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鵬
(貴州大學 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易地扶貧起始于“十五”期間,當時國家發改委組織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通過發放國債資金56 億元,對120 多萬人實施搬遷,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十一五”期間,易地扶貧工程也在被繼續推動實施。在“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作為“五個一批”工程的脫貧重要措施之一,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主要解決的是生態脆弱地區的地區性貧困問題,有效緩解了貧困代際傳遞的問題。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設置五年的過渡期,未來五年是鄉村振興開局的五年,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5 年;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有提到加大對易地搬遷安置區的支持力度,明確指出加大安置區的產業培育力度,對搬遷群眾進行就業幫扶。安置點居民身份的轉變,也改變了他們的生計空間,生活方式,其社會心理也有了一定的改變,這些新問題也是易地扶貧后續發展過程中所必須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選取貴州省銅仁市跨區域搬遷安置點,通過抽樣調查發放問卷的形式進行實地了解調查,探討跨區域搬遷農戶的收入變化背后的邏輯路徑。理清跨區域搬遷安置點農戶的收入變化的原因,提出有利于提高跨區域搬遷安置點農戶就業質量,改善他們的生活水平的政策建議。
關于易地扶貧搬遷的后續發展的文獻資料有很多,有關本研究的農戶收入增長路徑方向的文獻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從農戶角度出發,認為農戶應該得到多方面支持,實現收入增長;二是從政府層面出發,認為政府應該采取多方面的行動,吸引農戶就業,投入到社會生產環節之中。
脫貧攻堅過程中,扶貧先扶智作為一個先進經驗,在脫貧戰場上廣為流傳,這個經驗在跨區域搬遷也同樣適用,(涂晶,2017)[1]認為要以時代精神為指導,讓移民主動學技術脫貧,杜絕精神貧困。針對促使農戶增收,各方學者都提出了相應的看法。從生計空間的理論角度出發,龍顏亦和劉小珉(2019)[2]認為幫助安置點居民致富,重點在重新架構適合他們的“生計”空間,并幫助他們盡快適應的問題。馮偉林和李聰(2020)[3]以生計策略為視角,認為從金融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為路徑,實現增加搬遷農戶的生計資本,促使搬遷農戶實現可持續生計目標。徐錫廣和申鵬(2018)[4]從人力資本出發,認為要注重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扶持安置點過周邊地區的產業,解決跨區域搬遷安置點的農戶就業問題;還要注重土地資源的處理方式以及引導安置區農戶社會資本積累的能力。
移民就業問題的研究中,董運來和王艷華(2021)[5]認為通過扶持安置點附近的產業發展,實現安置居民就近就業。何得桂和黨國英(2015)[6],曹國慶和鄭瑞強(2015)[7],張曉敏(2021)[8]認為政府在移民安置之后要增加搬遷農民的非農就業能力。張濤和張琦(2020)[9]認為要增加提升搬遷人口新的就業能力水平,實現就業技能與市場需求和個體發展有機結合,提高農戶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就業保障問題上葛天博(2014)[10],以失地農民就業難為突破口,創新提出要加強安置點農戶的就業保障力度,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加強立法,構建多元化的就業培訓渠道。
黃云平等(2020)[11]認為易地扶貧搬遷的后續發展上離不開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產業發展帶動減貧能力,貧困人口就業脫貧能力,貧困人口減貧內生動力和安置社區社會治理能力。劉恬,楊清華,劉恬等(2021)[12]認為安置點后續發展需要從安置點的就業體系,公共服務保障以及社會融入方面,促使安置點居民住得下,能致富。呂建興等(2019)[13]從扶持政策和社會融入方面研究搬遷居民的返遷意愿,他們認為在政策制定和執行時,應強化政策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對接,并注意政策執行過程的實施偏差和效率;此外,政府除了提供經濟扶持政策,還要重視和解決移民搬遷戶的社會融入問題。易地扶貧搬遷的安置地居民的生計發展,是以生計資本的分布以及可利用的政策資源為基礎的,何瑾(2021)[14]提出要促進搬遷居民的生計資本的建設;通過加強社區組織化建設,實現安置點居民的生計融入以及培育安置點居民的就業能力,拓寬其就業范圍。
近年有關跨區域搬遷安置點農戶收入的研究文獻很多,從政府發揮職能,布局產業,加強安置區農戶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建立相應的安置區農戶失業等多方面措施,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到增強農戶就業能力,提供失業保險,助農戶度過適應期,緩解搬遷后農戶面臨結構性失業的風險。本文從農戶資本構成的角度,通過增強農戶的五個資本,實現農戶收入的增長,并結合現有的研究資料,提出了較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跨區域搬遷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搬遷農戶的可持續發展,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又離不開跨區域搬遷安置點農戶的就業,社區治理等方面。“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是貴州省做好跨區域搬遷后續發展階段提出的口號。農戶資本情況對農戶收入具有重要影響,農戶資本由自然資本、社會資本、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金融資本構成(馮偉林和李聰2020)[3],跨區域搬遷改變了農戶原本的生活環境,資本機構發生變化,收入結構也隨之改變。

表1 樣本基本特征
在中國減貧工作期間,銅仁市深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當地農戶受困于地理生態環境限制,不能滿足于其生存發展所需。銅仁市通過跨區域搬遷12.55 萬人,搬遷規模占全省總規模的54%,在這部分搬遷群體中整體搬遷自然村寨1 853 個。本次數據來自于2019 年實地調研數據387 份,調研對象為經過跨區域搬遷且居住在跨區域搬遷安置點的農戶。
根據分析框架,跨區域搬遷政策實施之后,對農戶資本結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其中社會資本主要是由血緣和地緣構成,然而跨區域搬遷多以整體性搬遷為主,原地緣所受的影響不大,甚至可以說,在跨區域搬遷安置區里,為安置區農戶建立起新的地緣關系提供了條件和可能;自然資本是以耕地、林地為主,跨區域搬遷政策,將土地以退耕還林,宅基地復耕復墾,土地流轉的方式處理,之前強勁的人地關系已經出現淡化。
人力資本的變化主要是搬遷之后,當地政府為跨區域搬遷安置點的農戶進行了職業技能培訓,緩解搬遷帶來跨區搬遷安置點農戶結構性失業的問題。根據調研結果顯示,搬遷之前未參與就業職業技能培訓的占80.62%,搬遷后未參加就業培訓的占51.42%,雖然搬遷之后的未參與就業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下降許多,但是依舊存在超過半數的搬遷農戶沒有參與就業職業技能培訓;搬遷農戶參與質量不高,只參與一次就業培訓的比例占總數的25.58%,參與了一到兩次的比例占樣本總數的43.67%,就業培訓力度不夠和質量不高。

圖2 搬遷安置點農戶存款情況
金融資本的方面變化,主要體現在搬遷前后家庭存款與負債的變化上。跨區域搬遷之后,生活方式的改變會影響跨區域搬遷安置點農戶的生活成本增加,再由于結構性失業的影響,使用貨幣資金成為緩解問題,平穩度過搬遷適應期的方法之一;從家庭成員健康程度來看,如果家庭成員患有慢性病,醫療開銷上會一直支出,會持續影響到家庭存款金額數量;另外新增購買交通工具也會對存款有一定的影響。根據調研結果顯示,搬遷后的農戶存款金額較少,大部分沒有存款,有存款的農戶,存款數量也在0 萬元~5 萬元的區間之內,通過查看跨區域搬遷安置點農戶存款變化量來看,存款上升的數量小于存款下降的數量,且大部分跨區域搬遷安置點農戶的存款變化幾乎為零。在貸款方面,相對于搬遷之前未申請的貸款數量,搬遷之后未申請貸款的數量反而增加了,有269 個沒有貸款,而搬遷前沒申請貸款的,在搬遷后申請貸款的數量有61個,占有貸款意愿的51.69%(包括貸款成功和貸款未成功共118);搬遷前有貸款行為的,搬遷后沒有搬遷行為的數量有106 個。從這方面可以看出,跨區域搬遷安置點在搬遷之后的貸款意愿不高。
另外從農村搬遷至城鎮,固定資產相對得到增加,物質資本發生變化。搬遷前住宅只能在村集體成員之間進行流轉,市場價值不高,隨著跨區域搬遷政策,搬遷戶享受到可在市場自由交易的樓房,市場價值擴大了。根據調研樣本反饋結果顯示,只有少數部分的住房價值比以往上漲了幾倍,搬遷后住房價值是前的10 倍之內的比例,占比13.44%;住房價值變化在20~30 倍區間的數量最多,占20.16%,其次是15.5%變化在10~20 倍間,最意外是變化100 倍的,占比12.66%。但是住房舒適度卻有影響,因存在相當大一部分人群的住房面積減小,搬遷農戶心里會存在較大的反差。雖然房屋結構質量變好,從原來的土木為主的住房結構,居住到鋼筋混凝土的小區樓房,但是對單個家庭而言,每人平均住房面積減少,居住空間的限制。

圖3 搬遷后住房價值變化倍數圖

圖4 搬遷前后住房面積變化
分析跨區域搬遷農戶的資本變化路徑后,發現銅仁市跨區域搬遷在后續發展階段中,存在就業職業技能培訓力度不強,質量不高,不能調動起農戶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金融資本薄弱;多種原因導致的幸福感缺失等問題。
政府作為跨區域搬遷政策的制定者與實施者,直接影響到跨區域搬遷政策受助人群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空間,但是這部分人群并不是搬遷成功就達到脫貧目標,而是通過后續的各種方式和措施,實現收入的增長。本文從農戶資本構成的角度,來分析農戶收入增長的路徑。在跨區域搬遷后續扶持階段,為穩定增加跨區域搬遷安置點農戶的收入,本研究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如下建議:首先政府應該注重農戶職業技能培訓,要從培訓端和農戶端兩手抓;可以通過社會技能培訓機構的引入,來解決培訓過程中培訓片面,培訓效率低下,不深入的問題;因為社會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能及時把握相關技能培訓過程中的信息更新與換代,能較為及時的滿足市場對相關職業技能的要求。其次還需要培養跨區搬遷安置點農戶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農戶參加的積極性不高,因為是農戶對提供的培訓的期望不高,認為其效用低;政府要引導農戶積極主動參加到新的職業技能培訓環節之中,緩解搬遷后安置區農戶結構性失業與摩擦性失業的問題。
政府要積極搭建一個良好的社區交流平臺,構建一個良好的社區溝通,鄰里互助的氛圍。這主要是從社會資本的角度,跨區域搬遷使得安置區農戶構建新地緣關系成為了可能,以搬遷安置區為基礎,以移民情節為紐帶,構建新地緣關系,這有利于安置區農戶社會資本的重新構建,也更加有利于基層自治的實施,探索居民自治的形式,增強跨區域搬遷安置點農戶居住過程中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另外還可以改善小區周圍居住環境等,設立回憶墻之類的形式,拉近安置點農戶的距離,強安置區的凝聚力。規劃公園,以此增加周圍綠化覆蓋率,擴大安置點周圍搬遷農戶活動場所,為安置點農戶擴大社交范圍提供機會。
在增加農戶金融資本上,本文認為可以通過多種鼓勵創業措施結合職業技能培訓,以貸款優惠的方式,引導跨區域搬遷安置點農戶自主創業。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下行,今年政府發放了12 萬億元的專項債,以供經濟復蘇,可以通過專項債,設立資助跨區域搬遷農戶的資金,并在安置點內進行宣傳,引導他們進行自主創業。
跨區域搬遷是一個巨大工程,安置區農戶收入并不會因為搬遷就實現收入的正增長,農戶進城之后,要通過收入與存款等方面,覆蓋進城前期的各項支出,而這部分支出相對于農村生活的開支,可以說是猛增的。政府在后續發展過程中,需要做的還很多,社區治理,就業質量的提升,在安置區規劃農業園區等,要杜絕安置點的返貧風險,避免安置點農戶出現返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