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睿婕 上海市奉賢區陽光外國語學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版)》將“思維能力”列為語文核心素養之一,將“學習列大綱、畫思維導圖等整理和呈現信息的方式”作為開展發展型學習任務群的一個重要手段。可以說,思維能力的開發是進行深度語文學習活動的關鍵一環,而思維可視化工具為開展思維訓練、結構化語言表達提供了教學支架。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講清事物特性或事理的一種實用性文本。作為學生最熟悉的文章體裁之一,說明文閱讀和寫作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造思維。說明文的寫作教學需要引導學生將說明要素進行結構化處理,從而邁向“運用”“創造”等高階知識層級。這對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有重要意義。但思維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如何照亮思維的“暗箱”,有效指導學生梳理思維脈絡,這是實際教學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難點。
思維可視化是指以圖示技術、圖像組合、言語表達等方式把原本不可見的思維結構、思考路徑及方法系統化地呈現出來的過程。在說明文寫作過程中,靈活運用思維可視化工具有助于快速分清說明對象的主次、整理說明對象的特征、重構說明順序的排列,將信息有邏輯地表達出來(見表1)。

表1
思維可視化工具對于學生來說陌生又新鮮,所以在具體應用過程中,要從單元的教讀課文入手,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來厘清文章結構,建立起使用可視化工具的意識,逐步加深對工具使用的熟練程度。
1.布置單元任務,熟悉思維可視化工具的使用方法
以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本單元的寫作主題是“說明的順序”。為完成這項寫作任務,從教讀課文開始滲透思維可視化工具的使用。明確思維導圖的圖示要素,指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輔助教讀課文的學習。
在講解練習冊中《大自然的語言》的思維導圖題時,使用騰訊文檔、Xmind 等可視化的數字媒介,補充介紹思維導圖的分類及對應的運用場景。學習《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時,總結課文行文思路,示范制作大框架思維導圖。學習《時間的腳印》后,布置整理行文思路的思維導圖作業(見圖1)。

圖1
2.復習說明順序,鞏固思維可視化工具的使用程序
在本單元寫作教學指導前,開設一節針對各類說明順序的使用場景的專題復習課,明確說明順序的使用與說明對象和說明內容的側重點有關。如介紹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等較適合運用時間順序;介紹建筑物或物品的結構形態等較適合運用空間順序;介紹事物或事理的內部聯系等情況適合用邏輯順序。學生摹畫思維導圖整理說明順序的使用要點,同時再次鞏固思維導圖應用的程序性知識。
1.基于新課標要求與單元目標
2022 版課標中提出:要學會“寫簡單的說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和詳略”。同時單元寫作目標中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多種說明順序,有條理地介紹說明對象的特征”。據此,確定本次寫作主題為事物性說明文“我們的學校”。
2.設置寫作任務與教學情境
新課標提出“應緊扣‘實用性’特點,結合日常生活的真實情境進行教學”。因此結合本校建校二十年的校慶情境,創設三類讀者群體:
群體一:有幾個正在讀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想要報考我們學校的初中部,他們希望通過本次校慶活動了解學校的情況,請你為他們介紹我們的學校。
群體二:以前畢業的幾位老校友受邀參與校慶活動,他們對學校近年來的發展很關心,請你寫一篇文章向他們介紹。
群體三:與我校結對的貴州鳳岡縣進化中學的學校領導遠道而來參加本次校慶活動,請你向他們介紹我們的學校。
學生需要在情境化的寫作任務中選擇一類讀者群體,確定說明內容、說明順序。在課堂上,學生會產出一些零散的靈感和表達,此時教師就需要使用恰當的思維可視化工具,及時捕獲、聯結、重組這些思維碎片。
1.利用各式工具突破思維難點
面對以上寫作情境,學生會遇到以下難點:
一是無法就某一類讀者群體分析相應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個性化的介紹。針對這個問題,要求學生通過可視化的表格工具,梳理出各類讀者群體的閱讀需求,選擇說明內容并進行主次排序(見表2)。

表2
二是難以聯系在校生活經驗,概括學校特征,規劃行進路線。學生對于學校的整體布局和校園文化缺乏整體認知。出示學校的俯瞰圖(見圖3),通過談話搜集環境信息、調動活動經歷,提煉出學校的辦學特色與理念。通過電子白板的標注功能,讓學生思考行進路線、停留地點的合理性。

圖3 校園俯瞰圖
2.鼓勵學生利用工具輸出思維
在初步梳理出各說明要素后,學生思維就此停滯下來。他們面臨一堆要素而無法組織成文,此時就需要運用言語表達工具整理思考路徑,助推學生的邏輯思維表達。在課堂教學中,主要采取問題鏈的形式,給予學生思考和語言組織的時間,通過小組交流的方式將自己的思維有序地表達出來。問題鏈設置如圖4所示。

圖4
最后布置本節課的課后作業:選擇讀者對象,將思維導圖中的要素組織成文。
寫作教學不僅要關注寫作前的指導階段,也要重視講評和修改的過程。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在習作評改階段,思維可視化工具也可以增強教師指導的效率。
從提交的思維導圖作業來看,很多同學在選擇說明內容時大篇幅地介紹校園的環境設施,大多選擇了通過空間順序進行說明,建議加入校園文化課程的部分。從提交的習作中看,使用的說明方法較為單一,段與段之間缺乏銜接過渡語,表述較為沉悶,缺乏與讀者群體的交流互動。
針對以上共性問題,首先借助流程圖讓學生一步步修改思維導圖和習作中出現的較大問題,確保主要問題能得到有效改善。隨后利用騰訊文檔或釘釘的在線編輯功能,對個性化的問題進行修改和解答,從而高效地完成作文評改(見圖5)。

圖5 作文修改流程圖
在課堂實踐過程中,思維可視化工具在寫作教學的各個階段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學生確定材料的因果聯系,區分概念層級,組織好相互關系提供了思維支架。學生能更直觀清晰地梳理出寫作內容,安排好說明順序,讓行文思路具象化、可視化,實現從“判斷、理解”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低階思維到“創造、運用”說明順序的高階思維的跨越式發展。
同時,思維可視化工具配合利用信息技術,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運用“希沃白板”軟件將思維導圖的制作過程投屏到電腦,邀請學生用電容筆在校園俯瞰圖上圈畫行進軌跡,運用“騰訊文檔”實現多人在線編輯等。信息化手段打破了個體限制,使群體智慧在思維可視化工具的使用過程中迸發出閃耀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