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和美
為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鞏固“雙減”成效,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2022 年中考命題工作的通知》,提出“積極推進省級統一命題”的要求。就歷史學科而言,目前,江蘇省各市關于初中學科水平考試的考查形式、分值、題型、難度等存在差異,呈現各有千秋、百花齊放的特征。因此,研究江蘇省各市中考試題的命題方向、命題特點和命題規律,既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也是制定科學備考策略的現實路徑。
本文結合2022 年江蘇省各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試題進行具體分析。
江蘇省各市中考試題均立足《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 年版)》,遵循規范性、科學性的原則,既注重考查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注重考查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體現學科性、綜合性和創新性。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追求,是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1]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一門基礎課程,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市中考試題堅持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在主題確立、內容選擇和史料運用上,有機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明確提出,將百年黨史與試題素材相融合,引導學生愛黨愛國,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和決心。綜觀江蘇省各市初中學業水平試卷,均將黨史黨情列為歷史中考考查的重點。各市均命制了一道與黨史相關的材料題,但所選素材和命題角度各不相同。從時間上看,有的試題時間跨度較長,貫穿1921 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的百年黨史;有的試題選取百年黨史中的某一個特殊階段。從選材上看,有的試題形式單一,主要選擇文獻史料;有的試題材料豐富,包括戰爭形勢圖、紅色家書、時間軸、大事年表等。從價值導向看,有的試題引領學生認識中國共產黨如何帶領中華民族踏上偉大復興新征程,在危局中開創新局,彰顯中國共產黨的智慧;有的試題引領學生認識中國共產黨如何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緊密結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使社會主義煥發生機與活力。
初中階段的歷史課程以普及歷史常識為基礎,在學生掌握中外歷史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力圖將相關知識結構化和內容邏輯化,引導學生運用時序與地域、比較與綜合、原因與結果等強化歷史理解。
2022年江蘇省各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試卷均凸顯學科主干知識,并將一些零散、瑣碎的知識置于大歷史觀和大主題的背景下進行考查,引導學生分析時代特征,把握歷史大勢。如淮安卷第7題(簡稱“淮安卷·7”,下同)、泰州卷·3、常州卷·3等均考查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與強化,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加強的趨勢及影響;鎮江卷·3、泰州卷·7等均考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引導學生認識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關系;泰州卷·11、無錫卷·13 等均考查近代各階層為救亡圖存不懈抗爭和探索的歷史,有利于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揚州卷·17、蘇州卷·21等均考查工業革命,有利于弘揚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的創新意識。
201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建立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科學評價體系”,在原來的“考查內容+考查要求”基礎上,增加了“考查載體”這一新維度。“考查載體”就是《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 年版)》里反復提及的“情境”,即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相關聯的背景信息或活動場域。因此,一份高質量的歷史試題要利用學習情境、學術情境等多樣化情境設計問題,將過去的史實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以2022 年江蘇省宿遷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試卷中的題目為例進行說明。
某校歷史興趣小組在一次探究活動中,搜集了以下相關材料:“文成公主入藏”“宣政院”“鄭成功收復臺灣和臺灣府的設立”“順治冊封達賴喇嘛”。其探究主題可能是( )
A.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C.君主專制統治的強化
D.明清抗擊外來侵略斗爭
該題引用教材中的重要史實,創設了歷史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歷史發展過程中各事件之間的聯系,從而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和趨勢。
2022 年江蘇各市初中學業水平歷史試卷中對關鍵能力和綜合素養的考查具有調控教學的功能,有效引導教師努力構建基于課標、創設情境、問題導向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而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和核心素養。
唯有放寬歷史的視域,將那些偶然事件串聯起來,才能發現歷史的必然性和規律性,進而獲得理性認識。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 年版)》是教學和命題的重要依據,2022 年江蘇省各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試卷均依托課程標準,重視主干知識、結構性知識的考查。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僅僅停留在碎片化、零散化知識積累層面的課堂教學不僅脫離歷史教學本質,而且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的歷史課堂需要立足單元主線,突破核心概念,將零散的知識串聯起來,從整體的視野進行研究,構建縱深開闊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在長時段、大空間中把握歷史演進過程,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的延續性、發展性、統一性與多樣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深入研究課標,認真研讀教材,按照一定的原則將課標中列出的重大歷史現象、重要歷史事件進行整合,形成具有邏輯關系的結構化知識網絡,既有利于學生記憶、理解和運用,也有利于學生發現歷史史實背后蘊含的特定聯系。
學生在學習中除了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習得終身受用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情感體驗,后者的獲得離不開學生自己主動的建構與內化。歷史學科是一門天生就跟情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學科。[2]課堂是師生共生共長、心靈對話的場所,雙方溝通的重要媒介是教學情境。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選擇適量適切的素材和史料,創設包含具體任務的活動情境,通過多種手段讓學生回到歷史現場,將人物、現象置于歷史演進的長河中進行考量,進而主動建構認識,加深理解和獲得體悟。
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具有達標性和選拔性雙重功能,必須有良好的區分度。試題并非簡單考查知識的再認再現能力,更注重考查運用、分析、遷移和創造等高階思維能力。這些高階思維能力不是在被動灌輸中獲得的,而是在長期的問題探究中潛移默化習得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關注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通透性。課堂上,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和具體學情,精心設計一系列有中心、有層次、有關聯的問題,既要設置一定的難度,讓學生有挑戰的欲望,也要設置一定的梯度,讓學生有成就感,進而帶領學生走入思維的高地。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課標的引領作用,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