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崇巖
(遼陽市農業農村事務服務中心,遼寧 遼陽 111000)
玉米不但能夠在蒸煮之后直接食用,而且將玉米曬干打磨成玉米粉,還可以長時間存儲。近些年在生活品質不斷提升背景下,人們對于食物也有著更高要求,為將施工需求滿足,玉米種植業在發展過程中,要采用高產高效栽培模式。在近些年東北地區發展中,開始大范圍使用高產高效栽培模式,該模式不僅能夠提高玉米種植水平,而且能夠推動玉米種植業朝著更好方向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種植人員對于高產高效栽培模式要有正確認識,從而將該種栽培模式的價值、優勢發揮出來,減少玉米栽培過程中問題的出現。
對于東北地區玉米栽培過程中的常見問題,本文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闡述:
優良的玉米品種是提升玉米產量、獲得優良品種玉米的重點,基于此,種植戶在玉米栽培過程中,要對優質玉米品種進行合理選用。但東北地區在玉米選種期間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種植戶一般情況下會選擇種植一年的玉米品種,長此以往會導致土壤養分出現不均衡情況,無法將玉米生長的營養需求滿足,這對于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長會產生直接影響,而且影響玉米品質與產量[1]。此外,很多種植戶存在錯誤認知,認為價格越高的玉米種子,其品質越好;認為新品種一定比老品種好。此類錯誤認知,導致種子選擇不合理。
東北地區很多種植戶在玉米種植之前,并沒有進行深耕,水肥管控存在不科學情況,從而導致土壤蓄水能力差、水肥失衡等情況出現,影響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長。在玉米生長期間,種植戶無法根據具體情況,提供相應營養元素,沒有將土壤酸堿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多數情況下,種植戶憑借自身多年經驗進行玉米種植,經常會導致灌溉水量不合理、施肥量不合理情況。
玉米通透栽培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將抗逆、高產、耐密種子作為基礎,采用大壟寬窄行方式、間作方式進行玉米種植的技術。通透栽培技術的應用能夠提升光照利用率,可以為植株通風提供更多便利,這對于玉米品質與產量的提升能夠起到良好促進作用,是當前東北地區經常采用的一種栽培技術方式。通透栽培技術不僅能夠提升玉米種植密度,而且能夠提高幼苗存活率,提高玉米產量。通透栽培技術能夠對玉米田的透光條件、通風效果進行改善,提高玉米群體冠層中部透光率,在此背景下,玉米葉片的葉綠素含量也能夠得到提升,強化葉片細胞氣孔導度、光合作用,從而實現玉米增產。通透栽培技術的應用需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玉米種植要具備耐密特點,及時做好田間管理工作,以及有機肥料施加工作。
膜下滴灌栽培技術屬于節水灌溉栽培技術方式,主要是在已有的大壟雙行覆膜上進行滴灌,這樣能夠實現水資源節約,具備較強實用性,適合應用在東北干旱地區。比如,黑龍江地區,當地積溫較少,經常會發生春寒、干旱等災害,加之很多種植戶的灌溉方式不合理、施肥方式不合理,會造成嚴重水資源浪費問題,而且玉米產量也會受到影響[3]。在面對這一問題時,就要將膜下滴灌栽培技術優勢發揮出來,在覆蓋與滴灌技術的雙重作用之下,實現水資源節約,將玉米生長期間的水分需求滿足,從而實現玉米的增產。該項栽培技術的應用,需要種植戶能夠對當地土壤肥力、品種特性有全面分析,在此基礎上,選用滴灌設備,對于膜下滴灌栽培技術的核心也要有正確認識,這樣才能達到更好應用效果。
播種前的準備工作包含很多不同內容,只有高質量完成播種前準備工作,才能實現玉米種植的高產高效。對于播前準備工作,具體闡述如下:
3.1.1 土地整備工作
東北地區在上一年秋收之后,如果沒有進行冬灌,以及翻整耙地,開春后將會出現化凍情況。如果黑土地沒有及時耙地,種植人員要使用旋耕耙做好土地整耙工作,確保種植層結構能夠做到上部松軟,下部結實,這對于保墑增溫能夠起到良好促進作用。在耙地過程中,要將耙地深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通常要在25~30cm。在旋耕耙地過程中,要同時做好施肥、滅菌等工作,在施肥時主要是將氮肥、鉀肥投入到其中,確保土壤肥力。如果在上一年秋季土地已經經過旋耕,那么在開春時,只要在原有土地基礎之上,深耕15~25cm即可,盡量修成田畦。
3.1.2 種子選擇工作
東北地區在開春進行玉米種植時,溫度在7~10℃,溫度相對較低,而且日照不充足,經常會出現降水降霜問題。八月之后玉米成熟、秋收時候,因為大風天氣很容易出現玉米倒伏情況。基于此,在玉米選種過程中,要盡量選擇耐倒伏品種、抗低溫品種,種子純度要在93%以上,經度要在96%~99%[4]。與此同時,選擇的種子發芽率要確保在93%以上,在播種之前要盡量兩到四天的曬種,曬種過程中要翻動三次,促使玉米種子內部活性酶的活力值能夠得到提升,曬種過程中還能將霉菌殺死。
3.1.3 種子處理工作
c) 對采集到的報警數據進行合理化分析,實現報警優先級、上下限、報警原因、報警處理規程以及便捷的數據及趨勢查詢功能等。
在播種之前要及時做好包衣處理,在包衣劑當中包含殺蟲滅菌成分。防烏米劑的濃度要控制在4%~6%,促使種子能夠實現充分浸泡,浸泡比例要保證合理,通常情況下100kg的種子,要配置2~2.5kg包衣劑。
在播種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3.2.1 加強重視密度控制
在種植過程中,推薦采取窄行與寬行相間的種植方式,窄行為50~60cm,寬行為70~80cm。與此同時,種植密度為3000~4000株/667m2。該種模式能夠保證玉米植株可以獲得充分光照,而且能夠減少雜草的生長,能夠達到保墑效果。
3.2.2 覆膜
通常情況下,東北地區玉米播種都集中在4月15~30日,此時的溫度相對穩定,維持在9~15℃,這一溫度有利于玉米接受光照、吸收水分,從而實現內部能量的積累與轉化,強化玉米發育能力。東北地區春季播種時候溫度較低,如果遇到天氣變化,溫度會下降,從而導致部分地區玉米遭受凍害,這會對玉米種子發芽率產生影響。基于此,為提升玉米種子發芽率,要提前一個星期進行覆膜[5]。在完成玉米播種后,寬行玉米可以根據90cm進行開溝覆膜;窄行玉米開溝覆膜按照45cm。在覆膜工作開始之前,土地點穴放入兩到三粒玉米粒,玉米粒的下撥深度控制在2~4.5cm即可。
3.2.3 種肥管理
在施肥過程中,可以使用磷酸二銨、磷酸鉀、碳銨等。要施肥過程中要將施肥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每667m2的玉米幼苗,可以施加的磷酸鉀、氮肥、氯化鉀分別為5~8kg、12~14kg、5~9kg。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對于氮肥有著較高需求量,對于鉀肥、磷肥的需求較少。為提升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可以適當施加氮肥。
3.2.4 封閉除草劑噴施
封閉除草劑的科學噴施,不僅能夠減少草類對于地力的消耗,而且能夠為土地墑情提供保障[6]。通常情況下,要選擇在晴朗天氣進行除草劑噴施,這樣能夠避免雨水對于覆膜、除草劑的沖刷,雨水會對除草劑藥效產生影響。對于禾本科雜草,可以在封苗期使用異苯胺開展封閉除草工作;闊葉雜草可以使用異丙草胺,除草劑的使用要將用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這樣才能達到良好除草效果。
苗期管理是玉米高產高效栽培中的一項重點工作,針對該項工作,種植人員要給予更多重視。在具體苗期管理中,要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3.3.1 補苗
如果在種子生長期間發現幼苗出苗失敗,種植人員要盡快做好補種工作,促使二茬苗的出苗率能夠得到保障。在幼苗成長后期階段如果出現缺苗斷壟情況,要進行整株幼苗的補種,要將同一批次發育生長的幼苗作為補栽的主要對象。在幼苗補種完畢后,要及時做好施肥、澆水工作,澆水控制在一到三次之間。
3.3.2 間苗、定苗
對于種植密度相對較大的玉米,要及時進行間苗定苗,防止植株幼苗因為密度過高,造成爭奪水分、養分情況,這對于幼苗的生長會產生直接影響[7]。通常情況下,玉米在2~4葉時,要進行初次間苗,間苗期間要遵循間小留大原則。玉米在生長出5~6葉時,開展定苗工作,去除生長緩慢的幼苗。
3.3.3 中耕除草
第一次中耕除草要在玉米幼苗生長到40~45cm時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在玉米植株生長到70cm時進行。在中耕期間深度要保持在3~6cm即可,使得土壤的松軟性可以得到保障。
3.3.4 水肥供給
追肥工作的開展要提前進行,一般要在玉米生長出6~8節葉時落實追肥工作,在追肥期間種植人員要在距離玉米植株12~14cm處,開展挖穴追肥工作,追肥的深度控制在5~10cm。在氮肥施加過程中,要將穴深度控制在9cm左右;施加磷肥時,穴深控制在7cm左右。
東北地區玉米成熟期通常在九月份,在六月份下旬玉米會拔節,部分玉米因為受到環境因素影響,會出現分蘗情況,種植人員要將蘗頭去掉,這樣防止出現過多的水分消耗與肥力消耗[8]。在完成去蘗工作后,在六月底玉米長成小喇叭口期,要進行追肥,追肥深度控制在15~20cm,促使玉米根部能夠實現對肥力的充分吸收,采用該種方式能夠避免玉米在后期階段出現倒伏情況。東北地區六月份的溫度相對較高,為給玉米生長補充水分要及時進行澆水,確保土壤中的含水量能夠達到70%~80%,避免干旱造成雄花敗粉、雌花不出穗等情況出現。在進入到七月份后,可以使用玉米健壯素,每30mg/667m2兌水20L,在玉米上進行灑噴,促使玉米莖稈能夠更加粗壯,避免玉米出現倒伏減產情況。
綜上所述,在東北地區玉米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對于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模式要有正確認識,了解在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模式中涉及的玉米孕穗時期的關鍵、苗期管理等內容,嚴格按照規定、實際情況進行玉米種植,這樣才能提升玉米產量與品質,推動玉米種植業的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