郭杰.成本收益、政策認知與農戶種糧意愿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22, 36(12):1-6.

彭文龍,呂曉.農戶視角下耕地規模經營與集約利用的耦合關系[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19, 35(04):91-97.

王海娟,胡守庚.土地細碎化與土地流轉市場的優化路徑研究[J].學術研究, 2019(07):45-52, 177.

王亞晨,張合林.城鄉互動下農村土地市場化與脫貧效應[J].統計與決策, 2021, 37(21):85-88.

文高輝,楊鋼橋,李巖,等.農地整治對耕地細碎化的治理效果及其原因分析——以湖北省江夏、咸安、通山三區(縣)為實證[J].中國土地科學, 2016, 30(09):82-89.

文高輝,楊鋼橋.耕地細碎化對農戶耕地生產率的影響機理與實證[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9, 29(05):138-148.

吳詩嫚,盧新海,祝浩.土地整治權屬調整能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基于整治模式和地貌類型的異質性分析[J].農村經濟, 2023(03):20-30.

吳詩嫚,葉艷妹,張超正,等.不同模式農地整治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效應及其區域差異——來自湖北省江漢平原與武陵山區的經驗證據[J].中國土地科學, 2021, 35(07):98-106.

嚴金明,夏方舟,馬梅.中國土地整治轉型發展戰略導向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 2016, 30(02):3-10.

楊宗耀,紀月清.地塊規模經營對農戶農業結構調整的影響研究:基于決策自由度和規模經濟視角[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21, 35(11):97-102.

詹禮輝,蘇時鵬,陳淑鳳,等.林地細碎化、林地流轉對林地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 2016, 32(10):1209-1213.

張蚌蚌,郭芬,黃丹,等.陜北“一戶一田”和“一組一田”耕地細碎化整治模式與績效評價[J].農業工程學報, 2020, 36(15): 28-36.

張蚌蚌,劉芳蘋,侯學博,等.“一戶一田”耕地細碎化治理對農戶收入的影響機制——基于陜西省榆陽區農戶數據的實證[J].中國土地科學, 2023, 37(04):73-83.

張占錄,李鵬輝.土地發展權交易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及作用機制——以重慶地票實踐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 2022(03): 36-49.

鐘甫寧,王興穩.現階段農地流轉市場能減輕土地細碎化程度嗎?——來自江蘇興化和黑龍江賓縣的初步證據[J].農業經濟問題, 2010, 31(01):23-32, 110.

Cao Y, Zou J, Fang X, et al. Effect of land tenure fragmentation on the decision-making and scale of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in China [J]. Land Use Policy, 2020, 99:104996.

Janus J, Ertunc E. The impact of differences in land fragmentation parameters on th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Case studies of Turkey and Poland [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20, 179:105813.

Liu J, Jin X, XuW, et al.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classific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land consolidation: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in eastern China [J]. Land Use Policy, 2019, 88:104185.

Sui F, Yang Y, Zhao S. Labor structure, land fragmentation, and land-use efficien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tion effect:Based on a survey of garlic growers in Lanling, China [J]. Land, 2022, 11(06):952.

Wooldridge J. 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A modern approach [M]. Kansas: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2012.

Yu P, Fennell S, Chen Y, et al. Positive impacts of farmland fragmentation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Qilu Lake watershed: Implications for appropriate scale management [J]. Land Use Policy, 2022, 117:106108.

Zhang C, Chen D. Fragmentation reduction through farmer-led land transfer and consolidation? experiences of rice farmers in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China [J]. Agriculture, 2021, 11(07):631.

Zhou Y, Guo L Y, Liu Y S. Land consolidation boos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Theory and practice [J]. Land Use Policy, 2019, 82:339-348.

Zhou Y, Li Y, Xua C.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Mechanisms and paths [J]. Land Use Policy, 2020, 91: 104379.

(責任編輯康子昊)

①潛江市、仙桃市和京山市為湖北省直轄的縣級市,京山市由荊門市代管。

①數據來源:《湖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2—2030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久久婷婷六月|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日本免费精品|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69av免费视频|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成人第一页|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亚洲嫩模喷白浆|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伊人国产无码高清视频| 亚洲精品老司机| 538国产在线|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一线天|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国产视频只有无码精品|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99re在线免费视频|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高清视频一区|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在线1|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91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爽妇精品|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色婷婷在线影院|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亚洲va在线观看|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欧美精品啪啪| 午夜三级在线|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一在线观看|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免费午夜无码18禁无码影院|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