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 媛
美育就是審美教學和美感教學的有機結合,通過教育提升學生認識美、理解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這是新時代下培養人才的重要著力點,在立德樹人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藝術是美育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態。初中音樂是一門以研究聲樂藝術為主的藝術類學科,是滲透美育的重要科目。教師應以美育為基本導向,優化音樂教學內容與形式,帶領學生學習音樂知識,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美育品質,改善他們的人文素養。
從本質上來講,音樂教學是一項發展與塑造人類靈魂的重要工程,能夠促使學生各項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美育屬于人文教育的關鍵構成部分,通過情感共鳴能夠對人格塑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初中音樂教育以追求人的和諧、自由與快樂為主要目的,滲透美育是本學科教學的基本方向之一,有助于學生人格的不斷完善。
初中生正處于各項能力與思維意識形成的關鍵階段,在這一時期進行音樂教育符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而且音樂教育在這一階段具有與眾不同且極為強大的藝術魅力,不僅能夠滿足學生審美需求,還能夠對他們的愛好、興趣、思想情感等起到一定的培養作用。從另一方面來說,音樂之美可以讓學生內心世界與音樂藝術實現完美的融合和升華,使其性情受到很好的陶冶,促進他們更好地成長。
在音樂課堂上滲透美育,能夠使課堂教學更加有趣。以往的音樂課堂通常以歌曲講述、歌曲學習以及歌曲演唱為主要內容,讓學生參與音樂學習活動。教師只有加強審美教育活動,在原有音樂課堂基礎上,拓展音樂教學范圍,才能增強音樂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長此以往,學生能在寓教于樂的音樂欣賞和體驗中,形成藝術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
鑒賞與領悟藝術的關鍵前提就是要具備一定的審美技能,擁有審美能力的支持,因為音樂教學較為獨特,審美成為音樂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美育,教師會帶領學生學習一些專業的音樂知識,使其切實感受到音樂藝術的魅力,讓他們結合個人體會表述對音樂美的理解。這既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又可以讓他們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與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符合新一輪教育改革的要求[1]。
在如今的初中音樂教學中,廣泛存在著對美育滲透不夠重視的情況,主要體現在學校、教師與學生三個方面,其中學校每周安排的音樂課時較少,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以講授樂理知識與指導學生學唱歌曲為主,主要目的是完成基本教學任務,沒有過多的時間與精力用來滲透美育。學校與教師的態度會對學生學習音樂的態度產生直接影響,學生自然也不夠注重美育對自己的熏陶,只是簡單地了解音樂知識與學唱歌曲。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美育,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掌握相應的學科知識外,教師還要對美育有所了解,會用一些基本的美育滲透方法,將音樂教育同美育巧妙地結合起來,無形之中感染學生,讓他們不知不覺地接受美育。但是,不少初中音樂教師對美育缺乏認知,存在著自身專業素養不足的問題,一般以精講、領唱和學生自主練習等教學模式為主,這明顯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以致美育效果深受影響。
從初中音樂教學現狀來看,大部分學生對待音樂學習的態度較為被動,主要原因在于音樂不屬于中考范疇,也沒有成績要求,他們學習音樂知識與學唱歌曲時,通常來自教師的壓力,當遇到問題或者障礙時往往置之不理,幾乎不會獨立思考與解決。這種類型的學生通常不會嘗試去深刻認識音樂藝術的意義,這對他們審美意識與能力的培養來說影響顯然是巨大的[2]。
在初中音樂課程教學中,要想更好地滲透美育,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時更新與轉變教學觀念,將美育放在重要地位,引領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善于發現美、感悟美、理解美與創造美,使其掌握審美技巧,不斷提升審美素養,滿足自身深層次的發展需求,這也是音樂教育的重點所在。因此,初中音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提升對美育的重視程度,一邊帶領學生學習樂理知識與學唱歌曲,一邊滲透美育,助推他們審美能力的持續提高[3]。
例如,在進行《動物世界》片頭曲的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利用課前時間自主傾聽與自行欣賞這個片頭曲,使其初步感知作品中的美感,并嘗試將不同的樂曲同描繪的動物相對應,做好充足的預習準備。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傾聽這個片頭曲的優美旋律,結合旋律探討曲子中描述的情景,指出所出現的動物,使其用心去感受和領悟,發現音樂作品中的美感。接著,教師再次播放這個片頭曲,搭配相應的《動物世界》畫面,呈現各種各樣的動物,從視覺與聽覺兩個方面帶給學生強烈的沖擊,使其在小組內一起分析與討論作品內容,欣賞該曲目的藝術特色,引導他們從中發現美和感知美,以此達到良好的美育滲透效果,促進美育目標的實現。
教材是制訂一切教學方案與規劃的基本依據,任何一項教學活動的開展都要以教材內容為主要切入點。其中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各式各樣的音樂作品中都蘊涵著一定的美學元素,教師可把固有的教材內容當作基礎支撐,認真分析與研究教材,深入發掘音樂作品中的美育元素,且適當放大該部分內容,帶領學生使用更為銳利與敏捷的眼光去體驗和感受音樂藝術的美,訓練他們洞察美與欣賞美的能力,使其充分領略音樂內容,感悟音樂作品的美[4]。
以《萬馬奔騰》為例,這是一首由馬頭琴演奏的蒙古族歌曲,在教學時,教師可引領學生深層次發掘歌曲中的美,使他們感悟蒙古族音樂的美好,從而對音樂美獲得更為深刻的認知。課堂上,教師先播放這首樂曲,然后詢問:“大家仿佛看到了什么場景?從哪些方面感受到的?哪些地方能夠表現出這樣的場面?”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歌曲旋律速度非常快的特點,談論個人感受,使其發現節奏緊湊的音樂是模擬馬蹄聲、馬鈴聲、馬嘶鳴聲,讓他們意識到這是賽馬中的場面,增強其審美認知能力。接著,教師再次播放樂曲,引領學生繼續感悟賽馬活動中壯觀、宏大的萬馬奔騰場面,使其體會作者結合馬頭琴所表現出的音樂美,更加喜歡與熱愛蒙古族的音樂文化。
針對初中音樂教學來說,滲透美育的側重點在于教師對作品想要表達的審美情趣與思想品質進行滲透。為進一步增強美育的滲透效果,教師可以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音樂學習與審美鑒賞活動中,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對此,初中音樂教師可以利用語言描述、信息技術等手段創設情境,驅使學生同音樂融為一體,使其深度體會音樂的美感,培養他們的思維品質與審美思想[5]。
以《黃河船夫曲》教學為例,教師先播放歌曲,要求學生認真聆聽歌曲,感受歌曲的速度與力度,嘗試想象音樂所表現的場景,由此揭示課題。之后,教師設疑:“你們知道黃河船夫們浪口波尖奮力苦爭的情景嗎?”然后播放有關黃河船夫的視頻,由此創設情境,使學生感受黃河的壯觀景象和船夫們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對照歌詞內容找出表現船夫形象的句子,幫助他們掌握欣賞音樂的方法與能力。接著,教師再次播放歌曲,設置問題:“歌曲的唱詞有什么特點?歌詞中反復出現‘九十九’的詞句,是什么意思?”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與討論,最終學生得出“九十九”表達的是“很多”的意思。學生結合剛才觀看的視頻,體會到這首歌唱的是黃河上船夫們艱辛的生活,體現出船夫們吃苦耐勞的品質,感受到了歌曲中蘊含的人文美,從而加深了對作品內涵的理解與認識。
音樂屬于作者表達自身思想情感的一種方式,曲調可以是悠揚平緩的,也可以是跌宕起伏的,而文字則是更加容易被人們所理解的一種表現形式,有著更強的直觀效果。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先指導學生學唱歌曲,認識樂譜,以及學習有關音樂學習的方法與技巧,再帶領學生領會與領悟音樂作品中文字的意義,重點是發現其中的美,使其從歌詞中研究、感知和理解音樂的美,借此有效深化對音樂作品的整體認知,同時促進審美能力的發展[6]。
例如,在《火把節》的教學中,教師要簡單介紹火把節,讓學生明白這首歌曲所表現的是我國云南地區彝族的重要節日。然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火把節的傳說”動畫,展示歌曲中文字描述的相應習俗和景色,并向學生講解:“從每年的農歷6月24日起,連續三天三夜,彝族人民會在寬廣的草地上縱情歌舞、賽馬、斗牛、射箭、摔跤。晚上,青年男子點燃火把穿行于田野山村之間,以驅除妖魔,保佑平安。密密的火把猶如一條長龍在山道、田間緩緩游動,場面十分壯觀。與此同時,處處點燃篝火,男女老少圍著篝火歡樂歌舞,直至深夜。”然后,教師要求學生同歌詞內容相對照,使其發現民歌中的風景不僅有樹木、田野、山水等靜態景色,還包括慶祝火把節的風俗,讓他們從中體會和感悟歌曲的動靜之美。
音樂是對思想情感的一種表達與總結,對于初中音樂教學而言,為達到滲透美育的良好效果,教師應深度融合情感教學,引發學生的情感活力,使其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更好地體會作品中蘊含的美,培養與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這就要求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從思想情感視角切入,介紹一些作者信息與作品創作背景,通過情感講解、情感傳遞和情感培養的方式開展美育工作,實現同學生情感的深度融合,讓他們學會審美[7]。
例如,在《二泉映月》的教學中,教師先指出民族器樂曲屬于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要構成部分,讓學生羅列一些中國的民族樂器,如二胡、琵琶、古箏、笛子、絲竹、嗩吶等,然后明確本節課要學習有關二胡的重要民族樂曲——《二泉映月》,簡單介紹作者阿炳以及他的創作風格、主要作品。接著,教師播放《二泉映月》,而學生則要用心聆聽,初步感受樂曲中的凄涼、哀婉情緒,聽完后交流各自的感受。教師還可以給學生介紹《二泉映樂》背后的故事,使他們了解本首曲子的創作背景,根據所掌握的知識推測作者飽嘗人間的辛酸苦辣,用他心愛的樂器傾訴心中坎坷、痛苦、不平。隨后,教師帶領學生再次傾聽樂曲,體會作者融入的思想情感,培養他們鑒賞美的能力。
總而言之,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全面性,既要關注樂理知識的講授與歌唱技巧的傳授,又要注重美育的滲透。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與價值,從多個方面與不同途徑滲透美育,確保音樂課堂教學的開展更為有序與高效,加深學生對音樂之美的認識、理解與感知,使其善于發現美,創造美,繼而不斷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