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中
(山西交城縣林業局,山西 交城 030500)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當前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日益惡化,要想對這一矛盾進行有效解決,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必須重視林業建設在生態建設中的作用。而荒山造林是林業建設中一項很重要內容,荒山造林不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增加森林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還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經濟的轉型發展。進入21世紀保護環境加快生態建設工作已經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并且持續加大對荒山造林的投入。要做好荒山造林工作,就必須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而干旱問題一直是影響干旱與半干旱地區荒山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主要原因,是影響生態環境建設的關鍵因素。交城縣既是山西省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區也是山西省呂梁市重點區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區與汾河流域生態修復區,本地區基本上是三年一大旱,年年有小旱,給造林成活帶來很多困難。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方法以及措施,科學設計,綜合應用先進科技成果,認真實施,才能達到生態修復的目的。
1.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交城縣地處山西省中部,呂梁山東側,晉中盆地西部邊緣。全縣國土總面積1822.11km2,縣邊境線總長227.25km。交城縣是呂梁市的東大門,東面與清徐縣相鄰,西面與離石市相連,南面與文水縣毗鄰,西北與方山縣相接,正北與婁煩、古交相接。全縣地形地勢呈現自西北向東南海拔逐漸傾斜下跌的地貌形態,海拔高度范圍750~2830.7m,相對高差范圍2080.7m。
1.1.2 氣候條件
交城縣氣候因受地形海拔影響,區域溫差較大,西北部山區天氣濕冷,東南部平川地區干熱,晝夜溫差很大。全縣年降雨量約440~680mm,平川小于山區,春季多風少雨溫度回升快;夏季較短,水、熱比較充沛;秋季涼爽,8、9月雨水較多易形成澇害。氣象記錄顯示全縣經常出現災害性天氣,其特征是春旱頻率最大,伏旱具有地域性,干旱具有連續性。
1.1.3 土壤與植被
交城縣土壤主要有褐土、山地棕壤、草甸土、山地草甸土。植被資源比較豐富,主要有落葉針葉林、天然油松針葉林和楊樺林,灌木種類主要有毛榛、山柳、山玫瑰、沙棘、繡線菊、黃刺玫和胡枝子等,草類有苔草、白羊草等,人工林有華北落葉松、油松、側柏和楊樹等。
全縣降水自東南向西北遞增,年度降水集中,年際變化較大,空間分布不均,500mm等水線量基本成為山區與平川降水量的分界線,全縣年均降水472.8mm,大部分集中于7~9月份。年蒸發量為1562.1mm,為降水的3.3倍,造成山區水分不足,氣候干旱。
交城山區地形復雜多樣,條件不一,多數區域高山坡陡,土層較薄,巖石裸露。尤其陽坡植被稀少,條件惡劣,而陰坡土層稍厚,植被稠密。東南部分黃土覆蓋區域,梁茆交錯、溝壑縱橫,地表支離破碎多為水土流失區,尤其陽坡土層較薄,生態條件惡劣,給造林成活帶來很大困難。因此,必須改變過去單一的造林方式,而是應遵循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采用多種造林模式科學整地,靈活應用抗旱技術提高造林成活率。
整地是解決“干旱、半干旱”和“抗旱造林”這兩者之間矛盾的有效措施。要給幼苗有利的生長條件,保證苗木能在干旱天氣生存,提高造林成活率,靈活細致整地是荒山造林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也是造林成敗的關鍵所在。所以在整地方式的選擇上要靈活應用,不同區域,不同地勢,要使用不同整地方式。
(1)反向坡大穴整地,穴的大小根據山地坡勢陡緩,造林樹種的要求而定。坡度較陡的地形,整地要筑成外沿高30~40cm大穴,穴面里低外,深、寬各60cm。這種整地有利于蓄水保墑,利于苗木成活。如果土壤中石礫含量較多,穴內石塊需揀除,可以改善土壤通氣狀況。
(2)魚鱗坑整地,魚鱗坑整地為月牙型,坑穴外高內低,外徑80cm,內徑50cm,深40~50cm,呈品字型交錯排列,能有效減少地表徑流,起到利蓄水保墑作用。
(3)水平階整地,在坡面上自上而下,每隔3~5m,沿等高線修筑階面,階面寬度隨坡度大小和栽植樹種而變,長度依地形而定。水平階有效可以攔蓄雨水,提高土壤含水率,改造低效劣質侵蝕土地,提高水土資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干旱山區造林成活率。
造林區域屬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年均降雨470mm左右,年均蒸發量1550mm以上,春季干旱少雨,且多刮大風,而降雨多集中于8、9月份。所以物學上最適合造林春季造林是非常不利于苗木的成活。所以在造林整地時間的選擇上要靈活掌握。如果當年天氣干旱,土壤墑情不利于造林可當年秋季整地,下年造林;也可以當年春季整地,當年秋季造林,或者雨季邊整地邊造林。因為交城山區春季干旱少雨,風多且大,整地與造林間隔時間太長,容易使土壤水分散失,不利于苗木成活。所以在交城山區陽坡造林選擇在雨季進行,采用邊整地邊造林辦法,以減少土壤水分散失,提高苗木成活率。
另外就是造林時機的選擇,由于交城山區干旱缺水,荒山造林區域大部分高山坡陡,不具備上水條件,而造林后能有一次有效降雨相當于澆一次透水,所以秋雨季是造林的好時機,能否把握住降雨時機與能否保證成活率密切相關。所以開展荒山造林應及時掌握氣象信息,根據氣象信息預報,抓住時機及時整地造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要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必須保證苗木的質量,苗木必須保證植株健壯,枝條茁壯,木質化程度高,根系發達而完整,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不失水。苗木品質必須達到國家I、Ⅱ級苗木標準,這是保證造林成活率的前提。而不達標的苗木抗旱能力差,造林成活率低,一定杜絕上山。經前期實踐證明四年生營養杯苗成活率明顯高于二年生塑料營養袋畝,因為營養杯苗已經充分木質化,抗旱能力強,野兔不易啃食。
使用營養杯苗造林,是提高干旱立地條件下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有效措施。營養杯苗體積明顯大于塑料袋苗,杯體內母土營養、水分充足,苗木枝干強壯,根系發達,有更強的抗旱能力,即使遇特殊干旱天氣,也能充分利用杯體內母土營養、水分,延長抗旱時間,保持較長的存活。營養杯苗須根發達,對土壤附著力緊實,抔土不易脫落。起苗時,如果有須根被拉斷、撕裂受損的情況,應將受損部分剪除,以促進新根生長。在選擇好造林時間后,需提前2~3d將苗木澆透水一次,這樣可以讓抔土充分濕透,苗木根部水分充足,增強苗木抗旱能力,另外也使營養杯體更加扎實,不易散掉。
造林后由于營養杯苗抔土的保護,苗木的根系相對較完整,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成活率相應提高。栽植后第一年營養杯苗基本沒有緩苗現象,相對延長了幼樹生長期,且使苗木根系發達,能很快達到保持水土的目的。
正確地選擇樹種實現造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每一個樹種都有其特有的生態特性,這種特性是其在長期適應大自然環境中形成的,根據各個樹種的生態特性選擇造林樹種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重要措施。因此在荒山造林中要充分了解造林區域的立地條件、氣溫、土壤厚薄等基本情況,因地制宜,科學選擇適應當地生長的鄉土樹種。交城山區大多是干旱與半干旱地區,尤其在陽坡造林,樹種選擇尤為重要,陽坡植被稀少,保水能力差,少量降水極易被蒸發,土壤經常干燥缺水,改變這種狀況必須選擇抗旱能力強的樹種。本地區荒山造林中常選擇的樹種有油松、側柏、刺槐、臭椿等。油松、側柏適應貧瘠土壤中生長,抗旱性強,主根能深扎土地中吸收水分,尤其油松抗寒性也很好。刺槐是淺根性樹種,但根系發達,適應性強是保持水土的優良樹種。臭椿屬深根性樹種,適應性、強耐干旱,是干旱地區荒山造林的先鋒樹種。
栽植方法:注意栽植深度適當,一般情況栽植深度要在根莖處原土印上3cm左右,保證栽植后由于埋土下沉后,土印與地層面相平。如果栽植過淺,根系有可能暴露出外面,不利于成活;如果栽植過深,影響根系的呼吸作用,則不利于苗木的生長。闊葉樹種可以適當深栽,針葉樹種不宜栽太深。
(1)裸根苗栽植方法:要嚴格采用“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方法栽植。先將苗木根系放入坑中,讓苗根舒展,苗徑直立,后填入表土,當填土到坑的三分之二時,將苗木向上提一下,讓苗根伸直,防止栽植太深根系窩折,然后踩緊,再填土,再踩實,最后覆蓋松土,防止水分蒸發太快。裸根苗栽植前預處理方法,方法一:栽植前一天將苗木在水中充分浸泡十二小時,讓根系吸足水分,增加抗旱的時間,同時也可適量添加生根劑,促進根系的生長發育。方法二:裸根苗栽植時可讓根系蘸上泥漿,邊蘸泥漿邊栽植,泥漿可使苗根在栽植后一段時間保持濕潤狀態,利于苗木成活。同時也可在泥漿中添加適量保水藥劑,起到保水的作用。
(2)營養杯苗木栽植方法,注意從起苗運輸到栽植過程中,要小心注意保持營養杯土球完整,不要散土球苗;栽植時把不降解的外杯先脫去或撕開底部及側面,再將營養杯苗周的土分層壓實,注意絕不能壓壞原土球,影響苗木成活。
(3)使用保水劑。保水劑是一種強吸水性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很強的吸水能力。廣泛用于山地抗旱造林,可以提高成活率??梢栽谝颜氐脑炝盅ㄖ?,預先放一定量保水劑,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含水率。
“三分栽樹,七分管護”,要提高成活率與保存率,干旱半干旱地區新造林必須進行穴面覆蓋、松土除草,病蟲害防治等撫育工作。
(1)交城山區天氣干旱,春季一般在四月份溫度開始逐漸回升,且經常刮大風,到五、六月份雨水稀少,持續干旱,對新栽苗木非常不利。離水源地較近的地段能采取上水的要及時澆水以解除旱象;交通不便的山坡、山地澆水困難,必須進行保墑處理,對樹盤進行塑膜覆蓋或集中周邊雜草、石塊覆蓋。
①塑膜覆蓋 塑膜覆蓋可減少壤水分的蒸發起到保墑作用,有利于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時覆膜具有保溫增溫作用,增加苗木根系的生長時間。但是盡管穴面覆蓋塑膜具有保墑和增溫的作用,但是操作起來存在很多不利,因為在山地造林地形大多不平整,坑內土塊碎石不易揀盡,蓋膜難以貼緊地面,刮風地膜易破,故效果不是很好,還有塑料膜容易造成土地污染,所以不建議大面積使用。
②枯枝、落葉、雜草、石塊覆蓋 可以在栽植完成后收集坑周圍的灌木、雜草的枯枝落葉及石塊等可利用的物料在苗木坑面進行覆蓋,覆蓋厚度十公分左右,再填適量松土壓住。這種辦法可以有效減少太陽光對苗木及坑面的直射,從而減少坑內水分的蒸發,有助于提高苗木的抗旱力,提高造林的成活率。這種辦法方便實用又省工,不需要額外地增加投資,比較適合干旱與半干旱地區荒山造林尤其是陽坡造林,可以提倡在實際中加以使用。
(2)松土除草 松土除草是幼林撫育的一項很重要的技術措施,松土可以疏松表層土壤,改善土壤的通氣性和透水性,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起到蓄水保墑的作用。除草主要是清除與苗木競爭養分、水分的雜草。雜草在雨后生長迅速,消耗大量養分與水分并且影響苗木的光照,必須及時清除。松土除草工作要根據立地條件,氣候,土壤條件,雜草生長情況選擇合適的時間而定。注意松土不宜太深以免傷及苗根。
(3)病蟲害防治:病蟲害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積極防治。在苗木上山栽植前十天左右的時間,使用殺菌、殺蟲藥物對苗木進行綜合防治。
抗旱造林技術良好運用的目的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在實際造林工作中,首先要選擇好的品種嚴格把握苗木的質量關,苗木的品種與質量對于造林的成敗與否起到關鍵作用,只有選擇好適宜的品種,好的質量才能保證成活率的提高;其次是整地方式與栽植技術是苗木成活的基礎,只有將營造好苗木生長得并合理栽植才能達到目的;再有就是苗木的預先處理及栽植后期撫育管理工作對苗木成活起到后續關鍵作用,只有在栽植后及時撫育管理,才能保證苗木在惡劣條件下保證成活。造林的每一步驟都對苗木的成活有很大影響。綜合應用抗旱技術對造林成活率的提高非常重要,尤其對于干旱與半干旱地區必須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加強技術指導,選擇最佳抗旱技術,利用好現代技術措施,增強苗木抗旱性。
總之,荒山造林工作是一項周期長、規律性強的工作,需要對成功技術經驗不斷總結。通過實踐經驗的總結,提高造林技術水平,對于提高造林質量盡早改善生態環境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纳皆炝值拿恳粋€步驟都很關鍵,苗木的選擇,整地的方式,栽植技術,后期的管護,每一步都各自獨立且相互聯系,每一個步驟都不能忽視質量關。只有將各個步驟嚴格把控好,相互銜接好才能提高荒山造林的成活率,提升造林的質量,達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