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掌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臨泉縣分校,安徽 臨泉 236400)
高素質農民培訓是以農民需求為核心,以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著力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質量實用型人才隊伍的長期工程。近年來,各地方政府部門積極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訓的深入開展,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人才保障。但是,從當前高素質農民培訓現狀看,仍然存在著參與培訓意愿偏低、培訓體系建設不完善以及培訓保障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亟須在今后的高素質農民培訓中加以解決。
高素質農民培訓對于農民而言屬于新鮮事物,需要農民付出大量的農閑時間和精力參加培訓,才能保證達到良好的培訓效果。但是,一些地區對高素質農民培訓宣傳不到位,使得農民對培訓的認知度較低,從思想上未能認識到參與培訓的重要意義,導致農民對參與培訓的意愿偏低。還有一部分農民認為自身的能力素質不高,即便參與培訓也學不會知識和技能,并且培訓的內容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從而導致部分農民喪失了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當前,各地區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市場尚處于發展階段,在培訓層次、培訓內容、培訓方式等方面與農民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亟須進一步完善高素質農民培訓體系。具體表現為:一是培訓對象定位不明。部分高素質農民對培訓對象的定位模糊,將普通農戶作為培訓對象,忽視對從事農業經營管理的種植大戶、合作社帶頭人、家庭農場承包者等農民群體的成員,使得高素質農民培訓未與傳統農民農業技術培訓區別開來。二是培訓內容更新慢。培養高素質農民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部分培訓機構為保證培訓效果,對培訓對象開展同一類型的培訓計劃,培訓內容在幾年內不會做出相應變動,使培訓對象只能反復學習相同的內容,很難通過培訓獲得農業知識和技能的更新。三是培訓方式較為傳統。部分培訓單位在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時習慣于采用傳統課堂教育與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將參與培訓的對象集中起來進行大班培訓,很難對培訓對象進行一對一指導。還有部分培訓單位積極開展網絡線上教學,但是受農民基礎設施建設條件限制、農民計算機操作技術水平偏低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網絡線上教學效果不佳。四是培訓管理弱化。在培訓過程中,培訓單位過于關注培訓任務的完成,忽視了對參與培訓對象的全過程管理,使得一些自制力較差的培訓對象出現消極的參培態度和行為,不利于培訓目標的實現。
高素質農民培訓需要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各項資源作為支撐,才能保證培訓工作的深入開展。但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部分地方的高素質農民培訓資源投入不足,培訓保障機制欠缺,不利于實現培訓的最終目的。具體表現為:其一,培訓條件不完善。部分地區高素質農民培訓缺少完善的培訓基礎設施,只能在固定的室內場所開展培訓,很少到基地參與培訓實踐活動。其二,培訓調研不深入。部分培訓機構未能在培訓之前開展調研工作,盲目制定培訓計劃和課程,使得培訓內容可能與農民的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其三,師資力量不足。部分地區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師資力量匱乏,培訓教師數量較少,尤其是嚴重缺少綜合理論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的教師,使得現有師資隊伍難以適應實踐性的培訓需求。還有部分教師的知識與技能更新緩慢,只是固守于傳統的課程知識體系,沒有學習和積累新興農業技術服務領域知識。其四,配套資金不足。高素質農民培訓需要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投入充足的資金開展培訓工作,對提供培訓服務的培訓單位給予財政補償,確保培訓單位有充足的資源保障開發更多的培訓課程。但是,當前部分地區的培訓單位普遍面臨著資金緊缺問題,使得與培訓相關的其他工作難以全面開展。
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對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宣傳引導力度,讓廣大農民逐步接受這一新鮮事物,調動起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引導農民對高素質農民培訓形成正確認知,從而為培訓工作的有序開展做好鋪墊。
(1)組建宣傳小組。政府部門要組建專門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宣傳工作組,根據上級領導部門的指導,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高素質農民培訓宣傳計劃,確定宣傳地點、宣傳內容以及宣傳活動形式等。在宣傳工作組中,要吸收培訓學校工作人員以及具有影響力的當地農民作為宣傳員,確保宣傳工作更有說服力,更容易被農民群眾接受。
(2)豐富宣傳方式。宣傳工作組要確定宣傳基地,創新多樣化的宣傳方式,突出強調宣傳教育的實效性。具體做法如下:其一,體驗式宣傳。宣傳工作組可以組織農民到宣傳基地參觀,讓農民與培訓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并開展體驗式培訓項目。如,農民試聽一堂培訓課程,增強農民對培訓的直觀感受。其二,知識放映廳。宣傳工作組可以建設現代農業知識放映廳,邀請專業團隊制作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宣傳片,在放映廳內循環播放宣傳片,利用多媒體資源讓農民更加全面了解培訓的重要意義,激發農民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訓的興趣。其三,現代農業知識展示。宣傳工作組可以在各村鎮建設有關高素質農民培訓所需的現代農業知識宣傳走廊,在走廊上粘貼宣傳畫、展示模型、講解農業知識等,潛移默化地提高宣傳效果[1]。其四,現代農業知識大賽。宣傳工作組可以組織培訓人員參加現代農業知識大賽,并向本地區的農民群眾公開獲獎的人員名單、相應作品以及獎勵,擴大宣傳教育的影響力。
新時期下,高素質農民培訓要進一步完善培訓體系建設,從培訓對象、培訓課程、培訓方式以及培訓制度等方面著手,構建起科學、先進、規范、有效的培訓體系,促進高素質農民培訓步入高質量發展之路。
(1)篩選參與培訓對象。為保證高素質農民培訓效果,培訓單位要明確培訓對象范圍,規范培訓對象的選拔程序,確保準確篩選出適合培訓的對象。具體做法如下:其一,嚴格培訓對象遴選程序。培訓單位要結合培訓目標、培訓內容確定培訓對象標準,嚴格執行培訓對象選擇程序,審核參與培訓對象的資格,加強培訓前期階段的管理[2]。以電商人才專業學員培訓為例,培訓單位要求有參與培訓意愿的農民向村委會提出個人申請,由村委會遴選出培訓對象,向鄉鎮政府部門推薦參與培訓對象,再由農業農村局確定最終的參與人員。其二,細化培訓對象范圍。培訓單位要明確每一期培訓對象的篩選范圍,不能隨意篩選出培訓對象參與培訓,以免造成培訓資源浪費。以技能服務型培訓為例,針對培訓對象范圍可以做出以下規定:年滿16周歲,正在從事或有意愿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務農農民,重點面向農業技術服務人員和鄉村社會事業服務人員,注重遴選想脫貧、退役軍人、少數民族從事農業者和女農民參訓。
(2)優化培訓課程內容。高素質農民培訓要結合實際需求構建起完善的模塊化培訓課程體系,從培養高素質農民綜合素質、專業能力以及能力拓展等方面入手優選課程內容,確保培訓課程內容涵蓋思政教育、農業通識、涉農法規、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營管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領域。在培訓課程體系構建中,要盡量縮減純理論課程課時,提高農業生產實踐技能課程占比,延長基地實踐時間,給予參與培訓人員專業的指導,保證培訓效果。以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培訓為例,設置以下培訓課程:其一,專業提升課。開設課程內容包括高素質農民培訓政策解讀、高素質農民農業素養、黨史學習教育、創業指導知識、農產品食品衛生安全、食品包裝標簽識別、食品衛生法解讀等。其二,實操課。開設課程內容包括涉農APP安裝和使用、如何用手機賣農貨、農產品電商平臺的營銷、惠農網農產品銷售、直播帶貨技巧、如何使用抖音宣傳農產品等。其三,外出觀摩。開設課程內容包括參觀農產品電子產業園、農業基地等。其四,線上學習。開設課程內容包括“云上智農APP”的下載方法、“建班”的方法、“選課”的方法、“學習”的方法等。
(3)創新培訓方式。高素質農民培訓要改進培訓方式,確保培訓方式符合當地農業生產周期特點,提高培訓的新穎性和實用性。在培訓中,可以采用分類型、分專業、分階段、小班制、重實訓、強服務的培訓方式,使參與培訓的農民切實提高職業技能。培訓單位要逐步形成系統知識培訓與跟蹤服務相結合、線上培訓與線下培訓相結合、本地培訓與異地培訓相結合的培訓模式,提高專業能力培訓占比,在培訓后對學員進行考核,向考核合格的學員頒發結業證書。同時,培訓單位要積極開發網絡課程,借助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開展線上培訓,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訓信息化發展。在培訓過程中,發揮出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的作用,采用結對幫扶方式對本地區貧困戶開展培訓幫扶,落實培訓責任。此外,高素質農民培訓還要與農業行業職業技能鑒定、農民職業教育相結合,并聯合婦聯針對性開展婦女專項培訓,提高農村女性在高素質農民中的占比。
(4)完善培訓規章制度。具體制度包括:其一,班主任制度。每期培訓班都要確定一名班主任,負責開展培訓班日常管理工作,組織學員有序參加培訓,幫助學員解決培訓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二,第一課堂制度。在培訓第一課時向學員宣講最新的國家及地方政策,介紹培訓課程安排,通過與學員之間的溝通交流了解學員需求。其三,考勤制度。在培訓期間,對所有學員進行考勤,要求學員每天簽到,將學員考勤情況納入培訓后的考核中。其四,滿意度調查制度。在培訓課程即將結束時,組織學員在網上匿名評價對培訓全過程的滿意度,便于培訓單位根據評價情況進一步完善培訓課程體系建設。
高素質農民培訓要以完善的保障體系為依托,發揮出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培訓單位的實踐主體作用,推進培訓工作深入持續開展,從而不斷提高高素質農民培訓水平。
(1)改善培訓條件。政府部門要結合新時期下本地區高素質農民培訓的需求,投入更多的資源開展培訓工作,為高素質農民培訓提供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夯實培訓物質保障。政府要引導本地區具備培訓條件的社會機構、農業職業院校以及企業參與到培訓工程中,積極推進培訓設施建設,為高素質農民培訓提供良好的硬件條件[3]。
(2)開展培訓調研。本地區高素質農民培訓要掌握培訓供需平衡點,在培訓之前開展實地調研工作,了解農民對培訓的具體要求,包括農民感興趣的培訓內容、樂于參與的培訓方式、培訓時間安排等,從而根據農民的需求調整培訓計劃,提升培訓效果。
(3)培育培訓師資隊伍。培訓單位要優化調整培訓教師隊伍結構,采用內部培育與外部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建設優質的培訓師資力量,滿足高素質農民培訓所需。具體做法如下:其一,加強內部培育。培訓單位要對現有的培訓教師開展專業技術知識培訓,讓教師學習到最新的技術知識,補充知識薄弱環節,提高自身培訓教育能力。其二,引進外部人員。培訓單位可以與農業院校、科研院校等機構建立起合作關系,聘用具有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實踐經驗、有志于服務高素質農民發展的人員作為兼職教師,讓兼職教師作為培訓單位教師隊伍建設的有力補充,提高培訓綜合實力。此外,培訓單位還可以吸收“本土專家”“田園秀才”等人員充實培訓隊伍,提高“雙師型”人才在培訓隊伍結構中的占比,保證培訓質量。
(4)完善培訓配套扶持政策。地方政府要加大高素質農民培訓政策扶持力度,給予培訓單位和參與培訓對象更多的優惠政策,并且創建起多元化的投資機制,拓展高素質農民培訓的資金來源。具體做法如下:一是在地方財政預算中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訓項目,給予專項資金撥付。二是地方政府出臺培訓激勵政策,采用財政補貼等方式進一步完善培訓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政府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讓社會資本參與到高素質農民培訓領域,實現多方互利共贏。
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全面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訓計劃,通過培訓培養出一大批高素質的農村實用型人才,為打造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提供有力支撐。在高素質農民培訓中,政府部門和培訓單位要充分發揮出各自的作用,進一步明確培訓對象,優化培訓課程,創新培訓方式,健全培訓規章制度,從而構建起完善的高素質農民培訓體系,不斷提升培訓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