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連云 上海市青浦區(qū)教師進修學院
隨著循證實踐在教育領域產生的影響日益深遠,以證據為導向的循證教學受到了廣泛關注,一線教師該如何開展循證教學?
首先,教必有“據”,依“據”進行,因“據”論教。
教師要突破經驗的桎梏,需要從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進行施教和論教。如心理學領域中關于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心理活動過程、學習過程機理與學習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結論與成果,社會學領域中關于教學的社會性、課堂交往互動、人際關系的研究結論與成果,腦科學領域中關于大腦的認知特點、神經結構與科學用腦方面的研究結論與成果,教育學領域中關于教學本質、教學過程、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結論與成果,學習科學關于人是如何學習的研究結論與成果等,教師要依此生成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時序和策略。當然,這個“據”也指學生真實學習的表現(xiàn)和表達,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依照其是否真實發(fā)生進行調整、反思和改進,在循證中提升教學的質效。
其次,教必有“藝”,基于證據,融合智慧。
懷特赫斯特指出:“循證教學并不意味著對教師主體能動性與教學經驗的否定,相反,其使教師的教學診斷與決策有了科學的依據和支撐,從而使教師的教學行為趨向精準與高效。”由此可見,循證教學是指基于證據的教學,并不是單單地囿于證據的教學,它強調的是教師在證據的規(guī)引下,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融入自身的智慧和學生的期望追求最優(yōu)化的教學,它隱含著教學藝術和創(chuàng)造。這便是循證教學的貢獻,突破了科學主義的牢籠,關注到教學對象、實施主體的需求和智慧。基于證據,關注需求,融合智慧引導學生學習,并在三者互動和互證中促進學生進步與發(fā)展。因此,合規(guī)律性和目的性的統(tǒng)一是循證教學的內在訴求。
最后,教必有“研”,“研”在其中,教研相長。
證據是教師循證教學的核心要素,教師如何獲得有用和有效的證據?除了教師持續(xù)學習以外,很重要的一條途徑就是研究——教師扎根課堂,關注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研究。因此我們也可將循證演繹為用事實說話,做有依據的判斷。研在教中,克服了“教學憑經驗”的弊端,使教學更有針對性、精準性和科學性,同時也解決了教師研究與教學實踐“兩張皮”的問題,使得教與研相須互發(fā),教師能像醫(yī)生一樣,體會到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從而使得自身的專業(yè)成長更有效和令人滿意。教研合一,既凸顯了教師課前基于證據的設計,又驅動了課中基于證據的積極干預以及課后基于證據的反思改進,這為學生的有效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可能,也為教師教學專業(yè)化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基于經驗的教學轉向基于證據的教學是教學理念的重大變革,它必將引發(fā)教學方式等一系列要素的變革。教師必須參與其中,并貢獻出自己的實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