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坤 嚴從根
以“工廠”模型的學校和“車間”模型的教室為主要形態的學習空間是遵循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建構邏輯,以課堂的空間布局、課桌的形狀、作息時間表等技術手段和方法,將學生當作規訓的對象,使學生感覺時刻被規訓、被塑造、不自由,導致學生缺乏“家園感”的體驗。
空間區隔使學生缺乏“家園感”。當前學習空間基本采用“封閉+分割”的技術開展空間分配,實現對學生的規訓。從校園空間看,整個校園由圍墻圈起,學生入校后和離校前,整個大門緊閉,任何人不得進入。從教室空間看,由四面墻圍成固定的學習空間,在上課鈴聲響起之后,大門往往就被關閉,不到下課鈴聲響起,不允許任何人進入。為了實現對學生的規訓作用,在封閉的基礎上,又采用了一種更靈活、更細致的方式對學習空間進行分割。正如福柯所言:“它首先依據的是單元定位或分割原則。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而每一個位置都有一個人……有多少需要分散的實體或因素,規訓空間也往往被分成多少段。”因此,學習空間就像平行分列的“表格”,每個學生占據一個表格,每個人只能在規定的隔間中活動。
時間分割使學生缺乏“家園感”。根據規訓的實踐邏輯,學習空間中的時間被分割。福柯認為:“規定節奏、安排活動、調節重復周期”是進行時間分割的主要技術。當前的學習空間中,時間被精細劃分。例如某寄宿制中學的時間安排:6:05起床,6:20早操,6:40早自習,7:10早飯,7:40預備,7:45第一節課……20:40熄燈。隨著時間被分割,各種監督也隨之而來,其目的不僅在于充分利用時間,確保時間內的高質量,更在于向學習者施加一種強制性的節奏,限制每個學習活動的方向、內容和持續時長。
為打破當前學習空間中的空間分配與時間分割,給予學習者安全放松、自由自在、心理滿足的體驗,讓學習者“愿在其中學”“樂在其中學”,需要打造家園式學習空間。家園式學習空間不再以規訓學生為目的,而是以服務學生生命質量提升和實現生命更多可能性為目的。打造家園式學習空間,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理念,構建學習者與學習空間交互共生的關系,打造開放靈活的空間形態,促進學生生命潛能的發展。
打造家園式學習空間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采用空間分配和時間分割手段建設的學習空間是基于“成人的視角”,以“教師為中心”,其主要出發點是為教師的“教”提供支持,為教師的“管理”提供服務,以達到“效益”最大化的結果。打造家園式學習空間,要摒棄“成人視角”,樹立以“兒童為中心”的理念,根據兒童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立足兒童個性化需求,建設學習空間,提升學習空間的兒童友好性。
打造家園式學習空間要構建學習者與學習空間的交互共生關系。實踐中,學習者與學習空間的關系就像衣服與衣柜的關系,二者沒有交融,沒有情感。打造家園式學習空間要改變這種絕緣關系,將學習空間打造成兒童的棲居地,使學習者棲居于學習空間中,實現二者的交融共生。海德格爾在《筑·居·思》指出,“棲居”意味著“滿足,被帶向和平,在和平中持留”“防止損害和危險”。也就是說,打造家園式的學習空間就是要將學習者與學習空間的關系打造成“園丁—花園”的關系,學習者就像園丁一樣照料著、呵護著花園中的一草一木,對其投入無限的情感;學習空間就像花園一樣,保護著學習者,而非規訓學習者,為學習者提供心靈的港灣、精神的家園,讓學習者與學習空間實現交互共生。
打造家園式學習空間要構建開放靈活的空間形態。家園式學習空間能夠讓學習者體驗到無憂無慮、安全放松、自由自在、心理滿足的感覺。因此,打造家園式學習空間要改變封閉區隔的空間形態,基于學生視角,設置安全開放、自由靈活的空間布局,選配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的學習用具,提升用具的稱手性,為學生營造平靜、輕松和溫馨的沉浸式環境,讓學生有“家”的體驗。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國家一般課題“智能時代高品質學習空間的表征及建構路徑”(課題批準號為BAA21002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鄧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