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只有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人類才能夠繁榮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實現這樣的變革,必須依靠制度和法治。由李媛輝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面向生態文明的林業法治》一書,是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尤其是林業法治建設領域中重要的著作,該書為我國《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的修改和《生態法》《生態補償條例》《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制訂,以及整個林業行政執法和林業司法的創新發展起到添磚加瓦的作用。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探索積極有效的林業法治化建設道路,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保護和建設管理 “地球之肺”——森林、“地球之腎”——濕地和荒漠等三大自然生態系統,既是提高林業法治化工作創新性和實效性的現實訴求,也是豐富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基礎的內在需要。
《面向生態文明的林業法治》一書共分為七個專題。專題一介紹生態文明建設如何突破發展瓶頸、生態文明時代的代表性權利——環境權以及我國生態文明法制建設的價值取向;專題二對《森林法》的修改、立法技術和目的等做出具體分析,如探討了產權明晰、交易自由與森林資源有效保護之間的關系,《森林法》適用環境公平的必要性,我國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問題以及森林生態補償立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等;專題三圍繞林權及其制度改革進行論述,如公法和私法上的林權概念比較,物權法視野里的林權制度,農村林地經營權的探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法律問題的研究以及國有林場改革的法律模式選擇、隱患和對策等;專題四概括林地、濕地及生物多樣性的法律保護等內容,具體包括林地征占用、濕地保護法制建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立法瓶頸等相關問題的探討;專題五從林業行政和林業司法的視角,講述林業行政許可法律管制的規范化、《森林法》的修改與我國的林業執法改革、生態建設視野下的林業行政指導、濫伐林木案件處罰問題探析以及林區法院的設置問題等;專題六從林業相關的犯罪和森林資源的刑法保護出發,對從危害行為分析環境刑事立法模式、森林資源的刑法保護、環境犯罪主觀方面探析以及法律遭遇生態中心主義等難題進行詳細剖析;專題七從林業法治訪談媒體的角度,生動地說明野生動物保護法規修訂迫在眉睫,拯救濕地是一場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博弈,而立法要樹立生態系統管理的理念等。
古人云:“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品讀該書可知,站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高度,立足于當前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和建設美麗中國的現實要求,以及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的嚴峻形勢,整體來看,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可從三個方面推進林業法治化建設。
首先,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有關職能部門要對現行林業相關法律法規做出客觀理性的頂層設計、宏觀規劃和整體協調。在充分把握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基礎上,遵循整體性、持續性、再生性等基本原則,科學制定法律法規,合理設計體制機制,搞好生態文明建設。
其次,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保護林業生態環境,建立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為了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將生態文明建設確立為林業立法的目標,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制定林業相關法律法規。此外,當前亟須完善林業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嚴格追究破壞生態環境者的民事責任。
最后,堅持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機制,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國人民的自覺行動,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以維護公眾的健康權、發展權、環境權為林業立法的基本遵循,為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堅實的法律基礎,有助于從根本上提升公眾參與的積極性,促進林業法治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
(何金紅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