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

隨著互聯網技術、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元宇宙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各種智能移動終端的迅速普及,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特別是人們的學習方式,正在突破原有學習空間的局限,延伸、拓展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泛在學習、社交學習、智慧學習、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等,日益成為人們踐行的學習方式。在技術促進學習及學習方式變革的過程中,一個重要命題越來越引起研究者的關注,即學校空間或學習空間,已然成為教育研究領域中的重要課題,也正在成為教育政策乃至教育法規建設領域的重要議題。
未來學校空間建設的政策導向
2022年12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聯合印發《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導則(試行)》,提出“城市層面應加強頂層設計,全面構建兒童友好空間體系”,提出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的基本原則為“兒童優先、普惠公平”“安全健康、自然趣味”“因地制宜、探索創新”。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的《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建設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相融合的新校園,拓展教育新空間。
學校建設政策中關于空間建設的內容,引發我們進一步思考:新基建背景下,如何突破傳統校園和教室的圍墻,如何讓校園空間成為學校特有的課程資源,如何讓學校每一處空間彰顯獨特的教育價值……這些問題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并積極探索。
當然,我們暢談未來學校空間時,首先需要正視當前中小學學校空間存在的問題。比如:空間刻板規整,缺乏歸屬感。功能分區是當前大部分學校空間布局的規劃邏輯,布局雖規整,卻缺乏內在聯系。鋼鐵水泥隔絕了學生與自然的互動,規訓與制度限制了學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使學生缺乏歸屬感。
空間狹小逼仄,資源浪費嚴重。教室空間小,學生空間感受局促。圖書館和實驗室等學習空間的時間限制,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一些室外空間設計模式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最終,原本明亮寬敞的教室在學生的感受中顯得狹小逼仄。
空間層次單一,細節粗糙。大部分學校的教室還是單一封閉的空間形式,只能滿足以老師為主導的單一的教學行為。此外,教學樓的設計也存在這一問題,例如,走廊大部分是“一字”或者“方塊”,單一筆直,缺少層次性。缺乏精細化設計的學校,是堅硬的、令人望而生畏的。
以立法提升未來學校空間育人功能的浦東思考
浦東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區域教育綜合改革示范區,自開發開放以來,始終保持敢闖敢試、先行先試的干事創業熱情,爭當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一流城區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區。30多年來,浦東新區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始終堅持改革創新,持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實現了規模大幅擴增和質量顯著提高,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綜合保障機制持續健全,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感受度和獲得感更加強烈。
為建立完善與支持浦東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相適應的法治保障體系,推動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決定:授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浦東改革創新實踐需要,遵循憲法規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規基本原則,制定浦東新區法規,在浦東新區實施。可以說,立法保障是浦東大膽試、大膽闖的堅強后盾。具體到基礎教育領域,浦東正在加快推進教育立法,以立法提升未來學校建設的育人功能。
規劃引領的發展機制。《浦東教育現代化2035》《浦東新區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浦東新區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示范區建設方案(2021—2025年)》等重大區域教育政策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增強學校設計、建設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吸收“未來學校”的先進理念,增強校舍設計和建設滿足現代教育功能的觀念和能力,新建、擴建和整新工程更加重視師生自主學習、溝通合作空間的拓展和優化,更加重視高新科技在教育中的展示和運用,更加重視信息環境建設,滿足文藝展示、科創活動、閱讀交流、勞動制作、運動健身等多種功能需求。加強校舍建設和改造與辦學特色的匹配度,實行“一校一案”制度。在加強校園環境整體優化的同時,鼓勵和支持學校發動師生共同開展局部環境的“微更新”,挖掘環境育人價值。
依法治教的保障機制。浦東教育正在推進結合立法權與“十四五”規劃,用好立法授權深化依法治教。構建市、區兩級教育研究機構政策研究成果互通“快車道”,健全市區聯動、部門協同的法治保障機制,發揮浦東新區在立法環節的獨特優勢,聚焦區域特色、突出創新引領,先行探索滿足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需求的管理措施,適時將教育綜合改革制度成果固化為法規規章,形成適應浦東新區引領區建設需要的區域教育法治保障體系。為此,我們正在著手編制能夠體現浦東特質的中小學校建設標準。
以立法提升未來學校空間育人功能的學段化探索
以學段管理為特色的教育治理改革是浦東的創舉,主要是通過建設學前(托育)、小學、初中、高中(職業)與終身教育等四個教育指導中心,強化以學段管理為特征的整體性協調和專業化推進能力,完善教育系統內部行政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基于此,浦東在推進未來學校建設進程中,充分考慮并尊重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與認知特點,著力打造適合各學段學生成長特點與需求的學校空間。
學前(托育)教育階段:讓最柔軟的群體得到最溫柔的呵護。托幼一體化發展,是上海學前教育和托育服務發展的重要優勢,并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上海市學前教育與托育服務條例》。在此基礎上,浦東進一步明確本區幼兒園及其托班建設用地標準和要求,將幼兒園及其托班設施布局納入相關國土空間規劃。在建設方面,一是托幼一體化幼兒園建設,做到降低洗手池高度,增加保育人員廁位、幼兒淋浴設施,配備專用活動室。二是幼兒園建設做到提高幼兒園室外游戲場地面積和設置標準。
義務教育階段:探索“雙新”“雙減”背景下的學校空間重構。浦東積極探索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學校空間建設模式,力求打造有機、彈性、復合的學習空間。一是綜合考慮設計多功能空間或教室,例如中考改革背景下,建議將跨學科教學的學習空間納入規劃,適當增加英語聽說教室、理化實驗操作等專用教室數;二是增設可供學生活動的小型多樣個性化空間,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三是將高校辦學特色、課程建設納入規劃指向。同時,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全覆蓋;優化普通教室環境;加強學科實驗室建設;推進跨學科綜合學習空間建設。真正做到立足于學生、一切為了學生,服務于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高中教育階段:構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效能的學校空間。為促進普通高中的多樣化、特色化發展,浦東將制定符合學校特點與發展定位的不同標準體系,真正做到“一校一方案”,關注個性化定制,從統一標準轉變為“合格+特長”模式。一方面,分層分類分階段改善學校校舍條件,更好滿足育人方式改革需要。做到提前規劃,注重設計理念與學校特色相融合;分類滿足不同類型學校建設需求;改造“一館一庫”,體現功能多樣;水電增容,保證容量充足;廁所滿足校園生活實際;宿舍提高配置標準;增加生活配套區域;增加餐廳綜合功能配置;增設校史陳列館。另一面,著力提升個性化發展需求的空間配置水平,推進教學方式的轉變。做到擴大行政班教室規模;增設學科專用教室;創新實驗室注重學科特點;建設數字化實驗室;營建公共開放空間;建設校園安全風險防控智慧中心;設計規劃隔離區域。
總之,面向未來,浦東將會進一步探索以立法提升未來學校育人功能的具體實踐,堅持空間與價值相互賦能,力爭讓學校空間創造更大價值,推動學校空間布局更優化、綜合承載能力更強、育人功能更融合。
責任編輯:邢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