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鳳雛
(廣西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0)
2018年4月,我國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成立,這也意味著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勢在必行。在此之后,文旅融合一時間成為圖書館學界研究的熱點。一方面,原來在圖書館領域相對隱性的文旅深度融合命題顯性化了;另一方面,圖書館作為貫徹國家文旅融合政策的重要平臺,需要有所突破。在此背景下,圖書館界學者們積極展開探索,對圖書館文旅融合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相對其他領域來講,起步較晚,研究尚少。因此,該文基于文獻計量法,對我國圖書館文旅融合模式研究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思考與展望,以期能為該領域后續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筆者選取了“中國知網數據庫”系統進行檢索。以主題為檢索途徑進行精準檢索,具體檢索條件為:文旅融合AND 模式AND 圖書館;檢索范圍:總庫。最終搜索出文獻總數81 篇,其中,學位論文一篇,報紙一篇,學術期刊及特色期刊共79 篇。剔除新聞報紙等相關度較低的文獻后,得到總共80篇有效樣本。此次檢索起始時間不限,截止日期為2021年6月24日。
通過對文獻數量進行整理統計分析,繪制出年度趨勢圖,具體情況見圖1。

圖1 文獻數量年度趨勢圖
由圖1 可知,我國圖書館文旅融合模式相關研究最早出現于2019年,這與國家在2018年取消單獨設置文化部與國家旅游局,將其合二為一設置文化與旅游部有密切關系。筆者認為,2018年我國剛設置文化和旅游部,我國學者對于圖書館文旅融合模式研究尚在思考階段,所以在此年間并無相關研究文獻。在2019年,針對我國圖書館文旅融合模式的研究開始起步,有7 篇文獻。在2020 年,該研究領域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發文量有了明顯的增長,有39篇。在2021年,截止到6 月份,已發表相關研究文獻31 篇,這已接近于2020 年全年的發文量,說明該領域研究正處于升溫期,由此可以預測該領域在未來幾年是圖情領域研究的熱門方向之一。
由圖2 顯示可知,《圖書館工作與研究》在圖書館文旅融合模式的研究論文發文量遙遙領先,《河南圖書館學刊》居于次席,《圖書館》居于第三,但與前者差距并不大。在排名前十的發刊機構中,核心、C刊機構占據了一半的位置,并且發文量占比很高,這說明我國圖書館文旅融合模式的研究已成為圖書情報界專家學者關注的重點領域。

圖2 圖書館文旅融合模式的研究論文發文量前十
統計結果顯示,我國關于圖書館文旅融合模式的研究文獻以單紅波的《公共圖書館與旅游融合的模式與路徑研究》一文被引頻次最高,達到了47次,下載量達到1 485次。該文指出,放置于當今文旅融合的國家頂層設計場景下,探索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既有職業使命的驅動,也有堅實的制度保障,并且該文還提出了一系列圖書館文旅融合的模式與途徑,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對于后來開展相關研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1]。被引頻次前五的研究文獻見表1。

表1 被引頻次前五的研究文獻
所謂文旅融合,就是使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進行融合,從而讓文化內涵和旅游娛樂緊密結合,達到1+1>2的效果,兩者是互幫互助的關系。在如今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背景下,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旅行游玩來增長自己的視野,擴展自己的知識,所以在旅行選擇上也越來越注重文化元素,這是文旅融合的一個契機。游客們瀏覽大江大河的同時深入了解當地特色文化,感受不一樣的文化氛圍,從而得到更豐富的旅行體驗。圖書館作為文化資源的聚集地,對于當地旅游景區的文化了解頗多,所以挖掘當地的旅游資源,從而達到文旅融合的目的,圖書館有著重要的作用。從發展實際和現有研究看,圖書館文旅融合主要有“圖書館+景區”模式、“圖書館+酒店”模式、“圖書館+民宿”模式、“圖書館+研學旅行”模式等類型[2]。
圖書館與景區合作的模式屢見不鮮。早在1937年,廬山市圖書館就在如今的世界遺產地和世界地質公園——廬山風景名勝區建成。此館也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作為公共圖書館的同時還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價值。目前,我國已有多家景區采取了“圖書館+景區”的合作模式來提升自己的文化內涵與競爭力,其中大多采用“嵌入式”的合作模式,促進文旅深度融合。例如:作為顓頊故里的米易縣為推助當地旅游發展,加大米易縣圖書館分館建設,不僅在游客集散中心建設了分館,而且又在顓頊溶洞景區游客中心設立了分館,館內有藏書期刊近千余冊,內容涉及面廣,并根據讀者需求定期更換圖書,幫助讀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顓頊故里米易縣悠久的歷史文化。再如:由北海市圖書館與潿洲島旅游區管委會共同建設的“智慧書房”就建立在4A 級景區潿洲島內,這也是廣西的首家海島書房,該智慧書房24小時營業并且采用完全自助的服務模式,為島上居民和廣大的游客提供紙質和電子書的借閱服務,潿洲島智慧書房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服務方式,如今已成為許多游客慕名而來的網紅打卡地,大大促進了當地的文旅融合發展[3]。
酒店作為在傳統旅行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可以說是游客進行旅行活動的中轉站。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酒店也不僅僅限于提供休憩的場所,而更注重全方位為旅客提供優質、貼心的服務,盡可能地滿足旅客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已有許多酒店為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選擇與圖書館進行合作,共同打造“圖書館+酒店”的模式。目前,國內“圖書館+酒店”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總部位于蘇州的書香酒店,是國內首家圖書館主題酒店。書香酒店不僅在大堂設置有書架擺放圖書,還在每間客房里放置不少于5本圖書供住店旅客免費借閱[4]。此外,書香酒店與蘇州圖書館主動開展合作,將蘇州圖書館的OPAC(開放的公共查詢目錄系統)鏈接在酒店的官網上,使旅客在官網預定房間時可以用此系統預定想要閱讀的圖書,酒店員工會幫助旅客去圖書館進行借閱,屆時在旅客辦理入住手續時會拿到自己預定的圖書,此舉方便了圖書館的資源共享,也提升了住客對于酒店的黏性,可謂雙贏[5]。此外,圖書館的專業館員還會經常受邀對書香酒店的員工進行圖書管理、需求分析、信息檢索等相關工作進行培訓,以提升員工的知識技能,有效地實現了智慧資源的合作共享。近年來,蘇州圖書館與書香酒店合作更加深入,共同設立了24小時圖書自助借閱機,該自助借閱機由蘇州圖書館進行維護運營,書香酒店則提供場地與服務。該合作很好地利用了酒店位置的便利性和普遍性,為居民的借閱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方便。書香酒店與蘇州圖書館的雙贏合作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許多當地圖書館也紛紛效仿。例如:成都圖書館與成都德門仁里精品酒店進行合作,成都圖書館提供紙質與數字的雙版本的閱讀資源,在酒店內設置專屬的“城市閱讀空間”,市民與游客入住酒店即可免費進行閱讀,在房間內還設置有主題立牌,住客只需掃描上面的二維碼,即可免費獲取海量的數字閱讀資源。再如:重慶渝北區圖書館與當地溫德姆酒店進行合作,以書吧的形式入駐其中,提供與當地風土人情相關的書籍資源,以滿足游客對當地文化深入了解的需求。
民宿不同于酒店,雖也是給旅客提供休憩的場所,但是卻包含著濃濃的鄉村旅游文化。圖書館與民宿進行合作不僅可以進一步推進全民閱讀,還可以振興鄉村旅游文化、傳承優秀地方文化。2016 年,桐廬縣圖書館以建設分館的方式,在12個鄉鎮(街道)建設獨立的分館,并由分館與民宿之間進行聯系,創新打造了“圖書館+民宿”的合作模式。桐廬縣圖書館選擇了當地7家有代表性的民宿,以每家民宿主題風格的不同,來配置相應主題類的圖書,并且為了培養當地居民的閱讀意識和擴大自身的影響力,還增加了圖書流通點、開通了信用借還圖書等服務。民宿作為圖書的流通點,圖書配送數量達到了300余冊,通過集體證來統一借還圖書[6]。此外,桐廬縣圖書館還設立了相關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專業人員對流通點的管理人員不定期地開展培訓工作,以提高服務質量,同時還制定了具體的圖書管理制度,進一步促進了圖書館與民宿的合作融合。在桐廬縣圖書館與當地民宿合作共贏的示范作用下,青田縣圖書館也結合自身優勢,積極與當地民宿進行合作建成了“坐忘閣”,以書屋為主題,將其嵌入在民宿、景點之中。“坐忘閣”包含一棟藏書閣和一棟民宿,共有藏書5萬余冊。除此之外,青田縣圖書館與民宿利用自身獨特的IP,經常開展“文創+非遺”手工制作活動,來吸引游客,讓游客在參與動手制作的過程中了解和學習當地非遺文化,此舉也取得不俗的效果[7]。
研學旅行意為通過研究性學習和旅行中獲得的體驗、感悟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們獲得知識的過程,是由學生集體參加的有目的、有組織的校外參觀體驗活動。研學旅行本意就是讓旅行和研究學習結合在一起,通過切身的體驗與研究探索,從而獲得知識與感悟的新型旅行方式。在如今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圖書館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積極與當地相關機構合作,將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與當地獨有的旅游資源相融合,共同打造獨具特色的研學旅行,使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得以發揮。例如:江西景德鎮市圖書館利用自身“陶瓷之都”的特點,為讀者開展陶瓷展覽、陶藝手工制作等有地方特色的研學活動,取得了不俗的成果。蘇州圖書館聯合相城區圖書館等機構,聯合開展“舌尖上的相城”系列研學旅行活動,讓參與者走進相城美食制作的工廠,切身體驗了蘇式鹵菜的制作,在旅行過程中深度了解“蘇式文化”的魅力。
目前,我國圖書館在文旅融合實踐領域有許多的研究案例,各地圖書館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也提出了不同的合作融合方案,這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經驗素材,但是在理論方面,我國圖書館學界對于文旅融合模式的探索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截至2021年年中,該領域相關發文量還較少,雖然發文量處于上升階段,但目前的大多研究文獻多是基于實踐案例的分析或經驗模式分享,從宏觀角度對該領域的文旅融合模式框架描述的相關研究還比較匱乏,所以筆者認為學者們應該重視該領域的宏觀層面的相關研究,為文旅融合模式提供厚實的理論基礎,以理論基礎為指導,促進圖書館文旅融合的全面發展。
根據筆者對圖書館文旅融合模式的相關文獻研究發現,該領域文獻期刊的研究方法多以文獻研究法與案例分析法為主,缺少關于數據統計的定量分析法等進行相關研究,這也側面反映出在該領域研究程度尚淺,缺乏一定深度。因此,筆者認為,針對該研究領域應多利用圖書館學界常見的大數據、可視化分析、人工智能等工具,對相關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同時多進行跨學科領域交流合作,例如旅游地理、酒店管理等,尋找新的切入點,從不同角度研究圖書館文旅融合的新模式,以提升研究方面的深度與廣度。
自2018 年3 月國家設立文化和旅游部以來,國家多次指出,文旅融合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推進文化和旅游產業全方面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首先,圖書館作為文化產業的代表機構,應把握這次契機,以政策為指導,大力發展文旅融合,響應國家政策。其次,在國家對文旅融合政策的支持下,圖書館可以趁此機會,將自身的服務延伸至旅游業的各個場景中,擴大自身的影響力。最后,圖書館的發展需要公眾的更多參與,但目前公眾對圖書館的關注并不夠,圖書館與旅游產業進行合作融合,可以推動當地特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提升該地區的整體形象,也可以提升圖書館在公眾視野中的影響力,從而獲取社會更多的關注。總體來看,把握住這次歷史性的機遇,深度助力文旅融合發展,對圖書館而言,百利而無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