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農重本,國之大綱。當前,鄉村振興戰略正在穩步實施,農業現代化建設持續推進,農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林院校作為培養農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陣地,源源不斷地為社會輸送農業技術技能人才,在促進農業進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全國高等農林院校教學管理工作聯合會編、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農林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一書,圍繞高等農林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這一核心話題,探索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各類人才培養目標的途徑和措施,以論文集的形式匯編了農林院校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學術成果,對高等農林院校人才培養有一定的啟示。
《高等農林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一書包括五部分內容。第一部分聚焦人才培養目標這一根本性和方向性的問題,介紹創新型人才、交叉復合型人才、卓越人才等各類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及其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第二部分圍繞課程體系改革這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內容,提出課程體系的優化方法。第三部分從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出發,論述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策略。第四部分闡述質量提升工程背景下高校學科競賽、課程教材等教學資源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第五部分比較中外農林大學本科教學實際情況及人才培養模式。全書從整體到局部、從目標設計到具體實施,系統全面論述高等農林院校教育教學改革,以期提升農林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高質量人才。
面對新時代背景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目標,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社會所需要的農業技術技能型人才是事關農林院校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但是,在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農林行業的作用始終被低估,甚至被忽視。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人們對農林專業的認可度相對較低,部分農林院校存在人才培養不足、產教融合不緊密、教學內容與實際農林行業崗位需求銜接性不強等問題,嚴重阻礙技術技能型農業人才隊伍建設。結合該書對高等農林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推進農林院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開展人才需求調研,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需要造就一批擁有堅實理論基礎和過硬技能本領的農業應用型人才。農林院校要在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引導下,對農林行業市場發展進行充分調研,深入了解農林產業結構和生產發展狀況,掌握農林企業對機械制造、農業機械化等專業就業崗位設立的要求,歸納總結不同領域農林人才能力標準,明確高校人才培養定位,進而構建基于能力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保障人才質量體系建設、師資力量配備等相關工作有效落實,使技術技能型人才能夠適應行業發展的需求,迅速投入工作崗位,為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
第二,加快課程體系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隨著現代化農業技術的迅速發展和農林產業的轉型升級,農林院校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要突破傳統的培養模式,構建與農林行業市場需求相適應的新型課程體系,包含自然科學類、工程基礎類、專業技能類、通識類等多項內容,使學生掌握扎實的農林實踐基礎知識和理論。在傳統的農林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中,專業理論課程所占比例較大,實踐課總量不足,無法滿足技術技能型人才直接面向農林行業一線工作的需求。因此,應增加實踐課的比重,打造課程實踐、課外實踐、社會實踐和職業實踐“四大課堂”,強調在實踐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通過實踐教學獲得農林行業市場所需的技能和本領。
第三,深化校企協同育人,筑牢實踐教學陣地。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尤其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必須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夯實和升華所學的理論知識,積累經驗,提升綜合素質,為將來就業打好基礎。農林院校要深化校企協同育人理念,加強與農林行業企業的合作。一方面,學生可以利用自身專業優勢,運用農業技術理論知識解決生產實踐中的難題,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技術技能水平,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另一方面,企業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訓崗位,將學生投入生產一線,并在不同崗位之間輪換,有利于學生積累工作經驗,強化業務素養。
(朱蔚冰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