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 吳剛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學校作為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推進五育并舉的主陣地,應積極踐行在勞動教育中促進學校文化多元融合建設。在勞動教育實踐中,我校形成了獨具特色且豐富多彩的學校文化氛圍,有效地實現了勞動教育在“以勞立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中的作用。
經緯結合,構建學校多元文化體系
我校以勞動教育為經線,形成了由勞動文化貫穿始終,中醫藥文化、農耕文化、食育文化等多種文化交織并行的學校文化體系。
著眼云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彝藥,繼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精神。學校聯合云南白藥打造本草園,發揚曲煥章先生的愛國精神,讓學生領略民族企業的不屈骨氣。學校定制了象征“懸壺濟世”精神的大葫蘆雕塑,建設中醫藥文化長廊,班級文化建設方面也融入中醫藥文化精髓,從班級文化體系的構建到班級管理機制的建立,處處都滲透著中醫藥文化元素,“靈芝班”“仙草班”等一系列具有中醫藥文化特色的班級名稱出現在教室的文化墻上。
農耕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內涵。為讓學生更貼近農耕文化,學校開辟出農耕綜合實踐基地。為營造農耕文化氛圍,展現農耕文化演變進程,學校探尋到了具有百年歷史的家畜食槽、原始木質犁耙、石磨、風車等用具裝點實踐基地,同時創造性地將水缸和石磨打造成了校園水循環景觀,在學生觀摩過程中,激發學生對農耕文化的熱愛之情。為充分發揮沉浸式勞動教育功能,在充分考慮學齡特點的基礎上,學校將耕地統一分配給班級,班級自主種植具有食療養生價值的作物。由學生親自完成植物的種植、養護、采收。
將食育文化和“五公分工程”相結合。通過食育和體育鍛煉,力爭讓學生身高高出同齡孩子三到五公分。在落實食育文化過程中,學校食堂用本草園和中草藥綜合實踐基地里的蔬菜,研發出食療菜譜,由大社會實踐班級率先到食育基地參與制作體驗。另外,食育基地增設石磨現磨豆漿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們親手完成豆漿制作,培養珍惜勞動成果的優秀品質。體驗活動結束后,學生回家為家人奉獻愛心菜,并將操作過程在班級群內分享,將勞動教育自然延伸至家務勞動中。在食育文化實踐過程中,始終堅持落實陪餐制度,形成了一張紙文化。一張紙先后完成擦嘴、擦餐桌、擦餐盤,用餐過后就餐區域整潔干凈、餐盤歸位安靜有序。整個就餐過程由大社會實踐班級全程監督,培養了師生良好的就餐習慣,形成了勤儉節約的良好品格。
點面結合,全面塑造學生品格
我校以勞動教育為核心,提出“小學校、大社會”理念,將學生社會實踐體驗與學校管理相融合,科學設置項目,構建實踐體系,注重過程質量。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勤儉節約的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同時全面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
三至九年級以班為單位依輪次參與“大社會實踐”,學生在文明禮儀實踐中體悟到“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在活動中增強對國旗、國歌的認識,提升了內心的愛國主義情懷;在勞動實踐中認識到保持清潔衛生,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完成為期一周的總管家工作后,要梳理本周發現的優點和不足,做好實踐工作總結,為下一周大社會實踐班級提供經驗,同學們詼諧稱之為“公轉”。除參與大社會實踐的班級外,其他班級根據上周德育處的工作安排,開展小社會實踐活動,完成自己班級的各項常規工作和勞動任務,與大社會實踐同步運作,在公轉自轉間,品格塑造完美呈現。
勞研結合,促進教師跨學科研究能力提升
為確保勞動教育實施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學校成功申報了云南省基礎教育專項課題《中小學依托中醫藥文化研修基地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在課題組的指導下,根據學科特點申報了12項子課題。一方面,推動“五育”課程銜接互動和相互促進;另一方面,要在“五育”課程中積極挖掘勞動教育元素,凸顯勞動教育功能。
在數學教研組子課題的指導下,學校農耕實踐基地的地塊合理分配到班,統籌各班從選擇到播種、從管理到維護、從收獲到義賣全過程,根據過程記載資料給予獎勵和評價依據。在語文教研組子課題的指導下,積極在語文課本中挖掘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資源,創新性地完成課程的設計、研討和實施工作;組織學生開展“我送多肉去新家”到“我陪多肉齊成長”等活動,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想象能力,用文字記錄多肉的由來、描繪多肉的成長變化,用成長手冊留存豐富多彩的成長印記。在美術教研組子課題的帶領下,美術課堂延展到了學校的每一處。學校的花草不僅是學生們繪畫的素材,還可以將自種板藍根制成扎染顏料,制作精美的扎染藝術品,弘揚云南非遺文化,促進美育融入生活。在勞動教研組子課題的指導下,組織學生在中醫藥綜合實踐基地勞動,真實體驗挖土、播種、施肥、澆水、殺蟲、收獲全過程,享受勞動帶來的悲與喜,促進學生的情感健康發展。
勞動教育搭建了跨學科教學的平臺,讓教學在真實情境中發生變成現實,學生逐步養成了自主實踐、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師在跨學科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有效拓寬了教育天地,提升了跨學科研究能力;教學與活動在不經意間開放交融,五育并舉也悄然形成。
校企結合,形成協同育人機制
學校充分發揮被云南省知名大學環繞的區位優勢,主動發掘、充分利用高校資源,致力于勞動教育創新實踐的探索。學校與高校建立黨建聯盟、設立教育實踐基地。請專家、學者到校舉辦形式多樣的課題研究活動和專題講座,開闊師生眼界,豐富知識儲備,激發探索興趣。組織學生參觀云南民族大學植物園和實驗育苗基地,目睹了研究生實驗室培育的無尼古丁煙草,真切感受到了勞動與科技相結合的獨特魅力;組織學生參觀航天英雄楊利偉帶回來的天竺葵等四種太空返回植物,感受從太空回家的植物發生的變化。同時也為高校提供教育實習的資源,為各高校教育專業的學生提供實習基地,承擔新教師崗前能力培訓,讓新教師深入一線、理論結合實踐,為步入教育事業打下堅實基礎。在勞動教育促進下,校校合作平臺得以搭建,在合作共贏中增進了友誼、激發了熱情、煥發了活力。
為多路徑踐行勞動教育,學校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模式,與云南白藥形成校企合作。把云南白藥作為中醫藥研訓基地,組織學生了解中醫文化歷史傳承、認識中草藥,激發學生將中醫融入生活的興趣。為構建以中醫藥文化為核心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借助云南白藥弘揚中醫藥文化的責任和擔當,建成了500多平方米的本草園,種植30多種無毒草本花卉中草藥,拓展了中醫藥綜合實踐活動的空間。
學校從文化營造、課程設置、學科融合、活動組織等多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探索,構建了科學勞動教育實踐體系;創建了以“懸壺濟世”為主題、體現中醫藥文化精髓的班級文化體系;建立完善了以勞動教育課程為抓手,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多層面的協同育人機制;開創了勞動教育與學校多元文化融合建設實踐的新篇章。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關于2021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中小學依托中醫藥文化研修基地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基礎教育專項課題成果。課題編號:BFJC21045)
責任編輯:邢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