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昕媛
(天津師范大學管理學院 天津 300387)
2018 年為了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協同快速發展,原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合并成為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應運而生。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強調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費質量水平,以高質量文化和旅游供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1]。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提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文化、旅游等服務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國家軟實力”等內容[2]。根據近幾年國家出臺的意見和建議,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及協同發展成為當下發展的新趨勢。那么如何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如何促進文旅融合成為了各界學者們思考的問題。圖書館是承載文化的重要組織機構之一,同時也是推進旅游發展的新創新點。近幾年圖書館學界也積極參與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為文化旅游發展建言獻策。該文從文化和旅游部相關“十四五規劃”入手,從特色旅游的角度探索并總結公共圖書館在特色旅游中的發展模式,形成文旅融合新模式,為公共圖書館和旅游業的發展提供綜合性思路。
文旅融合問題及政策一經提出就受到了關注,學者們紛紛對其理論及應用進行研究,特別是在應用創新方面。根據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書記、部長胡和平針對文化和旅游新開局的采訪,他回答了“十四五”時期推動文化和旅游改革發展方面的重點任務。從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到:“十四五規劃”是響應十九屆五中全會把文化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的號召的同時,又發揮旅游的帶動作用,最終積極推進文旅融合,努力開創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3]。面對新開局,他提出了幾點相關方向,總體圍繞著特色旅游展開:發展紅色旅游,傳承紅色精神;促進鄉村振興,發展鄉村旅游;提高文化素養,發展研學旅游等。該文重點對文旅融合和特色旅游的概念予以梳理,對特色旅游視角下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已有文獻梳理,國內學者普遍發現了旅游與文化的關系密切,然而對文旅融合的概念沒有進行明確的定義,馮建認為“文旅融合”是一種以傳統旅游業為基礎的新型“旅游+”產業模式[4]。單紅波提到“文旅融合”就是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交叉滲透與整合重組,形成新的文旅產品業態和產業體系;它是一種互補的產業價值創新[5]。吳曉霞認為,文旅融合就是在旅游活動中對文化有特殊的感受,在旅游資源中體會到文化內涵[6]。蔡家意在其文章《我國圖書館與旅游研究綜述》中分析得出:旅游與文化聯系密切,圖書館具備旅游的功能以及圖書館旅游服務具有多種價值[7]。通過文獻梳理與分析,筆者發現:研究對于文旅融合的概念并不明確,依舊需要探索。有學者對文旅融合的內涵進行了辨析,認為文旅融合是一種創新型的產業模式,在傳統旅游業的基礎上,結合文化,形成“旅游+文化”的二元融合,在旅游中傳承體會文化的奧秘。文旅融合的關鍵是進行文化和旅游的再造重組、深度融合,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8]。
因此,文旅融合就是將文化和旅游相融合。從物質與精神角度來看,文化屬于精神內涵,旅游可以認為是物質內涵,因為旅游是依托旅游資源實現服務與價值,而文旅融合就是借助文化增加旅游資源等的內涵,通過相關的旅游資源傳播文化的真諦。文旅融合的最終目的就是發現文化和旅游的新增加點,創造新的吸引力,實現文化和旅游共同發展,達成共贏。
通過查閱已有文獻,目前我國對于特色旅游的概念、內涵等的認識較為分散,也并沒有明確的定義,但通過相關學者們的研究可以概括出特色旅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具有獨特的旅游市場和特色性旅游資源;非常規旅游形式導致受眾面較窄、游客數量較少;特色旅游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謝春山認為特色旅游可以定義為:依托一定地域條件或民族特色,面向特定客源市場發展起來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主題鮮明、參與性較強的旅游形式[9]。
因此,特色旅游是結合了特色主題的一種區別于常規觀光旅游的新旅游類型,其具體的旅游形式多樣,例如紅色旅游、研學旅游、鄉村旅游、體育旅游、工業旅游等,從不同的角度也有不同的劃分。
針對文旅融合,各級各地的圖書館館員紛紛開展相關研究,公共圖書館為了促進自身發展和旅游的發展,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有許多實踐案例值得關注。
研學旅游,又稱游學、修學旅游、研學旅行,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過程。它是一種學習和教育方式,也是一種閱讀方式。研學旅游既不是單純的旅游又不是單一的學習和研究[10]。我國各類圖書館早在研學旅游推出時就思考圖書館應如何提供服務來支持研學旅游,例如:國家圖書館于2018 年啟動“文旅·融合·創新”首屆海淀區研學旅游季促進研學游;國家圖書館還通過微信公眾號等線上方式宣傳開展親子研學游——“經典·悅讀”親子文化活動[11]。安徽省圖書館每年開展文化教育大講堂如“安徽人文講壇”“助困愛心一日捐”“朗誦藝術沙龍”“浦江學堂”等[12]。濟寧圖書館建立書院,開展走進尼山書院·弘揚國學經典、公益國學冬令營等多種活動,設置了休閑閱覽區、少兒閱讀區和自修區,配備了“朗讀亭”等智能設備[13]。湖南圖書館開設研學實踐教育課程,包括以下內容:(1)書中故事我來講;(2)書中人物我來演;(3)書中景致我來畫;(4)書中好句我來寫等專題課程[14]。通過以上幾個實踐案例,可以看出,研學旅游主要以青少年為主,圖書館采取的方式主要以開展教育活動為主。
紅色旅游是“以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所遺存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開展的主題性參觀游覽活動[15]”。2022年處于建黨百年的重要歷史時期,傳承紅色基因、延續革命精神尤為重要,因此圖書館更要在發展紅色旅游中發揮重要作用。金陵圖書館開展了“詩游南京文覽金陵”項目,由專家帶領游覽南京歷史遺跡以及“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等紅色旅游景點并進行講解[15]。重慶紅巖景區與相關部門合作開展主題紅色活動等[16]。許多地方圖書館將紅色專題數據庫、文獻資源管理等納入考慮中,在紅色旅游中起到組織活動與資源提供的作用。
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為旅游目的地,鄉村風光和鄉村活動是鄉村旅游的重要內容,鄉村旅游與農業關系密切。狹義的鄉村旅游,是指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17]。在圖書館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的實例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云和縣圖書館。云和縣的縣圖書館推出云和縣文史啟蒙,參與規劃設計云和三大旅游景區;開展系列文化講座;深度挖掘云和縣文化歷史;通過圖書館增加坪垟崗畬族文化村旅游景點創意;建立書吧使其走進民宿、走進景點、走向街頭,最后采用圖博合璧方案,將圖書館自身也建設為旅游目的地[18]。桐廬縣也將采用“書吧+民宿”的形式,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19]。代表案例還有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潘家浜村的禮堂書屋,其集農家書屋、嘉興市圖書館村級圖書流通站、家風館、農耕文化館于一體[20],也為鄉村旅游下圖書館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在相關實例中,公共圖書館與旅游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公共圖書館為旅游提供重要的資源與服務,而旅游業為公共圖書館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針對不同類型的旅游活動,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與職能大致趨于相同的,只是發展模式存在的不同點在于旅游類型強調的不同特點:研學旅游的“學”、紅色旅游的“紅”以及鄉村旅游的“鄉村”。強調重點的文旅融合模式能夠為公共圖書館與旅游發展提供整體且清晰的思路,形成共贏的局面。
研學旅游最大的特點是“學”,在旅游活動中學習知識、學習思考、學習感悟,“寓教于游”,邊學邊游。因此研學旅游模式重點關注的是教育功能,將文化融入旅游資源中起教育的作用。在公共圖書館的角度來說,研學旅游模式可采取的策略如下。
3.1.1 基礎設施
公共圖書館可以將圖書館本身作為旅游資源的一部分,充分利用物理上的建筑形成旅游吸引點,為研學游提供場所支持;在館內打造新空間,為研學游提供條件;借鑒博物館、展覽館等文化館,引進VR技術或電子服務設備等為研學游提供技術支撐。
3.1.2 策劃活動
公共圖書館可以整理資料、整合專題文獻、視頻等多類型的資料進行展覽,為研學游提供知識儲備;可以積極開展主題閱讀推廣、講座等活動,將活動作為研學游中的環節;與相關景區、景點合作結合新熱點開展問答小游戲等趣味知識游戲活動,將文化小知識融合旅游資源中,在趣味中實現“寓學于游”。
紅色旅游的主要特點是“紅”,與革命、歷史等密切關聯,在旅游活動中感悟革命與革命先輩們的精神,重溫歷史、回顧歷史。因此,紅色旅游模式應主要圍繞的是情懷、精神體會,將文化融入旅游資源起感化的作用,將公共圖書館融入景區,為景區提供相應服務。紅色旅游模式可采取的策略如下:根據紅色景區歷史特色,充分發揮圖書館的館藏作用,將豐富的文獻、視頻等資料整理形成專題資料與景區紀念館聯動,綜合形成一個主題紀念館;公共圖書館也可以充分整合材料為景區提供主題特色,為打造特色景區群建言獻策;將圖書館提出的流通車形式充分應用于景區中,隨時隨地了解歷史、了解淵源;公共圖書館可以舉辦專題培訓與景區進行合作,提供專業人員、導游培訓活動,充分發揮圖書館社會學習場所的功能。
鄉村旅游顧名思義,區別于其他旅游類型的最大特色就是鄉村。近年來,鄉村振興與生態保護是有關于鄉村的兩大關注點,鄉村旅游模式正是兼顧二者的一個有效途徑。鄉村旅游主要是休閑、體驗功能,將文化融入旅游中起到休閑的作用,將圖書館與當地的自然鄉村風光相結合,打造出鄉村旅游模式。因而鄉村旅游模式可包含的措施如下:極具代表性的一種方式是在鄉村中打造民宿,形成圖書館+民宿的模式,將圖書館資源與民宿的閱讀人群相掛鉤,為其提供閱讀機會;公共圖書館可采取建立圖書館小站點,尤其是典型的技藝或工藝品等特色資源,充分發揮圖書館的資源優勢,進行文化與知識的普及;圖書館可以與當地景區等相關部門進行合作開展建立特色書屋、書咖等作為特色文化景點。
文旅融合模式,為圖書館的發展、文化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推動力。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形成了圖書館+研學、紅色、民宿、景區、知識講座等多種形式。該文總結列舉了多個圖書館發展案例,并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寓教”研學旅游、“傳承”紅色旅游及“休閑”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并為3種模式提出了促進文旅融合的建議。可以看出,不論是研學游、紅色游還是鄉村游等旅游類型,公共圖書館都應該發揮文獻等資料提供的作用,充分發揮圖書館的社會學習場所的作用,積極參與到景區景點等的規劃與合作中,為其提供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