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秋萍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廟首林場,安徽 旌德 242604)
林業資源可以說是林地資源利用的基石,有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功用,尤其是為地球生態供給氧、涵養水等。正因為林業資源的“奉獻”,野生動植物才能夠存活繁衍。同樣氣候的調控依賴林業資源,如若生態圈內缺少林業資源,地球上的氧氣無法自給自足,人類便不能正常地進行生產生活,故森林培育技術的可持續發展,應得到林業工作者的重視。
我國是一個長期處于發展階段的人口大國,無論是生產生活,還是旅游發展,對林業要求極高。同樣,我國又是山地、丘陵、平原占比大,林業資源覆蓋廣的國家,約占國土陸地總面積的30%,在世界排名中也名列前茅,位居第五。由此可見,我國是林業發展大國,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離不開林業資源的開拓與發展,二者之間融會貫通、相待而成[1]。在此背景下,森林資源培育技術的研制、完善、發展就顯得十分重要。

表1 森林面積前十國家
造林技術的重中之重就是森林培育技術,直接影響著整個林區樹木的存活情況以及生長發展。而因林業資源生長周期長、生長緩慢等特點,從樹種培育到采伐樹木的所有流程,都要動態實時監控,以防發生不必要的折損。而森林培育技術,就是將培育種子、栽植苗木、管理林區、育林造林有機整合至一起,共同承擔森林培育以及經營管理的義務與需求。我國培育森林的技術具有悠長的歷史,并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新科學技術的研發而不斷完善,為林業資源的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發展條件。下文將以皖南森林培育為例,探討如何培育森林資源[2]。
皖南森林資源比較豐富,近年來在退耕還林的作用下,森林資源增長較快,森林蓄積量也較多,森林保護和營林造林工作得到了較好的進展。首先,皖南現有森林面積廣闊,呈明顯向上增長趨勢,林木總蓄積量平均以每年410m3的速率,持續增加。其次,皖南山區森林資源數量較為充足,自然環境條件有利于林業開發,多山的地理也為營林造林提出了條件。最后,野生動物以及自然資源環境的棲息、生長狀況較20 世紀比明顯的改善,自然資源的科學開發與合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皖南森林旅游的發展與完善。
盡管皖南近年來森林資源發展速度很快,但受歷史條件和自然原因的影響,皖南森林發展還面臨著現實問題。①皖南森林資源分布未平衡,山區森林面積占比較高,而沿江丘陵地和沖積平原所占比小,森林經營發展條件也比較惡劣。②皖南林木成分內部結構還不均勻,主要明顯特點是幼年林和成長林的配比還未平衡,林木資源發展仍需比較長的時期。③皖南營林造林的種類配比不合理,林產資源發展無法保持平衡,林產資源使用率較低,且林產資源以人工種植的林業為主,自然生態體系還不穩固,并存在著相當嚴重的對林產資源的浪費現象[3]。
皖南森林資源數量不足,整體素質不高,林業生產規模有限,內部結構也不合理。而安徽省為傳統農業省份,幾年來一直貫徹種植業優先的發展思想,占用了森林開發資源,嚴重影響了森林開發的品質和效益。加上對森林的保護工作監管不力,還面臨著超過限量砍伐樹木的現狀,同時還有大量毀林開墾荒地的問題,這都導致了皖南林產資源遭到很大的損害,所以需要較長時間的修復。尤其是在國家森林保護政策和經濟社會增長的巨大壓力下,地區人口對林產資源的依賴性很大,這就導致了林產資源休養生息的空間較小,從而造成了局部地區林產資源的嚴重透支。
在森林培育科技運用的實踐中,將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從事林業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素質能力,進而有效增強管理體系的科學化,以此來提升森林效益。在森林培育技術方面,由于森林栽培技術是將專業不同、技術不同、重點不同的多種學科有機整合為一體的綜合學科,所以專業技術人員要綜合掌握科學的森林培育方法,以及培育觀念。在應用實踐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森林培育技術時,還要帶動栽植苗木的工作效率,提高管轄林區的存活率以及生長質量。
森林培育技術具有繁雜性、多樣性的特點,管理森林也是整體性、系統性的工程,為此,選擇森林培育技術時,要根據森林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斟酌與考慮,具體準備環節如下。
育種環節的要點。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的森林選育項目開始較晚,以往傳統模式下的林木選育重點是前期選育,不僅單純影響了林木栽培質量,也限制了林木品質的提升發展。在現有的發展條件下,相關技術人員應盡量突破常規選育方法,增加使用無性繁殖材料及方法的次數,系統性選用樹種,通過雜交育種和無性繁殖選擇的方法來提升選育項目的效率,為林木栽培項目創造優秀的品種庫。
苗木播種處理技術:在育苗整個流程中,需要根據不同樹木品種和育苗季節,建立差異性大的處理技術應用系統,確定樹木播種采集時間與處理方式,合理調控樹木播種貯存環境,明確管理樹木播種的主要技術條件和程序。例如,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皖南四季分明,所以播種時間既可以選擇在秋季播種,也可以選擇在春季播種。如若選擇在秋季播種,那么樹種僅需做一些簡單的準備工作與保護工作就可以直接秋播;但如果選擇春季播種,則要注意種子冬季的儲藏環境。此外,育苗地的氣候條件也要重視。皖南平均每年6 月中旬入梅,7 月上旬出梅,歷時20 多天。所以要選擇高地勢、向陽的育地環境,有助于排水與灌溉苗木。以檫木為例,按照檫木的生態特征,黃紅壤山區是其最適宜生長的土壤環境,且以坐南朝北的種植方式為佳。每月中旬,進行山地深翻技術30cm 以上,去掉石頭、落葉、樹枝和雜質。此外,圃畦四周做好排水溝,排水溝要低于步道10cm 以上,方便排澇和澆灌[4]。
施肥技術:施肥能夠促使苗木木質的進行以及幫助苗木得以快速發育,在這個階段中,應根據苗木萌芽、萌發、成長等各個階段的特點,科學合理安排施肥種類和數量,從而保證苗木能夠得到充足的施肥。一般松土與除草均可一起進行,松土深度以不大于床面的3cm 為宜,拔出雜草時動作要輕柔,切忌直接把栽植幼苗的根部周圍泥土全部拔松。栽植苗木時要間隔在15d左右施肥一次,6 月時可施些較稀的沼渣肥料。7 月和8月時可施些尿素肥料,用量一般以45~75kg/hm 為宜,可結合施肥后再加入.施肥時要均勻噴施或澆施,但噴施前要適時淋澆苗頭,以防幼苗肥害。8 月底,選擇好陰天時把遮陽網撤除,讓幼苗早在煉苗準備好過冬。9 月,抑制幼苗的發生,以免苗木幼嫩不利越冬。最好于9 月上中旬對幼苗進行磷、鉀肥,以提高幼苗肥壯度,但注意不澆水或少澆水,以減少幼苗在越冬期間凍梢。檫木幼苗生長1 年以上后,苗可達100cm 以上,地徑約為1.0~1.5cm,產苗1~15 萬株/hm。值得注意的是,南方紅豆杉的施肥方法與之不同,南方紅豆杉的發育速度較慢,幼苗生長時也不需要太多的肥料,所以在幼苗生長時僅需根據幼苗的生長狀況進行科學、少量的施肥即可,但施肥時的濃度配比一定要保證幼苗水肥的順利供給才能進行澆灌。尿素肥料可在苗木生長中期時輔助施肥,但當幼苗生長進入8 月中旬時暫停施用速效肥,澆施時按0.5%的磷鉀肥來促使幼苗完全木質化,以確保幼苗生長能成功越冬[5]。
澆灌技術:澆灌是育苗工藝中的基本工藝和技術,在這一階段中需要進行如下工藝管理:正確掌握澆灌育苗技術,在育苗過程中一般要求大量的水,而且澆水不要過多,一定要避免干擾苗木的呼吸和發育。為了控制澆灌用水的水質,在澆水過程中會有病菌,且藻類也會隨水到達苗根周圍,不利于苗木的生長以及養分的吸收。例如,金錢松的苗木不耐潮濕,所以一定要保證苗床稍干燥,這樣的話苗木才可以順利發育。此外,幼苗在7~8 月份很容易遇到伏旱期,所以此時不要常常灌水,具體情況要依據苗木發育狀況以及苗圃的干濕度來確定,若灌水過度或嚴重,很容易導致苗木根系腐爛。所以,為避免金錢松根部因長時間的積水而腐爛,要及時檢查并清理金錢松種植區的積水狀況。若干旱連續幾日,以致嚴重妨礙了苗木的正常發育,則需要適當地為苗木逐一進行澆水或漫灌,注意,漫灌的頻次不能太多。
整地技術:一定要嚴格按照森林資源培育規劃和設計,結合林地環境、地理氣候、土壤條件、環保要求等各種因素,確定適宜的整地方法。以櫸樹為例,櫸樹樹高、樹莖生長發育的緊要時期是在6—8 月,這段時間的施肥間隔應在15d 左右,依據苗木的實際生長情況確定其施肥量。至于生長時期的除草工作,苗床除草要勤,控制雜草的主要手段是除小、除了;雨季要做到雨后圃地不積水,旱季保持圃地土壤濕潤。櫸樹苗木側枝生長較為突出,如果不處理側枝,苗木會出現無主干生長的現象。因此,這段時間除了日常管理以外,還要修剪幼苗的側枝,側枝修剪雖然比較煩瑣,但對苗木的主干培養和日后移栽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林木栽培技術是森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近年來,我國日益關注森林的建設,這使林業建設遇到了重要的契機,但同時也面臨著更加艱巨的考驗。在新的時代背景條件下,林業建設需要在維護經濟權益的同時又能夠提高環境效益,并充分運用林木栽培科學技術協調發展環境保護與經濟,唯有如此,中國的森林才能夠步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中國的環保也才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中國森林總面積處于全球前列,因此不要單純注重效益的提高,更應注意對自然環境的維護,加強培育森林資源的力量,增加林地面積,減少供求失調的狀況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樣,相關專業人員也應及時革新自身的經營理念,提升管理水平與管理能力,以此達到最優化的培育成果。
在樹種的選擇與搭配方面,要調整樹種的數量結構,形成科學合理的林木管理和栽培結構,使得單一區域內的林木增長率得到改善,增加植物的資源面積,達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增長。森林的管理者之間應建立在一起保護森林資源,并進行科學技術有效治理的共識,認識到保護森林資源有助于進行社會主義生態強國建設的重要意義,并切實意識到社會的可持續治理對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安徽省以森林培育與可持續發展作為重點,通過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復、森林撫育等方式提升森林質量,已取得顯著成果,且由安徽省林業部門提出的林長制改革上升為國家決策部署,并在2020 年入選中國改革十大案例,其他地區可借鑒該地區的森林發展經驗,調整發展策略。

表2 安徽省2020—2021 年森林覆蓋率增長明細

表3 安徽省2019 年部分城市造林面積 單位:hm2
培育森林資源是實現科學持續性發展森林資源的必經之路,也是重要基石。因此,我國林業技術人員在恢復森林種植面積、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也要注重森林資源的培育技術與經營技術,保證其高質量、高效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