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 燕(貴州:威寧縣觀風海鎮塘房小學)
每位教師都應積極貫徹國家的教育政策,努力做到為學生“減負增效”,從而實現“雙減”背景下的“減”,以及實現“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增”。通過減少學生作業總量,降低學生作業時長,提高講課質量,提升作業設計的質量。這樣可以推動學生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也能夠貫徹新時期的教學要求,實現“雙減”背景下的教學目標。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我國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發展,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基礎教育體系,學校辦學條件極大改善,教育質量不斷提升,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不斷邁進。但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近年來出現的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不強等現象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針對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育部等九部門在2018年底出臺了中小學生減負措施(減負三十條),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19年6月制定出臺了《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
為了降低學生作業負擔,任課教師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布置作業,而要減少一些機械性的作業。只有摒棄過去那種布置機械性作業的方法,才能夠真正推動“雙減”政策落實與落地。簡單地講,過去布置數學作業時,由于數學學科的特征,教師通常會設計大量機械性的作業讓學生練習,以使其達到鞏固學習效果的目的。但是,面對新的教學形勢,任課教師不能再按照以前的簡單方法設計作業,而是要采用一種全新的作業設計方法,以減少作業的機械性,促使學生的思維品質等獲得綜合性的發展。
舉例來說,過去教師會布置大量的口算題,或者布置大量的課后習題,以及讓學生做試卷,或者在周末與寒暑假布置大量的習題。久而久之,這種機械性的作業設計形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倦怠感,甚至出現抵觸感。長時間這樣設計作業,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就會下降,進而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對學生個人發展非常不利。鑒于此,數學教師要注意到這一點,并積極采取新型的作業設計策略。以“四則運算”作業為例。設計作業時,教師需對班級學情有一個了解,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充分的認知。在全面知悉學情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布置基礎性的作業,以滿足學生最基礎的學習需求,促使學生鞏固學習的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分層作業,以便為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提供一些選擇,促使他們朝著更高的水平發展。另外,數學教師還可以設計“數獨”的游戲,并且引導班級學生計算24點,這樣能夠讓學生的興趣得到開發,也能夠鞏固四則運算的學習效果,從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助力學生提高學業水平。
在數學作業的設計中,過去教師通常會采用“題海戰術”,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而在“雙減”政策落地以后,則不宜繼續采用這種“題海戰術”,以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造成學生的抵觸心理。如果堅持這樣的策略而不進行優化改善,就可能讓學生疲于應付作業,進而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局面,數學教師就應積極改良作業設計方法,與時代一起發展,與學生一起進步。簡單地講,過去的作業設計中,通常會出現“計算100道口算題”或者“計算100道豎式計算”的現象。這種作業設計方式,雖然能夠在短期內達到鞏固學生知識點的目的,但從長遠來看,這樣做對學生的個人發展非常不利。在繁重且單一的習題訓練中,學生特別容易出現厭倦心理,也更容易發生作業馬虎的情況,而且在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展方面,這樣的作業設計也沒有優勢可言。教師只有及時轉變這種作業設計理念,才可以讓學生逐漸喜歡上數學學習,才能夠讓學生不抵觸數學作業。
舉例來說,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只需布置適量的數學題即可,不必再像過去那樣設計繁重的作業。應用心減少那些重復性的作業,以讓學生“松綁”,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索。而且,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同一類型的題目不宜設計太多,只要能保障學生掌握知識點即可。設計適量的數學題目讓學生做,可以收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算理以及算法加以鞏固。適量布置作業,能讓學生更加積極地面對和完成作業,逐漸對數學生成濃厚的興趣,進而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以“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為例。由于許多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掌握程度較差,因此,教師可以設計適量的題目,讓學生鞏固基礎知識,熟練掌握相應的數學內容,加強學生對算理的認知,這樣可以讓學生求解更多的題目,牢固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點。需要指出的是,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完成數學作業的時候,并不只是為了應付,而會主動對算理和算法進行鞏固。鑒于此,數學任課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一些要求,比如,讓學生做完題目以后,跟自己身邊的同學講一講為什么這樣做,或者在家里時,跟家長演示一遍計算過程,或者講講題目的計算方法。這樣的人性化的作業設計,既能夠讓學生免去大量習題之苦,也能夠讓學生真正掌握課本的知識點,從而提升數學學習能力,提高數學學科的學業水平。
過去教師為學生布置作業的時候,通常是給全班學生設計相同的作業。這種作業設計的方式,會讓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產生負擔,也會導致一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覺得挑戰性不足。在“雙減”政策的推動下,數學教師應及時改變這種作業設計形式,積極采用更加適宜的作業布置方式,以便增加作業效能,為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助力。在作業的數量方面,在作業的難度方面,在作業的類型方面,都可以實施分層設計,并真正體現設計的層次性,從而使作業布置更好地滿足班級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
舉例來說,學習好的學生在完成基礎性作業的前提下,可以繼續選擇拓展性的作業,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則只需完成基礎性的作業;而對于那些有進步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完成基礎性作業的前提下,也可以繼續挑戰拓展性的作業。換言之,對這種拓展性的數學作業不做具體的要求,這樣能夠給學生保留發展的空間,也可以刺激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讓他們逐漸形成進取意識。這種層次性的作業設計方式,充分考慮到了部分學生做題慢的困難,也充分考慮到了思維活躍的學生的需求,從而實現一舉兩得的效果。設計這種層次性的數學作業,可以避免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厭惡情緒,從而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推動學生產生對數學學科的熱愛之情。
如果對層次性的作業進行細分,還可以把數學作業分成基礎性的作業、拓展性的作業以及特色性的作業,這樣可以提高作業設計的彈性,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作業需求。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可以把基本練習、改錯練習、比較練習、變式練習等等,都涵蓋到基礎性的作業當中,以便于讓學生得到全方位的鍛煉。而在設計特色性的作業時,則可以對多個學科的知識進行融合,并鼓勵學生利用采訪調查的形式來完成數學作業,或者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完成相應的作業。對于拓展性的數學作業,則可以設計課外閱讀的作業形式,或者設計數學游戲的作業形式,還可以設計改編習題與情境問題分析的作業形式,等。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教學“正方形和長方形”的有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形式的特色作業:“在你學完這部分知識點的時候,你可以解決現實生活當中的哪些問題呢?請你分別列舉4~6個生活化的例子,以展示該部分知識點的實際應用。”與此同時,數學任課教師還可以設計分組合作探究類的作業,如:“請跟你的組員合作,找到生活當中的一些長方形或者正方形,請你們合作測量出這些物體的尺寸,并計算出它們的實際面積。這樣的物體請你們列舉2~3個。”這種難度較大的作業,能夠滿足那些思維活躍的學生需求。在完成基礎性的作業后,學生們不會感到無所事事,也不會浪費時間和精力,這對于學生的成長很有益處。另外,在設計基礎性作業的時候,要求全體學生完成課后習題即可,不必再為他們設計大量機械性、重復性的作業。
除了要增強作業設計的層次性,數學教師還需提高作業設計的協調性,以及增強作業設計的自主性。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把學生進行分組,并且引導他們在小組內共同完成作業,這樣可以鍛煉他們的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從而提升作業的整體質量。在1~2級學生當中,教師可以采用配對學習的形式,這樣能夠讓學生互幫互助,從而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而在高年級的作業設計當中,則可以采用分組合作的辦法,這樣有助于學生交流靈感,也有助于提升作業質量,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舉例來說,“條形統計圖”這部分內容就非常適合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教師可以鼓勵與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共同完成作業,以達到鞏固知識點和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目的。例如,可以讓學生結合小組內成員的實際身高、體重,以及出生年月等信息,分別設計并制作相應的條形統計圖。設計這樣的作業,可以讓小組成員都能夠參與進來,從而提升他們做作業的積極性,強化通過作業鞏固知識點的效果。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作業設計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數學教師需提高對作業設計的重視程度,并積極推動“雙減”政策的落實。通過減少重復性、機械性的作業,通過增加作業的層次性,能夠有效地改善數學作業的設計效果,從而促使班級內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都能夠健康成長、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