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按其發生的年齡可分為青年和老年兩類。目前,我國胃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時間為6個月。近年來,由于癌癥治療方法的不斷改進,使得其預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術后疼痛劇烈、住院時間長、住院費用高。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以及社會壓力的升高,導致胃癌的發病率不斷升高,有60%的患者選擇外科手術治療。胃癌患者術后疼痛最為常見,疼痛的特點為持續疼痛,腹痛表現為腸梗阻,疼痛的程度與部位、時間有密切關系,嚴重者會有躁狂、自虐等行為,對患者的生存質量及工作能力產生嚴重的影響。所以,探討快速康復外科技術在胃癌手術中應用的可行性很重要。
《實用胃腸惡性腫瘤診療學(下卷普及版)》由廣東科技出版社在2018 年出版,著者是王天寶、尉秀清、崔言剛、任軍。全書共42章,240萬字,插圖1704張,表格115張。其內容包括腹部的局部和斷層解剖學(包括影像學)、胃腸生理、營養物質的代謝和吸收、腸內營養支持及消化道惡性腫瘤的影像診斷、病理診斷、實驗室診斷、內鏡診斷、營養危險篩查、腫瘤營養支持,以及術前麻醉、術前共存癥診治、圍術期護理、胃腸道惡性腫瘤手術治療、腫瘤外科、腫瘤化療、放射治療、免疫及分子靶向治療、中醫中藥治療、熱療、冷凍治療等;其內容還包括消化道惡性腫瘤遠端轉移的手術治療、腫瘤復發和轉移的分子機制及治療、腸造口術后的康復和護理、消化道人工吻合術和吻合器的應用、消化道惡性腫瘤及相關問題2011 NCCN指南概要、消化道惡性腫瘤的常用化療藥物和方案、患者體質評分、實體腫瘤治療效果評估、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常見毒性分級標準等。《實用胃腸惡性腫瘤診療學(下卷普及版)》是一部適合于胃腸外科、腹腔鏡、消化、腫瘤等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的教材。
本研究結合該書內容旨在探討胃癌患者術后迅速恢復的方法,并分析其對胃癌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快速康復外科又稱術后康復計劃,為新型護理模式,在普外科廣泛應用,是一種將傳統護理與外科手術、疼痛控制、麻醉等有機結合起來的護理模式。快速康復外科的護理與微創觀念是一致的。有研究顯示,采用快速康復手術可以控制患者的癥狀,并能很好控制疼痛。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一方面是要加大對患者的健康教育,使之融入到護理工作中;另一方面,在應用過程中要注意心理疏導,及時與患者溝通交流,消除患者恐懼心理。患者在病情穩定后,要盡早進入常規病房進行康復訓練;如果患者的病情發生了改變,或者是無法手術治療時,要及時告知醫生。在此期間,護士應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對病情進行評價,并與患者進行有效的交流。同時,要做好患者的教育,及時向患者傳達治療方法、并發癥及康復觀念。另外,患者和家屬要積極配合,在治療過程中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胃癌術后恢復包括術前、術中、術后3個方面。術前要講解相關的疾病情況,語言要簡單明了。通過與患者的溝通,了解患者的情緒,并根據患者的不同的心理狀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以改善他們的不良情緒。做好術前準備、禁食、禁飲、完善相關檢查,保證患者的身體狀況。手術室要消毒,調整合適的溫度,準備急救藥品,擺放手術器械,檢查麻醉藥品,配合麻醉醫生進行麻醉。術中對手術姿勢進行調整,觀察患者的體征,并對其各項指標進行監測;密切跟蹤手術進程;做好術中患者的保暖工作。手術后6 h內,患者保持平躺姿勢,詢問患者的感受,可以用輕柔的音樂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增加患者的舒適度。在患者意識清醒、生命體征平穩的情況下,可以進行主動或被動的活動。指導患者從流質、半流質飲食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建議患者在病情穩定后進行適當的鍛煉,對患者進行日常飲食和生活方面的指導,掌握患者的飲食情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目前,胃癌的治療手段有手術切除、化療、放療、免疫治療等。胃癌的手術操作復雜,術后會發生出血、惡心、嘔吐等并發癥,從而使患者的住院期延長,可為3~5個月。術后出現惡心、腹脹、排便障礙等癥狀,主要是由于外科手術會刺激人體的神經感知系統,導致身體功能失調,這些都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理念是通過在術前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和心理護理來減輕患者的緊張,縮短患者的禁食時間,降低手術的損傷,減少患者的麻醉次數及用藥量,并達到減輕術后疼痛的目的。對胃癌手術患者施行快速康復外科護理,還可以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提高生活質量,護理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