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鋒(廣西:橫州市百合鎮陸屋村委小學)
科學素養指的是學生擁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并且對科學具有非常大的探究興趣。通過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索意識,并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學探索手段,從而實現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小學數學教師需將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當作核心內容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真正地讓學生通過數學學習實現科學素養的培育。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重大意義,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對數學課程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可以讓其數學學習變得更具條理性和邏輯性,有利于學生掌握數學學習規律,能夠深度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學生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數學知識的探究中,從而形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還可以通過對學生的數理綜合能力加以訓練,從而讓其可以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并使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得到訓練,讓其可以運用良好的思維能力進行數學思考,建立屬于自身的學習方式。這樣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數學知識,還能讓他們從多個角度看問題,與教師進行課堂互動,從而實現數學多方面能力的進步。
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需遵循科學性的教學原則。教師應對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了解,從而有的放矢地為他們設計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將生活中的科學問題與數學知識深度結合,幫助小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同時,這樣做也能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讓他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數學知識學習,真正地實現對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
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應秉持多樣化的教育原則。小學生本身缺乏自控能力,學習時往往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這不利于教師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讓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變得越來越感興趣,這樣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加入數學探究之中,并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
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還應遵循綜合性的教學原則。教師在講解數學知識時,也需融入生活化的元素,實現綜合教學。還要做好綜合性評價工作,對學生的科學知識、科學學習方法、探究能力、探究結果、課堂參與性等多方面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這樣,才能真正地、有效地實現對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
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樣不僅能夠豐富數學教學內容,也可以讓學生真正地融入數學學習,在教學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開拓科學眼界,培育科學探究精神。教師可將數學教學工作與我國的科學研究事業進行結合,從而讓學生見識到數學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并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科學的精神。
例如,在教學《圖形的運動》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大屏幕播放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對接的視頻,讓學生通過此視頻內容了解圖形運動中的平移與旋轉。這樣不但能夠便于學生全面了解數學知識,同時也可讓其領略我國航空航天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增強民族自信,提升自豪感。教師還可以借此機會勉勵學生:數學知識與我國的科技發展具有非常大的關聯,只有認真學好數學知識,長大以后才能夠為國家的科技發展做出貢獻。通過對學生的教育,可以讓他們在數學課堂中更加認真地學習,勤于觀察和思考,并努力將所學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將數學知識與航天科學有機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進行培育,通過設置課堂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讓學生深度理解數學知識。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問題,幫助學生探究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數學課程內容,形成科學探究精神。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課程《圓》時,教師就可以教材中的內容作為切入點,對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培育。教材中特別對圓的概念進行了闡述,認為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個點可以確定一個圓。教師可以根據這個概念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進行科學思考和探究:兩個點可以確定一條直線,那么需要幾個點能夠確定一個圓呢?通過這個問題設置,既能夠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其將圓與點之間進行關聯,為學生的數學知識探究提供方向,還能促進學生認真思考,不要直接死記硬背數學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探究精神。教師應讓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并可以在草稿紙上畫圓的方式展開探究,在實踐中獲得數學知識,這樣學生才能夠深入地理解數學概念。教師還可以提出其他問題,比如如何才能夠確定一個圓的位置。教師可以讓學生試著在圓的各個部位中進行一個點的確認,查看能否確定圓的位置。學生最后發現,只有確定圓心和半徑才能夠明確圓的位置。通過這樣的數學問題設置引導學生進行課堂思考與探究,從而引出圓、圓心、半徑的概念,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變得越來越有效果,也有助于培育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訓練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小學數學教師可為學生布置課堂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完成數學任務的過程中提升科學探究能力。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習理論知識,還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其勤于思考和實踐練習,充分獲得數學知識。教師可為學生布置數學任務,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假設,然后通過課堂實踐獲得結論。這是科學論證的步驟,也是數學探究的過程,通過這種方式更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教師就可以對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培育。教師可以讓學生到學校籃球場上用粉筆繪畫圓形,并采取跳繩的方式測量籃球場上大圓形的直徑、半徑和周長,同時利用數學公式進行計算,通過二者的對比驗證數學公式是否正確。布置這種課堂學習任務,可以讓學生在數學實踐操作中驗證數學公式,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多進行數學知識的思考,以自己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逼”著學生想出多種方法解決數學問題,以培養其數學學習能力和科學探索精神。
教師在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時,可以進行生活化元素的滲透,這樣可以讓學生與生活走得更近,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思考能力。小學課堂上課時間有限,為了讓學生的課堂學習能夠高效進行,可將生活內容融入課堂,幫助小學生提高理解效率。與此同時,教師也需利用生活化內容培養學生的科學思考能力,讓學生以生活內容為載體進行數學思考。
例如,在教學《克與千克》時,教師就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融入生活化元素,將課堂設置成為一個超市,通過多媒體大屏幕展示多種商品,讓學生在這種生活化的情境中扮演買東西的顧客,通過扮演游戲角色探究數學知識。教師可要求學生猜測物品重量,猜得對,就能夠獲得一定獎勵。教師拿出一樣商品后,會讓學生進行思考與探究,并按照對應的重量單位說出該商品的重量。學生在這種猜想游戲中,不僅能夠獲得對克與千克概念的深入了解,還可以明確不同物品之間的重量差距,讓自己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進而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
綜上所述,培育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是新課標中的重點內容,教師應通過數學教學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索意識,運用情境教學的方法拓寬學生的科學視野,更應借助數學問題指導他們開展科學探索活動。與此同時,還可開展數學課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讓其在思考與行動中解決數學問題,實現科學素養的提升。而將生活元素與數學教學內容相結合,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索能力,讓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