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實驗學校 商福芝
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認識世界、用數學的思維解決問題、用數學的語言表現世界,要為學生打好數學概念的基礎,重點關注教學活動之中的概念教學。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師,應在完成課程目標的基礎上,圍繞“如何提升小學階段學生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這一議題而設計教學活動。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部分教師將“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在這一教學觀念的影響下,教師缺乏對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視,也自然難以意識到概念教學對學生數學思維形成的意義,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概念教學不到位的情況,致使教學效率低下,教學效果不佳。
在大部分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都會存在這樣一個情況——教師將更多的時間放在例題講解上,而對于作為解題根基的數學概念“一語帶過”。學生為什么在數學學習中缺乏靈活性?為什么難以將學過的知識進行遷移?為什么會做的題目換一種問法就能讓他們犯了難?這是因為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程度不夠。任何數學題目的設計都是以概念為基礎的。重技巧而輕理論的教學,只會讓學生學會一道題甚至一類題的解法,卻無法讓學生深刻理解、熟練掌握一個知識點,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概念教學作為小學數學課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在教學實踐中受到足夠的重視。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固守陳規”,以生硬死板的教學方式完成概念教學,致使概念教學流于表面,無法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部分教師在概念教學時,只是讓學生將書本上的概念通讀一遍,甚至于讓學生進行抄寫與背誦,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然而,這種教學形式,根本無法達到概念教學的實際目標,教師“走馬觀花”地教,學生“囫圇吞棗”地學,使得概念教學流于表面。
培養一個“能考高分”的學生,并不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育的目標,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才是核心素養對小學數學的基本要求。而想要讓一個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培養與發展,就要讓學生扎實地掌握數學概念。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必要保證。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黃金期”。只有提高概念教學的質量、讓學生熟練掌握基礎的數學概念,學生才能在數學之路上走得更長更遠。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數學概念的教學,讓學生能夠深刻、具體地理解并且運用所學的數學概念,讓數學概念成為培養數學思維的根基。
“應試”不是數學學習的唯一目標,而是數學學習成果的考核措施,因此“應試”不應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當前,小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存在著嚴重的靈活性不足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會舉一反三,更難以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小學階段的數學題目“萬變不離其宗”,只有當學生將基礎概念理解透徹,才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發展時期,學生更容易理解具象的事物,而對抽象的概念難以理解,提高概念教學的質量與水平,則能夠使得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充分的鍛煉,給學生架起一條由“抽象”過渡到“具象”的思維橋梁,實現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的效果。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中,數學概念的教學模式常常以“填鴨式”為主,以致學生在概念學習的過程中只掌握了機械背誦,而缺乏深刻理解。隨著新課改推進,教學方式被賦予新要求。教師必須摒棄落后的教學策略,讓數學概念的教學形式由學生“被動接受”轉變為學生“主動形成”,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自主性,保證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從教師“教數學”的課堂模式轉變為學生“做數學”的學習模式。而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概念學習中發揮探究精神,教師就必須將概念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操作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
以“圓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為例。圓,雖然是一個常見圖形,卻是許多學生眼中的難點,這是因為圓的概念相較于其他所學圖形更為抽象,屬性更為特殊。“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集合”是圓的基本概念,但是只通過單純的閱讀與講解,學生很難理解這一概念。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便可以通過“三次畫圓”的教學策略,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嘗試理解圓的相關概念。在第一次動手畫圓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圓基本屬性”的內容運用圓規進行繪畫,這第一次畫圓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定點”與“定長”對“畫圓”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第二次動手畫圓時,教師可以不給學生規定圓的圓心與半徑,讓學生自行規定“定點”“定長”,體會“定點”對圓位置的影響以及“定長”對圓大小的影響。在第三次動手畫圓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不用圓規、不動手,在腦海中畫出一個圓,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加深對于圓“定點”與“定長”的認識,促進學生對于“圓”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連接、相輔相成的。同時,小學生的記憶能力處于發展時期,對于新概念的理解與掌握存在困難,教師應在概念教學中注重新知與舊知之間的關聯性,讓學生在學習新知的基礎上聯系舊知,在鞏固舊知的基礎上理解新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乘法的意義”的課程教學中,如果教師開門見山地向學生“拋”出乘法的概念,那學生對這一新概念的理解與接受勢必會存在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教師不如在乘法教學之前,先用學生所熟練掌握的加法進行鋪墊。例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展示“3+3+3+3=12”這個算式,讓學生觀察加法算式的特點,通過觀察,學生可以得出結論:這個式子的加數相同,且都為“3”,加數的個數為4個。這時,教師便可以順理成章地寫下“3×4=12”的乘法式,實現從“加法的意義”到“乘法的意義”的轉變。這種教學策略達到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時提高了學生把握規律、進行概括的邏輯思維能力,鍛煉了學生比較與歸納的思維方式,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數學概念看似只是寫在書本上的“幾句話”,然而想要讓學生將這“幾句話”理解透徹,不是依靠背誦與默寫就能實現的。能夠熟練記憶數學概念與能夠靈活應用數學概念,是概念理解的兩個不同的維度,因此,想要徹底提升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理解,就應在課堂概念中讓學生對概念進行辨析練習。
在“百分數的認識”的概念教學中,學生都知道:“百分數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然而,部分學生對這一概念缺乏理解。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辨析練習讓學生進行思考,詢問學生:“一杯含90%橙汁的果汁,其中‘90%’表示什么?將這杯果汁倒掉一半,含量還是90%嗎?兩杯含量同樣為90%的果汁混合在一起所得到的新的果汁含量為多少?在剛剛的操作中,什么發生了變化,而什么始終不變?”這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反而對“變”與“不變”進行思考與辨析。通過對這一系列問題的回答,學生能夠明白,在思考題目的過程中,只要從概念出發,便不會出錯,無論條件發生什么變化,百分數就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辨析與思考能夠加深學生對百分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會被條件迷惑,而是能夠把握題目的本質與要素。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應圍繞著“核心素養”的培育展開教學活動,重視數學概念教學,發現概念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并且及時解決,同時要樹立創新意識,制定科學的概念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數學概念的學習與掌握中提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