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資金是前提,技術是基礎,制度是保障,政策制定者必須選擇合適的監督和約束機制來影響經濟發展的路徑,并根據形勢變化的需要,不斷探索減污降碳的新模式、新方法。
黃溶冰教授是國內較早、較系統研究環境審計的學者。他撰寫的《環境審計理論、方法與應用》一書于2023年2月由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階段性成果。該書共分為三篇14章。理論篇包括5章,分別介紹中國環境治理歷程和國內外環境審計研究現狀、國家治理框架下的國家審計理論體系構建、環境審計推動綠色發展的治理機制、環境審計推動綠色發展的演化模型以及環境審計的理論結構。方法篇包括5章,分別闡述邏輯框架法、變權綜合評價法、掙值分析、數據包絡分析以及問卷調查法在環境審計中的應用。應用篇包括4章,深入分析環境審計制度選擇的影響因素、環境審計結果公告、環境審計典型案例,提出完善環境審計的政策建議。縱觀該書,有三個方面的突出特點。
一是濃厚的理論色彩。該書系統回顧了我國環境規制政策40余年的演進歷程,概括了環境審計的學術研究成果,把握了環境審計發展的前沿信息。正因為如此,才使得該書在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國外與國內、審計與其他治理主體之間實現了多重對話。該書廣泛借鑒現代審計理論、公共管理理論、環境經濟學理論和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等相關學科理論,分析環境審計作為一種治理工具在綠色低碳發展中的治理機制與實現路徑,探索并實現理論創新。以現代審計功能拓展與創新的視角,從綠色低碳發展的責任鏈出發,通過整合各類審計資源,建立各種協作機制,推進傳統環境審計向綜合績效審計的高端發展,在探討環境審計應用理論方面邁出了建設性的一步。
二是多學科的研究方法。該書注重從經濟學、管理學和工程學中吸取有益“養分”,探討了多種定量分析方法在審計評價中的應用。例如,針對環境績效審計中存在缺乏統一評價標準、難以對環境成本與效益進行準確衡量等問題,該書開發設計了應用于環境績效審計的DEA-Tobit模型。該模型具有無需預先設定評價標準、適應于對多個同類項目進行效率性評價、在評價相對有效性的基礎上實現與行業良好實踐標準比較等特點。針對當前政府審計研究中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綜合研究尚顯不足的現狀,分別開展環境審計制度選擇影響因素的統計分析、環境中審計發現特征分布的內容分析、國內外良好實踐的案例分析,從多學科、多方法的集成綜合出發,推進了政府審計研究領域學術范式的豐富和創新。
三是鮮明的實用價值。該書以國際經驗比較和國內現實分析為基礎,立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綠色低碳發展科學內涵,以及我國減污降碳面臨的矛盾與問題,注重理論分析、經驗分析和對策分析的融合,提煉經驗證據的實踐價值和政策蘊含,為完善我國環境審計制度提供了智力支持。該書尤其注重采取實地調研和訪談等方式,為我國環境審計工作開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作者對收集到的具有代表性和實用性的觀點建議進行了細致的概括性總結,為建立環境審計指南、促進環境審計的改革創新提供了大量經驗素材和來自實務部門的第一手資料。例如:該書第3章的部分內容原刊載于《審計研究》2010年第4期,標題為《綠色經濟視角的黨政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主要觀點與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的“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的要求是一致的,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作者觀點的前瞻性與實用價值。
隨著我國審計事業的快速發展,理論工作者需要認真總結和提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理論與審計實踐,使審計工作更好地遵循事實規律,實現科學發展。《環境審計理論、方法與應用》為讀者打開了一扇透視環境審計應用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明窗,是當今我國審計理論研究的一部精品力作。
(王士紅 南京審計大學政府審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