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政,李麗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為依托的各類智能媒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認知方式,同時解構了傳統思政課知識傳播過程。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從宏觀角度出發,在把握思政課德育教育內在規律的基礎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學生為主體,整合利用各種新媒體,進而培養學生整體、理性、辯證思維,建構符合時代需求且行之有效的科學的“大思政課”德教模式。
現階段,智能媒體以智能手機等設備為載體,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的加持下,促使海量信息趨于零散化、碎片化。與此同時,智能媒體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當代大學生的認知,甚至對高校思政課造成一定影響。智能媒體的普及不僅解構了傳統思政課的課堂教學過程,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新的問題。為了更好地應對新的信息傳播模式的沖擊,高校思政課必須進行改革創新。
首先,智能媒體在學生群體中的普及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師在教育領域的“權威”,放大了傳統思政課教育模式的單一性。與專業課不同的是,思政課缺少與專業知識相對應的技能實訓等內容。學生只有通過集中注意力學習和復習,才能掌握知識要點。同時,對于思政課而言,知識是手段,立德樹人是目的。在傳統思政課上,知識的講解是拋磚引玉、由淺入深的過程。教師可以從日常實踐出發,針對具體事件、現象等展開分析,以確保學生明確事件或現象背后的思維方式和應對措施,最終達成德育教育目標。當前,部分學生已經在教師開展課堂教學之前,通過智能手機、互聯網平臺等渠道提前了解了相關知識,或者在媒體的引導下,建立了對某一事件的認知(此類媒體通常具有較強的傾向性,容易引起學生的強烈情緒,導致其無法在短期內回歸理性分析)。
其次,智能媒體弱化了傳統課堂的規訓作用。如今,學生在上課期間玩手機的現象屢禁不止,學生的注意力明顯下降。但在智能媒體出現之前,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通常是:教師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系統地傳授知識;學生遵守課堂紀律,并配合教師在固定時間和地點接受教育。但由于手機等智能設備的出現打破了傳統課堂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學生幾乎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所需信息。在參與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部分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向智能媒體轉移。

最后,智能媒體弱化了規范化考試的意義。在通常情況下,思政課開展規劃化考試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檢驗其是否具備相應的思維能力。但智能媒體不僅解構了傳統課堂教學的信息傳播過程,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養成自主思考的學習習慣。例如,部分學生選擇在考試前直接從互聯網等平臺檢索“考試重點”“答題模板”等內容。如此一來,規范化考試就失去了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功能,教師也無法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調整教學計劃。
智能媒體為傳統思政課帶來的沖擊,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思政課教師應及時轉變觀念,立足大學課堂,重新思考如何在全新的信息傳播條件下重構當代思政課課堂??紤]到智能媒體使得知識趨于碎片化,當代思政課教學應該“借力打力”“化零為整”,并以“大思政課”的方式重構課堂,幫助學生建立起整體性和辯證性思維,進而達成“立德樹人”的目的。
高校的思政教育不應局限于思政課課堂,而應以“大思政課”為指導,與課程思政、心理教育和班級建設緊密結合,進而構建一個全方位、多維度的思政課教學體系。為此,高校應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大思政課”格局下,專業課教師應進一步明確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同時兼顧專業技能的教授者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引導者這兩個身份。為此,思政課教師必須將“大思政課”同歷史和現實緊緊結合在一起,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既要把近現代史、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講清楚、講透徹,也要在教授課本知識的基礎上積極回應現實問題,引導學生理性分析時事熱點,幫助其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等內容。
在應對智能媒體所帶來的挑戰時,一方面,思政課教師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德觀。在否定和改造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過程中,社會主義事業不僅遵循科學邏輯,同時也包含一定的道德價值導向。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過程中,舊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道德被否定,面向新社會的社會主義道德被建設起來。一直以來,高校開展思政課的根本目的就是“立德樹人”,并在樹立學生社會主義道德觀的基礎上,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必須堅持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不斷學習并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抽象思維和方法,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從零散、繁雜的海量信息中找到規律,進而將日常所學的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同時,思政課教師需要擺脫經驗的束縛,建立理性思維,進而實現對方法論的深入了解和靈活運用。更重要的是,唯物主義哲學批判性的思維和方法,本質上是對事物合理性的評判,其通常具有理性和否定性兩種傾向。建立批判性思維有助于學生審慎考察外部信息,破除盲從心理。
新的信息傳播媒介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高校思政課堂信息傳播模式。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思政課必須進行變革,以適應時代發展步伐。事實上,僅靠教師一己之力來提升課堂魅力和采取收手機等強制性措施,是無法讓學生將注意力重新轉回課堂的;同理,一味強調新媒體技術在思政課課堂上的應用,卻不考慮思政課的特殊性,也無異于“削足適履”。
此外,雖然“微課”“慕課”和“翻轉課堂”等線上教學模式的出現,是順應智能時代學生認知習慣的必然趨勢,但就目前來看,這些線上教學平臺只是順應了學生新的信息接收習慣和偏碎片化的認知方式,其對整體性思維、復雜邏輯推導以及深入思考等習慣的養成并無明顯幫助。因此,思政課教師應遵循移動互聯網思維以創新為主的基本特性,主動適應智能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特征的變化;在平衡新媒體傳播特征與辯證性思維深刻性的基礎上,優化教學內容和方式,力求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高校也可以在校內外教學資源的支持下,適度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同時邀請國內新媒體領域的專家來校為教師開展以新媒體運營、網絡輿情監控等為主題的講座,或者邀請校內新聞傳播、廣播電視、數字媒體等專業教師為新媒體教學提供指導。

經過幾代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努力,“立德樹人”的思政課德育教育目標得以延續。為此,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更應“明道、信道”,并通過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內在的“道”,發揮思政課“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與此同時,高校也應遵循德育教育的內在規律,積極應對智能媒體時代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通過建構全新思政課教學模式、建構“大思政課”多維度教育體系等方式,加快推進思政課建設進入質量提升和內涵發展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