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冬梅(福建:泉州市南安康美中心小學)
獨立思考能力是學生立足社會、獲得長足發展的必要需求,也是新課標貫徹落實的核心目標。數學作為工具性科目,在小學生思考能力啟蒙階段發揮著重要引導作用。因此,教師應充分了解思考能力的特點和培養原則,抓住有利時機,為學生提供發展思考能力的條件,積極探索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工具性、實踐性較強,因此,教師要從理性的實踐入手幫助學生獲得感性的學習經驗,促使小學生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理論聯系實踐原則可以有效內化知識、遷移知識,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學習“長度單位”時,學生很難通過主觀判斷選擇不同的單位,但是通過實踐,學生可以親手測量物體的長度,對比粉筆盒、筆記本、魔方、桌椅等物體的不同長度,在腦海中形成長度的概念和參照范圍,進而提升思考能力。
數學思考能力的培養需要借助主題教學活動、實踐交流活動等進行深度探索,其對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提高課堂參與意識、拓展思維廣度而言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學“周長”“面積”等知識時,教師可組織“足球周長與面積測量”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分工、測量、思考、分析、總結的方式完成探究任務,得出周長和面積的運算方法,實現自主思考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在實踐過程中,小組成員間的思維得到有效碰撞,不同小組間的結論也會得到相互驗證,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小學生活潑好動,精神處于興奮狀態,很難靜下心來專注教學內容,按照傳統的黑板加粉筆形式教學,會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無法培養其思考能力。而多元教學方式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游戲化、活動化的教學方法,如微課、交互式電子白板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在探究中提升思考能力,不斷完善數學知識結構。
多媒體是一種信息技術手段,可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思考主動性,幫助學生獲取和記憶數學知識;還能有效消除學生心理壓力,有助于其積極探索知識規律,認真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圖形的運動》時,可利用多媒體播放《辛普森一家》第十八季第八集的動畫選段,該選段的主題是生日派對。教師利用生日主題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情境會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確保學生在同一情境中完成探究任務??梢越Y合生活實際設計情境,便于學生完成后續作業任務。
首先,教師創設情境,建構數學教學主題。同學們是一群實習設計師,任務是為麗莎設計一份禮物,需要完成設計任務才能成為合格的獨立設計師。現將實習設計師分成五個小組,每個小組四人,小組內部自己選擇組長,由組長帶領組員們完成數學探究任務。每解鎖一個學習任務,就會掌握一個設計技能,所有學習任務完成后,可以獲得“獨立設計師”稱號。
其次,教師展開基礎知識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導入環節已經被點燃,快速進入活動探究狀態,教師應抓住機會組織學生從設計圖形開始學習,認識圖形的運動、展開、折疊、平移、旋轉、翻折等性質。在基礎知識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多種多樣的logo圖形,同時設計第一個學習任務——“設計團隊logo,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基礎圖形,通過平移、翻轉等運動方式創造新的圖案,用語言描述新圖案,說明設計理念,表達logo 設計意圖”。基礎知識教學任務是強化學生學習—模仿—創造的行為,在討論環節,學生可以充分調度觀察力,尋找生活中常見的圖形或者美麗圖案;在圖形運動、創造環節,學生會主動探索圖案形成的過程,理解圖形變換規律;在logo 設計環節,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還提高了語言表達力和空間想象力。教師在小組討論中可以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小組成員中哪些設計師的圖案是一樣的?如果把相同圖案拼在一起,會形成什么圖形呢?”教師鼓勵學生拼接圖形,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深入了解圖形知識,提高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最后,優化情境教學效果。主題情境有助于快速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但是教師需注意的是,學生的學習情緒隨時都有可能弱化。所以,教師應該做到首尾呼應,在教學活動尾聲階段完成課前情境的補充和延伸,避免學生學習欲望落空?!秷D形的運動》基礎知識學習和探究活動完成后,教師用多媒體播放辛普森一家發出的生日派對電子邀請卡,誠邀所有小朋友參加麗莎的生日宴。為優化教學效果,教師繼續延續設計師的大背景,布置“生日主題”作業,將作業設計成“設計師們要為麗莎設計一份禮物,麗莎想要一枚胸針,大家集思廣益,親手設計胸針圖案,為麗莎送上生日祝?!薄?/p>
通過層層遞進的教學設計,學生全面掌握了圖形基礎知識,而且在任務情境中形成了合作意識、人文意識和數學素養。多媒體技術在教學導入、教學實施、作業布置等環節巧妙發揮情境創設作用,為學生創造了有趣、生動的學習環境。
微課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旨在通過調整課堂內外時間,將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進而優化教學效果。學生提前了解數學重難點知識,教師再根據學生掌握情況合理安排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奠定基礎。例如,在教學《比例》時,教師進行課前微課錄制。首先,教師運用iPad 中的education 工具,標注《比例》教學目標和重點。教學目標是掌握按比例分配問題的解題方法,理解比和分數、除法的關系;教學重難點內容為正確計算比例簡單問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其次,教師詳細講解教材中對應的基礎知識,幫助學生梳理比例問題的解題思路。同時,在空白處插入文本框,提出思考的問題:“可可爸爸養了公雞、鴨子、白鵝共150 只,已知鴨子數量是公雞數量的5/6,白鵝數量與鴨子的數量比是4:5,公雞有多少呢?”問題下方可以給出提示線索,引導學生先思考問題的已知條件,再按照解題思路一步步計算。接下來教師再引出程度難一點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找尋關系、列出比例計算公式。接下來,教師布置預習任務,學生自主學習課本內容。最后,將網址鏈接加入微課最后頁面,學生點擊鏈接,直接跳轉到預習題答題環節,檢驗預習效果。教師根據預習情況設置課堂教學活動,學生也可以根據微課中的重難點有目的性地完成學習活動。
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會激發創新意識,增強思考能力,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化教學方法,持續追問,引導學生按照既定方向動手實踐,完成思考探究活動。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知識時,教師先梳理活動探究目標,讓學生可以準確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初步感知它們的基本特征,形成正確表象。其次,教師拿出提前準備好的教學材料,鼓勵學生按照凹槽形狀擺出正確的圖形。接下來,教師開啟追問模式:“大家都完成自己的操作了,哪位同學愿意分享自己的作品呢?”學生可可拿出自己拼接的長方形圖形,教師引導:“可可為什么認為長方形是正確圖案呢?”可可:“我仔細觀察了凹槽的四個邊長,對應的兩條邊相等,相鄰的兩條邊卻不一樣,所以從材料中選擇兩對膠棒,拼接成長方形。”教師繼續引導:“大家有什么辦法可以驗證可可的結論嗎?請前后桌的同學相互配合,合作探究答案?!苯處煘閷W生預留5 分鐘的討論時間,過程中會巡視課堂進行個性化指導,但是不能干涉學生的思維。討論結束后教師鼓勵學生演示自己的驗證過程,學生歐陽:“我量了每一條邊的長度,長方形的對邊確實是相等的?!睂W生花花:“我們組采用的是折一折的方法,把長方形對折,兩條邊是重合的,說明邊長相等?!苯處煂W生的操作過程予以表揚,隨后提出問題:“大家再認真觀察長方形,除了邊長特征還發現哪些特點呢?長方形的角有明顯規律嗎?”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利用三角尺的直角逐一比對長方形的角。需要注意的是,思考能力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思維方法,所以高效率地解決問題成為教學重點關注內容。為此,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思考:“有哪位同學量的次數更少?”甜甜舉手示意:“我借鑒了花花的方法,將長方形對折,這樣兩個角重合了,只要量兩次就可以?!苯處煟骸罢l還有更簡單的方法嗎?”學生淼淼:“我對折了兩次,這樣四個角都重合了,量一次即可。”通過層層追問,學生對長方形的特點建立起深刻印象,建構起完整的圖形認知思路。此時教師趁熱打鐵,鼓勵學生繼續探索正方形的特點,再對比分析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逐漸完成教學目標。最后,教師展示教學過程的流程圖(記錄關鍵節點框架,但是沒有文字內容),同時提問:“哪位同學能幫助大家總結一下學習過程?”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完成總結和思考。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的發展、先進教學理念的滲透,促使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朝著正確的方向推進。在此背景下,教師需不斷提升專業水平和信息素養,完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微課、小組探究、有效追問等探索更加高效、高質量的教學策略,全面增強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