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吉 上海市安亭師范附屬小學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文中簡稱“雙減”),在這項文件中鮮明地提出了要求全社會范圍內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減輕負擔的愿望與要求,明確指出:“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由此可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長久以來所面臨的沉重學業負擔問題已經引起國家機關的高度關注,更是在全社會范圍內引起輿論浪潮。在對此項文件的深度研討過程中,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國家對于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問題的高度關注、對于維護學生休息權利的深度重視以及全面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學質量的迫切需要。這項文件體現了國家及時回應社會普遍期望,更為減輕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家長負擔提供了極具指導性的措施。
隨著“雙減”工作的落地,我們在實施國家課程標準,提高基礎課程質量、保障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還應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優化作業設計是落實“雙減”政策的必然要求,單元整合教學是教學策略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在作業設計時嘗試了基于單元整體視角的作業設計,深入探究高品質作業,實現減負增效。下面筆者以滬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質量的初步認識》為例,談談對單元整體作業設計的實踐與思考。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廣大教師與學生都認為作業存在的目的是教師為確保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所使用的必要工具。作業依舊以四百余年前夸美紐斯提出的對于已有知識或技能的反復“練習”以及凱洛夫于《教育學》中所做定義的形象存在。從目前不斷深化的課程改革以及日益深入的教育學研究立場來看,這樣一種針對“作業”這一概念的守舊觀念已然落后于時代。這種觀念應加以轉變,作業的本質應該是開展的學習活動,作業的目標是為了達成學習目標。因此,設計一份優質的單元作業的前提是把握整個單元的內容,圍繞單元的重難點設計合理的作業,保持單元作業目標與單元學習目標一致。
滬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質量的初步認識》課時數為5 課時,主要內容是:輕與重和克、千克的認識與計算。盡管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于用手掂物體的重量、看到掛在橡皮筋上的物體下墜致使橡皮筋被拉長、兩手提起重物并保持身體的平衡等行為而對質量產生了一些模糊的經驗與感受,但是整個單元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質量的有關概念。因此,有必要以比較的方式作為核心手段,通過設計諸如直接、間接、任意單位間等多種比較方式,以實現向學生展示針對某種量進行量化過程的目的,從而實現對這一概念的學習與引導,并使其得以感受到量化方法的魅力。本單元具體內容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通過研讀課標,解析教材內容,分析學生已有經驗水平,同時立足于本單元學習目標,以此為基礎進行單元作業目標的制定,并將其加以呈現(見表1)。

表1
“雙減”政策對于分層化、彈性化、個性化的作業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同時在最新一版的課程標準中也對這類作業的設置提出了要求:要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確定課程目標,同時課程目標要集中體現數學課程的育人價值。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指出,“注重學生的差異性,作業設計的層次性,突出作業實施的開放性、趣味性、自主性”,教師在作業設計時可以考慮以下三種類型:指向對課堂教學補充的基礎鞏固類、指向對學生差異分層的綜合運用類、指向對學生素養提升的實踐活動類。
“基礎鞏固類”作業指向記憶、理解、應用三方面的練習,以鞏固學生的基本知識、提升學生的基本技能目標為基點,進行輻射式發散,立足全面性的視角針對作業的目標、內容以及形式展開設計,關注學生基礎的知識、能力、思想、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并以大部分學生作為指向對象,為教師實現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準確把握、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所出現的共性問題實現及時的掌握、圍繞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展開針對性的輔導,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對于教學策略的改進與完善,最終達成打好學生基礎的目的。
“綜合運用類”作業主要是綜合考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圍繞思維品質訓練、關鍵能力發展等目標進行設計,注重問題探究和綜合學習,供學有余力的學生獨立完成或小組合作完成,以滿足學生的特長發展,豐富學習體驗。
“實踐活動類”作業在內容上從推動學生實踐與運用能力的目標角度入手,通過對于獲取學生在此過程中的反饋的關注,立足項目作業的形式實現對于學生的作業設計。通常來說,這類作業需要學生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在學生的完成過程中著重體現對于學生的成果展示與激勵性評價,從而實現學生解決問題、開展創新以及實踐運用等方面能力的提升。
基礎鞏固類、綜合運用類、實踐活動類三類作業并不一定指向固定且唯一的學生對象。能力相對一般的學生只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基礎鞏固類作業,在完成基礎鞏固類作業的基礎上自主選擇綜合運用類、實踐活動類作業,以實現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的轉變。這樣的設計是依托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得以呈現的,通過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具有一定難度但可以通過自己努力加以解決的問題,推動學生的良好發展。
在進行作業內容的選擇時,不但要做到合理利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的重難點問題,更要實現對于教學目標的境脈化分析,在明晰學生所必須掌握的內容基礎上,從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出發,開展恰當的作業設計,從而達成檢測與鞏固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除此之外,教材的課后習題以及上海空中課堂優秀教學資源同樣可為作業內容的確定提供良好的參考。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和補充,作業始終以點燃學生學習欲望為目的。立足于新課程理念的科學指導,一方面需要實現對于學生四基的夯實,通過科學的方法、在充分把握現實情況的基礎上對作業進行精心設計,不斷豐富作業內涵;另一方面也需要推動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讓分層作業的設計凸顯成效,從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個性化、自主化發展。
本單元主要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觀察、討論并判斷幾個量的輕重,形象感知物體的輕重,通過運用直接經驗的方式,讓學生逐漸對質量單位產生直觀的認識,并進一步把握單位之間的換算與進率關系,在動手操作、實踐探索活動中推動學生質量觀念的形成。所以,在進行本單元的作業設計時需要以基礎達標和能力提升為核心內容,凸顯數學本質。讓學生在直接經驗的基礎上實現對于各知識點的串聯,同時完成對整個單元結構的并聯,以此滿足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升的要求。
根據作業屬性分析表對基礎鞏固類、綜合運用類、實踐活動類三類作業內容進行分析,要避免機械反復的技能操練,在匹配作業目標的同時精簡題目數量、豐富作業形式,題目難度適宜,層次清晰,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運用本節課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達到鞏固提升的目的。另外,在設計動手操作類型的作業時,可以通過開展“做天平秤”“運用天平秤比輕重”和“小小采購員”等活動,將學生長久以來積累的實踐生活經驗與知識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學生手腦結合、自主探索的精神,并發掘其主動探索知識的學習熱情。在動靜結合之中把握知識的本質,豐富單元知識。
綜合運用類作業本身帶有十分明顯的課后探究拓展類型的特征。因此,立足于這一特征,可以通過審視與判斷作業難度以及學生差異的方式,針對作業內容進行分層化處理,將應用邏輯推理能力加以比較等內容設置為第一層,將建立學生量感與引導學生獲得進行輕重比較的能力的內容設置為第二層。第三層為綜合運用,初步掌握質量的加法性,能進行簡單的計算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一來,就會引導部分學生進行自主深度思考,并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形成反思,從而提高知識在其腦海中的活力,進而實現對學生拓展能力的發展以及以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踐行。除此之外,分層化設計也可以充分尊重與把握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而實現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層次發展。
“雙減”政策的核心是減負提質,基于單元整體的作業設計是讓“雙減”政策落地生根的一種重要方式。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在基于單元作業的前提下,結合學生發展需要,通過深度鉆研教材、精準聚焦目標、巧妙設計活動、科學合理實施等教育教學活動,不斷探索作業優化改革的方式,確保教育教學目標有效達成,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真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