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鴻元(福建:東山縣大產小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重視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提倡在學科教學中體會數學思維的運用。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以教育目標為導向,以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為核心,對數學教學方案進行優化與調整,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跨學科學習環境。以此激發學生的潛能,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從而為學生實現全方位發展提供助力,也讓小學數學教學煥發新的光彩。
現階段,許多教師在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將學生的數學成績作為檢驗學生數學水平的首要標準,一味地采用以教為主的教學方式,向學生灌輸枯燥難懂的數學知識。這極易讓學生以敷衍的態度對待數學教學,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并對學生能力、素養的發展形成制約,不利于學生綜合發展。與此同時,有些教師迫于過重的教學負擔,會牢牢把握數學課堂的主動權,剝奪學生自主學習與交流探討的權利,讓學生難以領悟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長此以往,這會限制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致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不到有效培養,難以發揮出數學學科的教育功能。
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讓學生可以在提升自身數學知識儲備的同時,推動自身思維發展,使學生能夠在深入挖掘知識內在含義及本質特征的基礎上,優化知識的系統性,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另一方面可以在問題的挖掘、提出、解決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提升自身數學綜合能力的同時,逐漸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發展理性思維,培養自主探究能力,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讓學生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大腦,對所涉及的數學知識進行探究與分析,以深化對有關內容的認識,并建立不同知識間的聯系。要提升學生的思維靈敏度,發展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數據分析能力等,使學生能夠積極配合教師的數學教學工作,從而有效發揮小學數學教學的教育價值,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另外,數學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邏輯思維則是學習數學的必備能力。充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事物的表象,有效分析、推理判斷相關問題,使學生能夠學會靈活、辯證的思維方式,為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做好良好的鋪墊,進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小學數學教師要遵循時代發展的規律,及時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能夠在先進思想的推動下,結合教學大綱與學生的真實水平,以學生的興趣偏好為切入點,將科學知識有效融入實際教學中。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對所涉及的知識形成更深層次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比如,教師在進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關知識教學時,就可以以容積為教學重點,聯系“比較水的多少”的科學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具有趣味性的探究活動。以使學生能夠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結合所學知識,深入了解容積的含義,有效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容積認識問題,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兩個形狀不同且水位高度也不同的瓶子,要求學生找出裝水較多的瓶子。學生可以利用第三個瓶子及尺子對瓶中的液體進行標準化測量,將容積的概念量化,使學生能夠學會利用多種材料進行驗證比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具體來講,學生可以使用尺子在第三個瓶子上標出刻度線,并依次測量兩個瓶子里的水分別到刻度線的什么位置,從而比較水的多少。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量筒,以加深學生對容積的認識,正確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了解容積的度量單位。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汽車油箱的圖片及相關數據,引導學生構建體積與容積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在計算過程中深化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幫助學生鞏固與長方體體積有關的知識。讓學生可以通過思維碰撞獲取更多的數學和科學知識,并將邏輯思維與科學探究有機結合在一起,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和判斷推理能力。
小學生在內在因素及外界環境的影響下會產生個體差異,在數學學習中的表現各不相同,所具備的優劣勢也有所不同。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不斷優化教學形式,以滿足學生的個體發展需求,大大提升學生的數學課堂參與度,強化學生的數學體驗,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而有效推動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比如,教師在進行“折線統計圖”相關知識的教學時,就可以借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充分整合數學知識與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心理特征,將學生劃分到合適的小組中,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使用溫度計連續收集一個星期同時間段同一地方的溫度,如:教室、操場等,并繪制相應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可以通過觀察與交流,分析總結出氣溫變化的規律,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在能夠掌握科學實驗材料(溫度計)正確使用方法的同時,學會折線統計圖的繪制方法,確保統計數據過程客觀真實,貼合實際,從而避免數學教學流于形式。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展示小組學習成果,使其他學生能夠讀出某個星期的氣溫變化趨勢,從而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并融會貫通數學知識與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在新課改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充分挖掘數學教材的前提下,圍繞教學內容,合理利用新型技術,創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科學情境。將數學知識同自然現象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有效剖析科學本質,并以數學知識解釋科學現象,提升學生跨學科學習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
比如,教師在進行“年、月、日”相關知識的教學時,就可以先拋出“你們的生日是哪天?國慶節是幾月幾日?”等問題,以加強學生對時間的感知,讓學生可以對年月日形成初步的認識。隨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年歷卡,使學生在觀察年歷的月份、天數等內容的基礎上,學會區分大月、小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古羅馬教皇規定每月天數的故事,讓學生可以深入了解數學文化,并嘗試記住各月的天數,引導學生總結閏年、平年的規律。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將地球自轉、公轉現象以視頻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構建相應的科學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天體運行等自然現象蘊含的數學規律,并賦予數學公式一定的科學背景,發散學生思維,使學生能夠運用數學思維探討年、月、日產生的原因,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時間概念。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特性,不斷豐富教學活動,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世界。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綜合性分析,并結合數學及科學知識全面分析問題,讓學生可以將系統化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教師在進行“長度單位”相關知識的教學時,就可以聯系“比較測量紙帶和尺子”的科學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和同桌比比身高”的活動,利用生活現象進行新課導入,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能夠對長度單位形成初步的認識。教師還要帶領學生認識尺子,教授學生正確使用尺子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利用尺子測量某樣物體如課桌、黑板等的長度。以此強化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測量手段的認同感,使學生能夠逐漸具備合理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在吸收數學知識的同時,樹立對周圍事物建立數據分析的科學意識。
實際上,小學階段的學生通常存在好奇心較強、認知水平較弱的特征,在數學學習中,極易被外界的新鮮事物吸引,難以通過獨立思考,對略為抽象的數學知識形成較為深入的認識。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學會聯系實際生活,將豐富的生活元素合理滲透到數學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思考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抽象與現實之間的聯系,從而真正落實新課改要求。
比如,教師在進行“時、分、秒”相關知識的教學時,可以先引導學生記錄自己一分鐘內的心跳、呼吸等,使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到一分鐘有多長。隨后,教師為學生提供鐘表,指導學生正確分辨時針、分針、秒針,并探究鐘表表面上“大格”與“小格”的含義及關系,總結時、分、秒的進率規律。最后,可以聯系日常生活,引導學生觀察樹影長度,將數學知識遷移到科學知識當中,使學生能夠觀察到一天當中樹影長度是從長(上午)變短(中午)再變長(下午)的科學規律,讓學生可以初步感知時間的變化,并深入理解時間單位,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強化學生時間觀念。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師要在關注學生數學能力培養的同時,重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有效銜接科學學科,梳理整合豐富的教學資源,創新教學設計,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充分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進而有效推動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