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瑤 上海市浦東新區塘橋第一小學

文化,是人類社會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文化資源,是人們從事文化生活和生產所利用或可利用的相關“素材”,有物質財富資源和精神財富資源,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所必需的其他能力、習慣。
校園文化資源,是以校園為空間,以師生為參與主體,以課內、外教育教學為主要內容的校園精神文化資源和物質文化資源的總和。其中,精神文化資源占據主導地位。它包括校園的文化知識、主流思想、積極的校園文體活動和自身特有的文化內容。作為精神文化載體的校園景觀,不論是文化還是自然景觀,都以有形的方式表達無形的校園靈魂。所以,有目的地規劃、挖掘、整合、利用校園文化資源,不僅能給校園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更能有效推進辦學理念、辦學方向朝著既定目標前進,逐步形成學校特有文化,提升整體辦學水平。校園文化資源對學校的發展起著方向性、支撐力、凝聚力、推動力的作用。
塘橋第一小學校園文化資源建設,是通過對校園空間環境、三類課程、校外課外文化的挖掘、開發與整合,挖掘書法藝術的生命價值,將書法教育與課程發展研究整合,努力實現立中華傳統為基石,習中華文化之精髓,成中華民族之大氣的目標。國家書法藝術教育示范校、國家級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特色校、上海市書法藝術教育先進校,學校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特色教育,是指學校在現代先進教育思想指導下,長期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發揮自身優勢所形成的獨具個性、符合教育規律、區別于其他學校的辦學模式。創建特色學校是辦學個性化的必然體現。它不僅體現在學校外在形象的精致化,更是內在教育綜合競爭力的充實和積蓄。學校品牌集中體現在辦學特色上,是學校核心發展力。在學校發展進程中,我們強調以內涵發展為導向,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挖掘特色建設的優勢。
本課題中的特色教育實踐研究,是指學校圍繞書法教育特色,培養學生終生受用的良好“書法品質”。其中包括:堅韌力、觀察力、專注力、創新力以及修煉靜氣、藝術鑒賞、陶冶情操等書法學習應具備的特有品質。結合書法教育特色,通過環境、課程、實踐的資源整合,實現資源最大化效用,為學生養成學習書法應具備的特有品質(以下簡稱“書法品質”)而服務,立足于學生與學校的長遠發展,形成自己獨特的辦學模式和經驗。
校園環境是一種直觀性的文化資源。它直接反映出學生所處的文化氛圍,而文化氛圍本身就是一種潛在的課程,有較強的形象性、感染力,是一種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無聲訊息。塘橋第一小學的校園,圍繞書法教育精心布置,獨具特色。“學校碑廊”“稚墨齋”“運毫臺”等人文環境的創設,給人以藝術文化浸潤和熏陶,成為學生“每天進步一點點”的臺階。
1.精巧布置書香校園環境
(1)書蘊長廊:建于1998年5月,當時擔任浦東新區委書記兼區長的周禹鵬為碑廊揭幕。長廊中皆為石刻書法作品,出自原上海市委領導蕭卡、劉克、書畫家徐伯清、上海市書協會委員王偉平、張森等之手。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對走進塘橋第一小學的師生而言,都是一種文化的熏陶、人生的激勵。每屆新生到來的第一課就是參觀長廊。小朋友們在哥哥、姐姐的講解下,了解校園文化,開啟對書法藝術的興趣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從這一刻起,孩子們便開始潛移默化地受到書法文化的熏陶、書法品質的培養。
(2)書法展廳:“稚墨齋”收藏了建校以來各屆學生的優秀書法作品和一些師生的篆刻、書畫、文創、《書香門第》探究課程中的優秀成果。書法作品種類繁多。楷書作品字字端莊、筆筆工整,草書作品龍飛鳳舞,有驚濤駭浪之勢,為百年老校增添了濃濃的文化氣息。每年,學校都會舉辦“稚墨齋”收藏儀式。一年中,將學生的優秀書法或參賽獲獎級別較高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評選,挑選出可被“稚墨齋”收藏并展出的作品,頒發收藏證書,以此表彰在書法學習中表現優異的學生。在全校上下樹立榜樣,正面引導,共同發展。
(3)運毫臺:一排木制書寫臺上鑲嵌著大理石面板,擺放瓷碟和碩大的毛筆。課間休息時,孩子們來到“運毫臺”邊,往瓷碟中注入杯中清水,提起碩大的毛筆,蘸上瓷碟中的清水,自信地在黑灰色大理石面板上書寫。同伴們觀賞、交流、點評。專注的神情,感染著身邊每一個小伙伴。
(4)靜思園:師生優秀書法作品被雕刻在小石頭、小木塊上,用筆描繪出五彩的顏色,大大小小,形狀不一,被自由地掛在校園墻角,靜思園四周,在花草、植被、小池、假山的點綴下,顯得活潑、可愛、繽紛、親切……這里是孩子們最喜歡、最流連忘返的校園一隅。在書香墨海中來回穿梭,被濃厚的藝術氛圍感染,潛移默化之間體驗著書法特有的精神、文化和理念。
(5)墻面宣傳:一進校園,“一筆一畫練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的校訓,“合作:共融、共享、共濟”的精神話語,赫然呈現在眼前的墻面上。藝術大樓上“立基石、習精髓、成大器”的辦學目標,彰顯了嚴謹的治學態度;主教學大樓上,“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小目標在外墻面上熠熠生輝,激勵著孩子們在充滿墨香的校園里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成長!
2.精心布置班級風格環境
有目的、多層次、多角度地設計與布置班級環境,對陶冶學生情操,激發開拓進取精神,培養學生書法品質能起到積極作用,進而實現環境育人的目的。學校依據不同教學階段和學生年齡,開展個性化的班級環境創建。“翰墨飄香”“好習慣苗苗”“班級圖書角”,每個角落展示內容不一,但緊扣學生書法品質培養主題。“翰墨飄香”展示著班級學生優秀書法作品,定期更換,人人有展示機會;“好習慣苗苗”是各班不定期的優秀作業評選與展示,用端正字跡記錄的課堂筆記,各種顏色線條或文字標識出知識要點的書本;娟秀字跡、整潔簿面、標準格式、正確回答、仔細訂正的作業本,都展現了學習者端正的態度,為同伴做出示范與表率。在展示、賞析、評判中,審視不足,牢記“提筆即練字”的書寫要求。
1.發掘整合基礎課程資源優勢
(1)提煉學科要求,規范學習習慣,培養書法品質
小學是兒童開啟各科知識體系學習的起始階段,也是規范習慣、培養品質的關鍵期。學習過程既快樂,又艱辛。當學生面臨困難,無法逾越時,需要頑強毅力去克服。而從開始就用各學科要求去規范,去訓練,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年級學生學寫數字,數學組就厘清學科規范,列出《小學生數字書寫規范要求》。教師們只要根據規范要求進行指導,在付出愛心和耐心的同時,對規范要求一以貫之,必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持之以恒的書法品質。
(2)樹立情理目標,創設趣味情境,提升書法品質
學科要求是枯燥的。教師在鼓勵學生持之以恒時,更要給學生設立坡度,降低難度,運用豐富的手段去激發學生學會堅持,并樂于、善于堅持。講清利害關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創設能吸引學生的情境和氛圍。比如,自編兒歌、口訣,用唱唱、念念、玩玩的方法鼓勵創新的學習方法;用小擂臺、小闖關等方法促進專注力的訓練;用趣味游戲鍛煉觀察力,用文化節活動陶冶情操,培養藝術鑒賞力……
2.發掘整合拓展探究課程資源優勢
學校拓展課程涵蓋科技、藝術、體育、勞動等教育內容,其編制理念在于培養學生各方面技能的學習體驗。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每學期自由選擇一門課程參與學習。每周五下午,不同學科、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歡聚一堂,共同學習研究。在各類主題學習中,有意識地進行書法品質培養,潤物細無聲。
學校探究課程《書香門第》,是與書法相關的人文學習課程,幫助學生拓寬視野,了解更多中華傳統的古漢字、古文化知識。根據學生的能力及年齡特點,學校設計了各種探究主題,也列出了相關品質培養目標。比如,四年級的“書法名家名作”探究主題中,學生要多途徑了解書法名家名作、流派及特點,提升觀察力和藝術鑒賞力,陶冶審美與藝術情操。
挖掘家庭、社區資源,合作共建,構建多方聯動,聚校內外合力的育人格局,是學校創建特色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1.發掘整合社區資源優勢
多方參與,有機聯動。這種方法要求學校積極聯合社區各方資源,定期組織開展培養學校特色教育的社區聯動。同一個活動,參與的共建單位可以不止一個。多方融入,有機聯動應成為學校教育常態。其操作步驟是:列出各方資源→思考培養品質→選擇共建基地→預設教育情境→共同參與活動→反饋培養目標。學校每學期都開展消防疏散演練。活動前,聯系消防中隊、塘橋派出所,為演練出謀劃策,共同參與教育情境預設,提供專業知識講解、技術指導、相關演示。活動中,學生在濃烈煙霧下,體驗滅火器滅火,結繩自救逃生。在危難中學會克服困難,自救互救,鍛煉冷靜應變的能力。在書法學習中,這種迎難而上的堅韌力會讓學生收獲更大進步。
2.發掘整合場館資源優勢
多館齊下,整體布局。各類場館有其特定的教育職能,學校將場館資源及其可能合作空間進行開發利用,可以更好地解決教育范圍、資源的不足。館校合作是學校創建特色教育的新途徑。結合每學期教育重點,學校選擇校外場館,安排學生參觀、學習、體驗,通過豐富、直觀的個體感受,促進書法品質和習慣的養成。其操作步驟為:列出教育清單→思考培養品質→選擇合適場館→預設教育情境→系列場館學習→反饋書法學習。結合書法品質培養教育,學校以了解“非遺”,熱愛中華傳統,提升藝術鑒賞為目的,選擇了一系列教育場館。比如,前往同濟大學博物館觀摩,了解龍泉青瓷、寶劍的技藝,品味青瓷色澤、質感的美;開展國寶魯庵印泥制作技藝傳習所的專訪,了解魯庵印泥傳承譜系、材料樣本、制作工序;參觀上海工藝美術館“顧繡”……同系列、不同場館的學習,開拓了學生眼界,切身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逐步加深學生對書法人文藝術的領悟力,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鑒賞力,從而促進書法能力水平的整體提升。
3.發掘整合家長資源優勢
多措并舉,體驗感悟。“生活即教育”。發揮家長資源優勢,豐富和拓展課外實踐內容和形式,開展豐富多彩、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外活動,使校內習得與校外鞏固相輔相成。其操作步驟為:規劃德育主題→挖掘家長資源→思考培養品質→豐富教育情境→發揮家長優勢→反饋品質培養。學校通過家校聯動,在寒暑假開展了系列雛鷹假日研學活動。理貨、品茶、品酒……學生們體驗著各種類型職業的辛勞與歡樂,收獲了遇到困難時的堅韌、學習模仿中的觀察、動手操作時的專注、做好做精時的創新……每種職業的完美呈現都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以及對職業的熱愛與日積月累的實踐。學生們在參與職業體驗過程中,不僅鍛煉了自己的耐心和觀察力,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茶藝文化也有了大致了解。實踐中,他們體驗到了茶文化與書法間的聯系。古人飲茶之風甚盛,通常伴隨作詩、作賦,或吟誦,或揮毫。這種慢節奏的生活感受可以修煉靜氣。書法練習,正需要這種寧靜而致遠的氣質。靜下心來,感受線條的美、字體的美以及書寫過程的美。
梅貽琦老先生曾經說過:“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對小學而言,我們可以理解為:學校之大,不在校園之大,首先在于精神之大;校園之高,不在樓宇之高,首先在于品位之高。一所學校的“精神之大”和“品味之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需要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經過不斷地總結、沉淀、凝練、提升逐步積累起來的。塘橋第一小學通過對該課題的實踐研究,從校園環境建設、學校課程建設、課內外實踐活動三個方面進行校園文化資源的整合,用優化的整合資源,服務于學校的書法特色教育創建,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風格。這個特色教育創建,不是零基礎,不是做前人或其他學校沒做過的事,而是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根本宗旨,本著“一筆一畫練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的校訓和“立基石,習精粹,成大器”的辦學理念,有效利用學校長期積淀而形成的各類校園文化資源基礎上,在共性中找契機,做個性的事。學校只有整合有層次、有內涵的校園文化資源,找到符合校情的特色教育契合點,并掌握校園文化資源為創建特色教育的有效途徑,就一定能有效創建獨具一格的學校特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