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西南州普安縣特殊教育學校 馬路敏
世界上有這樣一群學生,他們不同于其他學生,由于受到了生理結構或心理素質缺陷的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困難重重”。他們中或許有人無法開口大聲朗讀課文,或許有人掌握一個基礎的知識點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百倍的努力,但即使是這樣,再多的困難也無法阻擋他們學習的恒心,更無法打擊他們在學習之路上勇往直前的決心——他們就是特殊學校的學生。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特殊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作為特殊學校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當時刻秉持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深入挖掘與探究特殊學校小學語文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與心中的大愛,與這群特殊的學生一起,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攜手共進。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兩大特點,其中的“工具性”特點對于特殊兒童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與重要的影響。特殊學校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表達能力與理解能力。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效果有助于提高特殊兒童的溝通能力與語言表述的能力,而這兩種能力是當今社會生活中的必備能力,能夠幫助特殊兒童提高理解力,促進特殊兒童準確、適宜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想法,有利于提高特殊兒童的生活質量,讓社會更好地包容他們、理解他們、接受他們。
特殊兒童由于受到了一些生理與心理的限制,在成長過程中往往存在自卑心理,部分兒童學習能力較差,容易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作為特殊學校的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肩負著教學的責任,更擔當著育人的重任;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把課本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敲開學生的心門,讓學生更為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特殊兒童也有豐富的內心世界,也有千絲萬縷的情緒與想法想要表達,語文學習可以成為特殊兒童心靈發泄的出口,學生可以通過說、讀、寫等方式來表達和釋放。除此之外,特殊兒童可以通過語文學習提高表達能力,并且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取得進步,收獲成就感,幫助學生增強生活的信心。
語文學習,是其他能力培養與發展的基礎,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保障,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需要語言理解能力。如果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佳,在任何學科的學習過程中都會倍感無趣,難以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所學知識。基于此,只有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切實提高理解能力,才能夠更好地掌握與運用所學知識,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階段,學生的語言發展處于敏感階段,教師應當緊緊地抓住這一關鍵時期,促進特殊兒童語言能力以及語文思維的發展,為未來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對于特殊學校的學生,教師如果在教學活動中采取“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學法,不僅不利于學生的語言能力地發展,還有可能會打擊到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對學習產生畏難心理。基于此,教師應當根據特殊兒童的學習情況,采用科學的策略,“因地制宜”地設計教學活動。
小學階段,學生都喜歡聽故事,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用閱讀帶動語文學習。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興趣愛好,教師可以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書籍,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讓書籍帶領學生的視野與想象一起飛翔,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學生看到了更大更遠的世界,閱讀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閱讀活動,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定期組織“讀書分享活動”,讓不同的學生上臺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最近在讀的書籍,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展開“全班共讀一本書”的活動,定期讓每一位學生上臺朗讀一本書中感興趣的部分,讓學生通過朗讀提高語言表達的清晰度,樹立起語言表達的信心。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書籍,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與學生分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通過講述海倫凱勒的故事,幫助學生提高抗挫折能力,樹立起對未來的信心。
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活動多以興趣為主導,對于特殊學校的兒童來說,他們可能會因為一些身體原因而存在著學習上的困難,語文學習對于他們而言要比普通學校的學生復雜困難百倍,基于此,教師更應該在教學中注重興趣培養,讓學生感覺到語文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收獲快樂,在感受快樂的同時收獲知識。
例如,在講解《小燕子》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播放小燕子的兒歌,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影音視頻等形式,讓兒童結合所學文章,想象出萬物復蘇,鳥語花香的美好氛圍,更為準確地感受春天來臨的喜悅,深入兒童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將課文內容與影視音頻巧妙結合,從而促進學生對于文字的理解,讓學生將抽象的文字與具象的感受相結合,推動學生抽象思維與理解能力的發展。
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選取一些生動有趣的課文內容,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所喜歡的人物進行扮演,在分角色朗讀的過程中注重肢體語言與語音語調的運用。同時,分角色朗讀拉近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了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推動學生之間的協作互助,提高特殊兒童適應社會以及與人交流的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尤其對于特殊兒童而言。特殊兒童容易存在學習困難的情況,因此很多學生對于學習具有抵觸情緒,而多樣化的興趣教學法就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不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還能讓學生消除畏難情緒,用一顆平常心以及堅持不懈的態度開展學習活動。
多說多問,是提高特殊學校學生語文能力的關鍵,也是教育教學之中的難點。當前,特殊學校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容易存在著盲從心理,對教師的教學內容言聽計從,卻很難從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疑問。除此之外,不少特殊兒童都存在著自卑心理,敏感的內心讓他們羞于表達自我,在語言能力方面難以得到提升。基于此,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運用科學的策略,鼓勵學生多說多問。
首先,教師應當營造出一個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針對教學內容提出自己的問題,并且對大膽提問的學生進行鼓勵與表揚。在這種教學策略下,學生的膽怯心理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消除,并且為了獲得教師的認可與肯定,也會在學習過程中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疑問。學生能夠大膽提問,是語文教學效果提升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這標志著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建立,愿意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
其次,教師要為孩子的表達創造出足夠的機會,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定期設置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鼓勵學生勇敢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此外,部分學生“沉默寡言”,是因為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待提高,難以精準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基于此,教師可以運用科學的策略在語文教學中強調詞匯的理解與運用。當我們在教學中向學生介紹一個新詞語時,可以運用圖片輔助學生的理解,并且通過場景造句來加深學生的認識,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抓住機會正確地運用新學的詞匯,從而進行復習與鞏固工作,豐富學生的語言儲備,為學生的語言表達提供支持。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對特殊學生的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與重要的影響,有助于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基于此,作為特殊學校的語文教師,應當在教學中采用科學的策略——用閱讀帶動語文學習,推動教學策略多樣化發展,鼓勵學生多說多問,從而優化學教學成果,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之路上克服困難,堅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