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南潯區錦繡實驗學校中小學正高級教師 小學科學特級教師
浙江省基教課程改革專業指導委員會小學科學組成員 浙江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沈躍群
關于科學教育,我的觀點是:聚焦素養,雙軌育人。這里涉及兩層意思:一是培養目標,要聚焦科學核心素養,從“育才”走向“育人”;二是培養途徑,要通過課內、課外兩條途徑去實現育人目標。
聚焦素養,加強課內科學實踐體驗。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科學教育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包括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度責任。如何發展這些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是主陣地,以素養為導向設計學習活動,加強學科實踐。
強化情境,夯實科學觀念基礎。科學觀念是素養基礎,要從過去的“知道知識”發展到“知道知識的意義”,即不僅知道知識的內容,還要知道“它能干什么”,會用知識解釋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學生學會用方位和距離描述“過山車”的位置后,還需設置真實情境,推進概念應用。如,出示百度地圖,告訴學生,上學路上,你坐的車在這兒拋錨了,你該如何打電話描述自己的位置,讓修車公司來拖車。學會在真實情境中用知識來解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模擬社會實踐,實現深度學習。
凸顯思維,提升探究實踐質量。科學思維是科學素養的核心。基于科學實證理念,重視推理論證,概念應用與思維發展雙線推進。如,在學生知道卵的結構后,出示兩枚氣室大小不一的雞蛋,讓他們觀察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從觀察中提出問題:“氣室大小為什么不同?”“氣室大小會變化嗎?”最后轉化為可探究的問題:“氣室大小不同可能與什么有關?”從功能角度推測結構變化,在具體的科學概念建構過程中發展跨學科概念,如,“結構與功能”。關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思維。
身教言教,培育態度責任意識。素養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品格,二是能力。科學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需要兩手抓,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像工程師那樣實踐。能力培養已受到廣大老師的重視,但科學必備品格的培養還需進一步加強。如,在某景區看到有人用礦泉水瓶裝了抓來的蠑螈賣給游客,讓學生討論:它最后的命運是怎樣的?與它留在原來的棲息地有何不同?讓學生置身真實事件中。通過討論,學生發現:無論我們如何善待買來的野生小動物,它的最終命運都不會像它在大自然中那樣自由自在地繁衍后代,生生不息。沒有說教,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自覺意識到人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可能對環境不友好。
素養導向,增加課外科學活動經歷。
學生的科學活動經歷遠遠不夠,在充分保證課內探究活動的基礎上,一定要加強課外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引導,以保證科學學科育人目標的有效落實。“學校在窗外,他人即老師。”要做到以下三個增加:增加自然觀察經歷;增加探究實踐經歷;增加科學閱讀經歷。
引導學生做與眾不同的觀察者,記錄“特別發現”:觀察任何事物、事件時,什么是你以前不曾發現的,記錄下來,一句話、兩句話都可以,圖文結合尤佳。指導學生用觀察、測量等方法描述動植物的結構特征、生長變化,觀察記錄動物的行為。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對自然的敏感性,促使其向積極探索者和終身學習者轉化。
提供學習資源,鼓勵學生自己做課外探究小實驗、小制作。引領學生通過更廣泛的途徑學習,如,自制小車、自制小樂器可以引導學生先通過網絡學習,再制作自己的作品,有助于拓寬視野。
多推薦、引領學生進行科學課外閱讀。閱讀要有指導,如,推薦閱讀海爾蒙特的柳樹實驗,用問題引導:海爾蒙特想研究什么問題?他的假設是什么?如何實驗?實驗結果證明了什么?過程科學嗎?結論科學嗎?引領學生在閱讀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學習基于證據的思辨。
總之,以素養為導向設計學習活動,要課內外雙軌并行,以扎實落實學科育人目標。活動設計前先思考“什么值得教?什么值得學?”,讓教學更貼近學科育人本質,實現從“教”走向“育”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