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莉(福建:廈門市金安小學)
小學科學作為一門與小學生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對小學生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要通過不斷學習新知識,拓寬知識的視野,培養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以及運用各種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所想、所見、聽聞。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與合作,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思考和認知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實施科學課程教學時,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提高其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展。
從科學和美術兩個學科的對比中可以看出,二者具有共同之處。第一,是科學和美術都是初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啟蒙教育是以特定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啟迪智慧的過程,也就是以基本的概念、技能為基礎的內容結構,指導學生形成基本的學習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基本的知識素質。第二,二者的目標設定原則是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第三,二者都注重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在廣闊的文化背景下,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的尊重,了解人類社會的豐富多彩,培養對自然的熱愛。第四,兩門課程在教學中所表達的情感態度與價值目的均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培育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二是使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以及當前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嚴重損害。這類內容在小學科學課本中常常占很大比重,而在美術課本中則表現不足。所以,把這兩門學科結合起來,具有積極的創新價值。
要讓學生盡早對科技感興趣,并對科學知識進行發現和探索,就必須以學生的興趣為起點,認真地閱讀教科書,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科學探索和美術創造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只要滿懷激情,他們的學習就會變得輕松有趣,學生也就不會感到厭倦,而且能更好地教學。
比如,在《改變物體的形狀》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把科學探索與美術創造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事先準備好各種材質、形狀的材料,把它們帶到課堂上,與學生一起分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對所準備的材料進行加工、修飾,通過捏、拉、搓、壓等動作,一邊體會到力的存在,一邊做出美麗的花朵、可愛的娃娃、萌萌的動物、飛天的火箭等,最后由全班的同學來評判。在評審結束后,教師可以對獲得“最漂亮獎”的學生給予一定的鼓勵和獎勵。這種教學方式,既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給學生創造的機會,讓他們在科學的基礎上進行美術創作,打破科學的局限,讓他們在探究中獲得知識,既可以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又可以讓他們在這種互動中發現美,創造美。
在首次將美術與科學相結合的情況下,教師必須深入思考、探究教育觀念,尋求更深層次的整合策略。小學生因為身體和心理特征的局限,對許多事物都有著濃厚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種興趣運用到課堂上,不僅僅是單純地動手,而是要通過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幫助學生了解科學的本質,這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讓美術和科學的結合達到一個全新的境界。
例如,在《鹽的妙用》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傳授一種獨特的水彩繪畫技巧——撒鹽,因為水和鹽的濃度不一樣,所以在配合的時候,會給人一種獨特的感覺。首先,教師可以用小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去感受,這樣既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又能讓他們在課堂上找到問題,然后在課堂上提問。其次,教師還要給學生講解一些基本的科學知識,讓他們在理解這些知識的基礎上,將其應用到美術創作中去。最后,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示范,使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實踐能力,創造出自己的美術作品。如此,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通過自己的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來提高求知欲,掌握撒鹽方法,提高美術和科學素質。
目前,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師開始關注學科融合,學科融合的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化,學生的學習將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課程。在這種教學格局中,既可以鍛煉教師的技能,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例如,在《形狀與結構》一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把科學與美術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實地觀看清暉園、雙溪別墅、騎樓等古代建筑。首先,要讓學生對它們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然后向他們介紹建筑的歷史和文化,讓他們能夠體會到建筑的美。在此基礎上,教師將向學生展示自己創作的美術作品,并與他們進行交流,使學生意識到他們也可以進行美術創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從美術學科的角度進行合理的設計,又要將科學知識融入作品,這樣可以讓學生既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又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因此,美術和科學的結合,讓教師不再“孤立”地教,學生也不再“孤立”地學,這樣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并在融合中迸發出思想的火花。
在新一輪教學改革實踐中,學科融合受到了許多學校和教師的關注并達成了廣泛的共識。實踐表明,多學科的融合,突破了傳統課程教學的局限,極大地豐富了課程教學的內容和方法,能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更多的知識。在實踐中,把科學知識融入小學美術教學,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使教師的教學技能得到鍛煉,還能激發教師的創造性思維。
例如,《我駕神州游太空》一課,就是讓學生在媒介上看到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讓他們親身體驗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有了對“飛天夢想”“太空漫步”的憧憬,讓學生加深對航天事業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我們讓學生觀看了2003年自主研發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中國第一個宇航員楊利偉送入太空的視頻,2005年我國自主研發的“神舟六號”,將中國兩名航天員送入太空的視頻,2008年“神舟七號”搭載中國三名航天員登上太空,在太空中遨游的視頻。這些視頻畫面,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崇拜之情。我們還讓學生了解飛船的構造等基本知識,介紹載人飛船的知識,讓學生對飛船有了更多的了解,拓展了學生知識面。
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自然、生物、地理等多個學科,這些學科之間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自然、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知識來認識社會、生活、自然環境的發展。小學美術課也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而且大部分的藝術內容來源于生活,同時也包含了很多科學因素。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將科學的元素合理地融入教學內容,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與分析能力,激發他們探究與認識自然奧秘的興趣,并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來加強對科學的認識,提高認知能力。比如,在“陶泥的世界”教學實踐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到動物園的經驗,用泥土塑造各種動物,教師給學生講解動物的習性和行為特征,讓學生通過泥塑展現動物的鮮明特點,增強學生的感受以及體驗,在掌握更多科學知識的同時,提升藝術修養水平。
如前述,科學是一門以自然、生物、地理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學科。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把藝術與科學相結合,指導學生對動植物進行直觀的描繪,可以促進他們對自然的認識,激發他們探索自然的興趣。
例如,在《美麗的昆蟲》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到公園的草坪上,觀察各種昆蟲的形狀、顏色、動作,并根據自己的想象,畫出一幅自己喜歡的昆蟲圖,這樣,他們就可以把昆蟲畫得更逼真,他們還可以把昆蟲的形狀、顏色、動作與自己想象結合起來,把它們畫成自己想要的昆蟲。通過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學生既獲得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又提高了自己的藝術素養。
有一些對科學現象感興趣的學生,還能自覺地對自然事物的形成機制進行探究和描寫,這就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領域。因此,在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過程中,教師要找到“融合”的契合點,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持續提高。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對學生的核心素質的培養,不僅僅在于培養一個人的知識水平,更要注重與之相適應的能力訓練。教師創新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的興趣,又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喜好,不斷地調整教學方法,以適應學生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真正地培養自己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