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紅林
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人們日益關注未來新人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循此邏輯,未來學校建設成為學校變革的焦點,即未來什么樣的學校能實現未來新人的培養目標。學校空間開發即是對這一問題某個方面的回應。但無論是對學校空間開發的理論思考還是實踐探索,都應避免一個誤區,即單憑自己的想象,想當然地認為未來學校空間應該怎樣。為此,我們在思考和踐行空間開發時,需要從歷史和現實兩個視角出發。
前提:明晰近代以來學校空間的來路與局限
從歷史的角度看,現在的學校空間,經歷了從無形到有形、從前制度化到制度化的演變過程。現在的學校空間形態,實際上是從17世紀以后的300多年逐步發展成型,且這種空間樣態成型后基本沒有發生大的變化,與班級授課制、年級制和分科教學等相互匹配,其主要特征是講究規則和秩序,外在表現就是直線式的線條,以及由這種線條區隔而成的種種封閉空間;還有因為這些區隔和封閉,所導致的學生在校生活、學習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割。
如果進一步分析近代以來學校空間形態形成的內在機理,會發現它與17—19世紀技術革命所引發的機器化大生產有關,是技術與技術思維對學校運行滲透和轉化的結果。從技術的視角看近代以來學校的發展史,可以發現技術對學校運行的強烈影響。以夸美紐斯為例,在《大教學論》這本專著中,他把技術引入對學校運行的整體思考中,回答學校如何運行的機制問題,希望學校的運行像鐘表、宇宙、大自然一樣有秩序、有規則。他經常把人比作儀器、比作鐘表,也把鐘表技術作為學校管理、教學效仿的對象,為學校提供一個時間尺度,這一尺度與學校空間緊密配合,通過班級授科制和年級制來體現,從而引發學校空間的分割。
19世紀以后,人類先后經歷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技術人的培養成為技術時代新的教育目的,而且這種目的伴隨著18世紀歐洲分裂民族國家興起后的公民培養需要。因此,教育逐步演化成為訓誡的主要手段。這種演化反映在斯賓塞、康德、赫爾巴特等人的教育論述中,學校也就成為對未成年人開展規訓的場所。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福柯在《規訓與懲罰》等著作中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論述,比如他曾指出學校空間的獨立和封閉是其行使規訓職能、進行紀律訓練的前提之一。學校正是在實現“與世隔絕”后,在其空間內部再通過各種制度設計和學校活動的各種細節,逐步實現對人的多方面規訓。
由此可見,近代以來學校空間形態,其本質是一種教育技術,是為規訓人服務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近代以來學校空間的形成過程,其實是空間技術在學校的滲透和運用過程。總體上看,學校空間的技術化順應了近代工業革命和機器化大生產對懂紀律、守秩序、有文化的產業工人和公民培養的需求,也符合這一時期受美國“科學管理運動”影響,人們認為學校是另一種工廠的隱喻。對此,美國教育史學家克伯雷曾說,“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的學校就是工廠,在工廠里,兒童作為原材料被制成產品來滿足不同的生活需求,制造的詳細流程來自20世紀文明的需求。也就是說,學校的事務就是按照詳細的流程來塑造學生的。”
通過回顧歷史,可以知道當下的學校空間形態,是17世紀以來技術時代的教育目的觀和這種目的觀支配下的兒童觀和學生觀決定的。鑒于此,未來學校視域下的空間創設,至少有兩個方面需要考慮:一是未來學校空間重構的前提是教育觀念的轉變。21世紀以來,特別是人工智能時代到來后,國家對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等提出了新要求。葉瀾教授曾說, “現在是呼喚一個新的愛彌兒的時代了,我們要培養當代中國新時代的‘愛彌兒’。”這個新時代的“愛彌兒”在認知、道德、人格及與自我、與世界的關系上都有了全新的要求,近代工廠形態的學校已難以培養出這樣的時代新人。因此,我們的教育觀、學生觀等必須更新,然后才能創生出全新空間樣態的新型學校,是時代在倒逼學校的變革和空間開發。二是學校的“工廠”隱喻必須向“生命場”隱喻轉變,即學校是師生開展教育活動的生命場,學校必須由“塑造人”向“成就人”轉化。由此,學校空間的開發必須顧及師生生命安全和多方面發展的需要,顧及開展多層多類教育活動、滿足師生多層多類交往與表達的需要,并注意空間分隔的固定與靈活、功能的通用與專用等區別。學校空間作為學校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學校辦學與育人理念的空間存在形態,能反映出學校的追求、精神面貌和師生的生存狀態。未來學校的空間特征要由傳統的規則性、秩序性向生命性、開放性轉變。
原則:要滿足當代中國學校教育改革的需求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歷了由貧窮到富裕和由富裕到強大的轉變。我國正處于百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際形勢詭譎多變、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描繪了未來中國高質量發展藍圖;黨的二十大吹響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號角。與此相應,黨中央和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為到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這些藍圖和目標,直接觸發了我國當下基礎教育改革的步伐,國家先后出臺了《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等,在宏觀上構建了全新的教育體系,成為我國未來學校空間開發的現實基礎。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來說,尤其是2022版新課程方案和新課程標準,直接對未來學校課程與教學改革提出了系列新要求,如“跨學科主題學習”“學科實踐”“綜合學習”等。
面對上述改革的新動向,學校的傳統空間樣態難以適應和滿足需求,迫切需要學校為之提供新型空間支持和相應的資源配置。這要求學校深度開發現有空間和新建空間的育人價值。
一方面,要努力促進現有課程與現有空間雙向賦能,即基于國家課程的要求,賦予學校空間(教室、走廊、平臺等)以育人價值,使學校各類空間(尤其是以往被忽視甚至廢棄的空間)成為落實國家課程的重要資源。這需要學校圍繞這些空間的利用去設計、開發和創造。另一方面,重新設計、開發、利用學校各種空間形態,為師生、生生、班班、級級間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立體互動交往等創造可能,使學校空間呈現多類態、多樣態、多層態,從而使這些空間中的各類活動轉化成學校的特色課程或國家課程的拓展延伸課程。更重要的是,課程改革和國家課程的有效落實,迫切需要學校為之建設匹配新型空間。如,跨學科主題學習、綜合學習和學科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有專門的功能教室,在這樣的空間里,師生可以開展跨學科、跨班級、跨年級的自由交流,圍繞專門項目或問題的解決可以獲得相應的資源支持和教師指導。
此外,未來學校的空間開發還要基于當下我國未來學校發展的不同路徑。華東師范大學的卜玉華教授曾專門提出未來學校發展的幾種可能向度,如“智能技術向度+”“社區社會向度+”“自然生態向度+”“人文藝術向度+”“天下國家向度+”“綜合融通向度+”等。這些向度為未來學校空間開發提供了可能的方向:基于智能技術的未來學校建設,需要在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學校元宇宙)的連接與轉化上著力;基于與社區社會融合的未來學校建設,需要開發社區、家庭等社會空間的育人價值,實現學校空間與社會空間在育人上的整合融通;基于自然生態取向的未來學校建設,則需要實現學校空間與大自然空間的融合,使學校教育回歸大自然,充分開發大自然的育人價值等。
總體上看,未來學校空間的開發與重構,的確為未來學校的形象設計、變革取向提供了很好的導引,更為面向未來培養時代新人提供了全新的實踐可能和操作空間。
責任編輯:鄧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