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鴻飛(西藏:貢覺縣中心小學)
科學課始終是小學階段十分重要的一門課程,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在新時代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此,老師必須加快科學課程探究,轉變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模式,而且要意識到,科學教學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理論知識,也需要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驗證理論知識、學習理論知識、分析理論知識,從而促使學生對科學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徹。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老師要提升教學效率、教學質量,解決學生的課后服務問題,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真正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設計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老師也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訂有針對性的符合學生需求的實施方案,提升課后服務力度。此外,老師還需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需求,給他們創設相應的課后活動,將他們的課余時間利用起來,培養學生的愛好,使學生的潛能被充分激發。
基于“雙減”政策,老師在科學實驗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對實驗課程的設置以及實驗小組的劃分,進行深入研究,老師也可以將課堂上無法完成的科學實驗移到課后,對學生進行更加綜合全面的實驗教學拓展,從而提升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程度,為學生今后更好地開展科學學習做好準備。
科學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學生深入學習科學的關鍵所在,老師要以此為載體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想象能力和學習積極性。基于“雙減”政策,老師必須將課堂設置得更加高質高效,有效降低學生課后負擔。為此,老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全方位的調查研究,結合教學重難點、實驗課程開展情況進行分析,促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設計更加科學合理,不斷提升實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科學知識的探索,是科學教學一項最基本的目標,而開展科學實驗則是讓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知識并加深對于科學知識理解的重要途徑。學生因為“雙減”政策的貫徹落實而減少了很多書面作業以及課后負擔,老師應該更加高效地幫助學生設計課堂的學習內容,從而促進學生課上對于知識的消化理解。老師還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實驗中來,并將實驗教學內容以更加趣味化、多樣化、靈活的形式展現,真正提升實驗教學效果,使實驗的實用性得到增強,從而使學生科學地理解實驗,從而借助高效課堂的打造,提升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核心素養。
在“雙減”政策背景之下,老師不能僅僅依照課本上的內容進行科學課程的設計和科學實驗的設計,而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幫助學生拓展實驗內容,使學生學習更多類型、更多方面的知識,使得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得到全面提高。所以,老師必須結合學情進行知識的拓展,拓展的知識要具有提升性和針對性。針對性,是指要全面按照自己班級學生的實際需求來開展實驗內容的拓展,對于基礎能力較為薄弱的學生,老師要為他們設計相應的實驗。提升性,是指對于學優生,老師要為他們設計課后拔高實驗,使他們能夠在已有水平上得到提升。這樣,因材施教,使科學實驗教學目標得以更好展現,學生的科學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更好培養。
無論是新課改、素質教育還是“雙減”政策,都要求較高的課堂教學質量,并且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加學生的自主性思維時長。以往老師在開展實驗教學時,更多的是以自己為教學的主體,為學生進行實驗展示,讓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記憶、理解和背誦。如今,老師要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實驗的過程中去學習理論知識,讓學生在科學學習中了解科學探究思路,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老師在進行實驗課程設置時,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最原始動力,只有學生產生了興趣,他們才能積極主動地沉浸于實驗學習。為此,在備課時,老師要結合學生的興趣點以及教學重難點,為學生營造一個具有探究性的氛圍,使得課堂更加靈動、愉悅,進而提升學生參與實驗教學的專注度。
以《地球家園》這一節課為例,老師在備課時,要明確這一節課堂需要學生了解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并且給學生滲透相應的環保意識和環保思想。老師讓每一位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說出一個地球中存在的事物,有的學生會說大海中的鯨魚,也有的學生想到了昆蟲,等等。不同的學生,思路不同,觀察角度不同,老師應該對學生予以鼓勵和表揚。接著老師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借助手中的各種材料,制作自己想到的動植物或者事物,制作方法不限,給學生半節課的時間,然后將全班所有學生的作品匯聚成一個“地球家園”。老師通過水淋以及火燒的方式對“地球家園”進行破壞,很多學生對此十分心疼,因為是自己花時間動手制作的。這時老師再給學生滲透:我們現在如果不積極主動地從小事做起,保護環境,那么我們的家園就會被火燒或者是水淋等方式破壞了。讓學生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加深對于地球家園的認識,也從多方面滲透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促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分析。
信息技術是當下教學中老師可以利用的一種先進武器,可以使實驗課程變得更加新穎豐富生動多彩,同時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是創新教學實驗方式,使得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有身臨其境之感,提升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思考和認知。同時老師還可以將學生在實驗室無法獲得的實驗結果,以多媒體的形式進行展示,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消化理解吸收,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進而促使學生的科學學習能力不斷增強,打造高質高效的課堂。
例如,在教學《觀察月相》這一節課時,生活之中的月亮,一直都處于陰晴圓缺不斷變化之中,很多學生會對月亮的變化產生疑問,他們不明白為何月亮會因為時間的不同而產生不同形狀的變化,而帶領學生進行實際實驗也無法很好地展示這一現象。為此,老師可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給學生展示月亮為什么會不斷地發生變化,讓學生更加形象直觀地體會科學、理解科學,以降低科學知識的難度,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和質量。老師在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化解這一難點之后,并沒有放棄讓學生動手操作,而是通過以下幾個步驟讓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的方式,對于月亮變化情況理解得更加詳細和深入:首先,老師提前一個月讓學生觀察這一個月內月亮的變化情況,并將觀察到的月亮畫在自己的本子上或者是以拍照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后,在課堂上老師給每一個小組下發月球模型,讓學生自己通過理解以及老師在多媒體中播放的視頻,將月亮面積和遮蓋物的遮擋情況展現出來,并分析陰晴圓缺出現的原因,讓學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月相的變化,提升學生的科學實驗能力以及科學核心素養。
小學科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為此,老師在進行實驗課堂設計時,要充分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感知日常生活與科學的緊密聯系,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增強探究積極性,從而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傳統課堂教學以知識講授為主,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純理論,無法將科學知識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也無法用自己所學到的科學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學生更深層次的思維無法提高。在“雙減”政策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老師要將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小問題與學生所學習的科學知識相結合,以此來解答學生腦海之中存在的十萬個為什么。尤其是小學生,他們好奇心極強,老師要抓住這一心理特點,讓他們進行科學學習,促使學生不斷發掘科學知識,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科學探究的意識,更好地內化課堂知識,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例如,在教學水的相關知識點之中,老師就可以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水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有一部分學生在腦海之中存在“水是從哪里來的又是到哪里去的”這樣一個疑問,老師可以借助學生的疑問開展課程實踐,引導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理解科學知識。比如,老師給學生提出“水能夠溶解哪些物質”這樣一個問題,并給學生準備了水以及紅糖、鹽、白糖、石塊等多種物質,讓學生實際探究和操作,自主探究、學習和分析,以達到科學實驗教學的目的。
總而言之,在當前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貫徹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提升實驗教學的有效性,發展學生的創新性思維,進而為學生更深入地開展科學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