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清(福建:霞浦縣實驗幼兒園)
區域活動是幼兒自主活動的重要形式。這是一種旨在獲得愉悅與滿足,并通過操作、擺弄等方式進行自主學習的活動方式。區域活動時,幼兒的參與熱情較高,能夠主動動腦,大膽創造。在幼小銜接階段開展區域活動有利于培養幼兒積極探究事物的興趣,激發幼兒參與教育實踐的熱情。幼兒園對接小學課程的目標應該定位于從豐富而有趣味的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讓他們愿意探究科學現象,獲取科學經驗,讓所學知識內化為幼兒的興趣與需求,從而促進他們各項能力的提高。在這一特殊過渡階段中,幼兒園應充分考慮幼兒的需要,盡可能地使他們的活動簡單化,以實現由幼兒園向小學教育的順利過渡。
區域活動既具有能動的物質環境,又具有能動的活動環境。正如哲學家所言:人不可能同時踏進同一條河中。這表明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區域活動進行時亦如此,幼兒與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無時無刻不處于發展或變化之中。教師的藝術之處就是如何把握那些關鍵時刻適時進行點撥,這種點撥形式也許只是蜻蜓點水,但對幼兒而言,這種點撥和互動能夠使他們的思維豁然開朗,從而使幼兒的思維呈現出難度梯度和層次性。
1.口頭言語的指導
在幼兒參加活動區游戲時教師的語言指導至關重要。好的語言引導與干預可以改善幼兒游戲,開發幼兒智力。反之就會畫蛇添足、擾亂幼兒的游戲。
2.體態言語的指導
教師鼓勵的目光、慈祥的笑容、溫柔的撫摸,其作用有時甚至比直接語言交流更為顯著。幼兒在接受體態語言鼓勵、支持時,自信心就會提高,心與心之間的溝通、互動就是推動活動深入的催化劑。
3.書面語言的指導
口頭語言與體態言語互為補充,除上述兩種言語外,書面語言在交往中亦占重要地位。書面語言由幼兒自我評價與教師評價兩部分組成,這種評價形式有助于幼兒更深刻地認識自己的發展水平并明確進一步的發展要求。
對幼兒參與區域活動的觀察與評價并非一時一事,而是不斷觀察、不斷評價、不斷開發、持續評價、持續開發、不斷成長、螺旋上升,若其中一環“脫鏈”,則可能造成整個干預處于失敗狀態。實際上,“螺旋上升”就是我們為幼兒提供的支架,借助它,幼兒能夠順應時勢,關鍵在于我們怎樣搭起它,并且能夠讓它沿著正確方向延伸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教育機智,教師和幼兒必須同時扮演發起者和反饋者的角色,教師必須善于捕捉幼兒拋出的各種問題,善于把各種問題、各種困難、各種情境、各種條件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師和幼兒共同參與到“螺旋上升”之中,在反復循環中持續成長。
開展區域活動可以有效地促進幼兒良好性格的培養,幼兒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討論中,能增強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技能,也有效地推動幼兒良好性格的形成。
區域活動設置具有自由性和開放性,幼兒可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對應的區角開展活動。環境的豐富性,能給幼兒提供探究、求知、交流、合作的機會,從而滿足幼兒的愿望。
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所起的作用是多種多樣的。幼兒反映社會生活,同時又是人們相互關系的體現。在區域活動環境中,幼兒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也學會了互動,充分地表達和體驗著不同的情緒。
在新時期學前教育創新的大背景下,幼兒園的課程主題和區域活動是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在開展各種主題教育前,為了讓幼兒對這個話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參與感,教師往往會向他們講授自己所學的知識,以達到更好的效果。以“鼴鼠的生日”為例。這是幼兒區域活動中的語言活動。在這個有趣的小故事里,我們會提到幾種常見的交通信號。因此,主題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在活動區域內擺放一些生動的交通標志,這樣,幼兒就會對這些交通信號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對這些交通信號標志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遵守交通法規。可見,各種不同的幼兒活動主題,在各種區域活動中,都具有不同的教育價值,可以讓他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促進幼兒的能力發展。
在小學階段,產生了很多職務,如班長、副班長、體育委員等,這些職務,在幼兒教育中,就是各種游戲人物,如小警官、小教師、班長等,稱謂也因班級的不同而異。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學會巧妙地運用自己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幼兒服務。唯有如此,才能使幼兒在寬松快樂的氛圍中增長知識和本領。在進行區域活動時,教師應根據需要巧妙地設置多種角色,以保持班級各項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
進行區域游戲之前,教師首先要對人物進行分配,設定人物任務,比如“體育委員”負責帶著幾名同伴一起放置游戲區域內的桌椅、柜子;“學習委員”負責分類放置操作材料;“副班長”負責游戲打卡區域內幼兒自選的游戲卡片;“紀律委員”“班長”進入游戲區域后要進行檢查,協調區域內幼兒之間的沖突,維護秩序,管理常規。在活動中,我們會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給予適當的獎勵;同時也鼓勵幼兒大膽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希望幼兒在一種更加祥和寧靜的環境中游戲。游戲結束過后,將游戲設備歸還原位,桌子也恢復原貌,然后“生活委員”“勞動委員”對游戲室的衛生、物品擺放整潔等方面進行監督。幼兒自己挑選的人物職務游戲,使他們清楚地知道要完成什么工作。只有建立在幼兒認識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發揮游戲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給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他們能夠全身心投入游戲中,從而促進自身能力水平的提高和發展。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做好指導性教育,要讓幼兒成為區域活動的一分子,從而有助于幼兒角色扮演的順利進行。
我們為使大班幼兒對小學的生活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與了解,建立了一種模擬小學的游戲環境。我們班專門買了幾把小學的椅子,讓幼兒真正地體會到了與幼兒園的區別。到下個學期,大班的幼兒就可以背著書包上幼兒園了,可以把練習冊、故事書和文具盒放在書包里。在區域活動中,可以讓幼兒在做完作業后,進行自我檢查,比如8的加法,每次做完一項作業,教師都要提醒,如果發現問題,要及時糾正,在小組中,選擇有一定能力的幼兒,幫助同伴做好自我檢查,這樣,能讓每個幼兒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教師要利用“學做小學生”的活動機會,充分發掘大班幼兒的數學潛能,并將數學知識的培養融入大班幼兒的互動中。
在角色區,設有小學的模擬教室。幼兒可以通過視頻,了解小學的環境、作息時間等生活狀況。我們也適時地為其設置了課桌椅,供幼兒獨立協商,挑選人物扮演游戲等,同時還請幼兒自行配置小書包及學習用品等。為提高幼兒游戲熱情,我們還為幼兒提供一條紅領巾。每到上學之前,“小學生”都會佩戴紅領巾以強化自己的身份認同、規矩認識,能夠較好地遵守紀律。同時我們通過集體討論等方式幫助幼兒明確各自的位置。比如,小老師上班前應該先想一想今天該給學生上哪些課,小班長應該幫助小老師管好班級紀律,小學生們需要學會清理桌上的學習用品,學會收拾書包,學會布置好課間體育一分鐘內的所有活動。
幼兒也對小學的校園抱有濃厚的興趣,他們渴望著美麗的校舍、寬敞的運動場、高高的籃球架以及各種有趣的多用途教室。為此,美術區和結構區開展了“我眼里的小學”的活動。幼兒可以在畫廊里完成自己的小學建筑,然后把自己的設計圖紙帶到自己的教室,與同伴一起打造自己喜歡的學校。幼兒的繪畫和建筑制作能凸顯最能吸引他們的部分,并且通過與同伴的合作來完成更多的學校建設,如學校的正門、長長的圍墻、綜合大樓、升旗平臺、籃球場地等。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對校園環境有更深層次的認識,產生了想要成為小學生的積極愿望。
設置活動區是為了使幼兒的自由探究有目標,在適當的場合中以游戲的形式開展自主性教學,得到有意義的體驗。我們在角色區設置“我的小學”,請幼兒談論學校教室需要有什么東西,教師給幼兒提供黑板、桌椅等,讓幼兒自行準備書包、文具盒等。這樣,滿足了幼兒上小學的期待,他們模仿小學生放置桌椅,或將書寫本、鉛筆盒等放到課桌上,或模仿小學生書寫、繪畫。我們還設置了“小老師”“小班長”的標識,以讓幼兒的角色意識更強。但在活動中,他們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我們開展了一項關于讓幼兒認識小學生活的研究。在建構區設計中,我們對部分較低功能物品(如紙盒、紙芯、瓶瓶罐罐等)物料進行了再安置,幼兒利用這些物料,修筑小學圍墻、升旗臺、籃球場等,進行心目中喜愛的學校的設計。
在幼小銜接的環境下,幼兒教師要積極地進行多元評估,確保以數字為基礎的區域活動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其實,根據現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進行區域活動時,要突出幼兒的主體性,充分認識到幼兒的感受。但由于幼兒身心發展和心理素質的限制,他們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并且有些幼兒不敢向教師訴說自己的感情。因此,教師應該對幼兒進行更多的指導,并鼓勵他們說出他們在區域活動中的想法。教師要運用多元評估,能讓幼兒逐漸適應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教師從幼兒的視角來考慮區域活動的實施效果。
在幼小銜接教育中,教師應重視對幼兒游戲能力的培養,要運用發散性思維,創新教育方式,挖掘教育內涵,彰顯游戲的魅力。要充分運用各種教育資源,組織幼兒開展課題式教育活動,創造有利情境,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活動。這樣,有利于喚醒幼兒的興趣愛好,訓練幼兒動手操作技能,提高幼兒對知識的理解水平。幼兒園要采用豐富多元的教育方法,設計多姿多彩的區域活動和游戲項目,將寓教于樂理念貫穿于整個區域活動之中,讓幼兒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要把區域活動與數學活動、閱讀活動等融合在一起,把區域游戲活動與集體活動有機結合,改變傳統的游戲活動方法,不斷提高區域游戲活動效率,鼓勵幼兒自由發展,為幼兒身心健康快樂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