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文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模式變革主要解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2021 年3 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強調育人機制構建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2022 年3 月下發的《教育部關于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 年版)的通知》提出:“要大力推進教學改革,轉變育人方式,切實提高育人質量。”為了有效實施新課程標準,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我們需要探索高質量的育人模式。
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以下簡稱“我區”)位于徐州市主城區,是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持續十年的“學講行動”和30 個省、市內涵建設項目研究成果為區域育人模式的變革奠定了良好基礎。2021 年5 月,我區聚焦育人模式轉型,以“指向素養提升的區域教學變革”為題申報省內涵建設項目并成功立項。在項目的引領下,我區聚焦育人模式變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協同多元主體聯合發力,經過一年多的實踐,進一步明晰了“素養為本,學為中心”的育人理念,初步建構了“雙核雙翼”區域育人新模式,形成了一些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
育人理念的變革是育人方式創新的前提。傳統教育理念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素養的培養。我區堅持“素養為本,學為中心”的育人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為中心。通過塑造必備品格、發展關鍵能力,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發展,實現學生生命個體的全方位提升。這既是對國家育人要求的回應,也是區域育人模式變革的行動方向。
我區通過專家引領、典型示范、任務驅動,促進教師達成理念認同。專家團隊提供學術引領和專業指導,為區域改革把握方向。目前,我區已邀請十余位專家蒞臨指導,共舉辦專題研討會二十余次。全區名特優教師先行示范,借助“泉山微講壇”主動發聲,輻射全區。各校舉辦專題研討和主題分享,教師由接受者轉變為分享者。系統的理論學習和面向全員的討論交流,為項目的順利推進奠定基礎。
原有的育人模式存在學習方式單一機械、學習資源細碎零散、學習空間割裂封閉等問題。我區在“素養為本,學為中心”理念引領下,遵循“頂層規劃、區域統籌、校本自主、分層實踐、聯動協同”的原則,引導學校立足自身實際,以教學方式變革和課程資源優化為“雙核”,提高區域整體育人效能;以育人環境優化建設、育人主體能力提升為“雙翼”,助力區域育人模式轉型。
育人的主陣地在課堂。我區通過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改變“重知識、輕素養”的課堂教學生態,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習得有利于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我區采用“范型建構—變式探索—樣本物化”的基本思路打造課堂新生態。各學科教師在專家的引領下重新審視學科育人價值,基于學科素養再構學科建設思路,初步提煉了學科教學主張,建立了各學科教學范型,研制了教案設計模板和課堂評價量表。各校立足學校原有課改基礎,積極探索具有學校特色的教學變式,最終形成具有泉山特色又包含不同學校特質的立體化樣本。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2021 年度實驗區聯席工作會議在我區舉辦,與會專家對于我區的課改成果和現場課例給予了一致認可和高度評價。
課程是育人的載體。我區通過構建區域聯通、校際互補的課程建設和實施形態,解決學習資源零散、校際課程建設水平不均衡等問題,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自主選擇的課程資源。
我區共有6 個省級課程基地項目,初步形成一定數量的品牌課程。通過成立課程管理專班,制定《泉山區中小學優化課程建設指導意見》,在專家指導下以“分、補、合、聯”等方式做好過程管理。舉辦區域課程設計大賽,催生相對成熟穩定的精品課程。同時,我區采用三種方式實現資源的融合共享:一是依托智能云平臺構建線上共享“課程群”,通過電子選課單支持各校自主選課和在線點播,實現技術支持下的在線課堂共享模式;二是打造區域學科體驗中心,采用APP 線上預約、學校定時集中開放、學生走班走校的形式輻射全區;三是制定《泉山區校外研學實踐基地共建協議》,圍繞自然、人文、歷史等六大領域,建設15 個主題性研學實踐基地,開展“泉山研學日”系列主題活動,建立校館長效合作機制。共享課程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徐州市少華街小學的課后服務課程案例入選江蘇省首批16 個“雙減”工作典型案例。
教學方式變革和課程資源優化是育人模式改革的核心要素。在推進區域育人模式轉變的過程中,還需提升環境育人效能和主體育人效能,持續強化“兩翼”的助推作用。
環境是育人的場域。我區通過實體空間和虛擬平臺的建設,突破傳統課堂空間的局限,創設無邊界學習空間。教室內采用靈活可移動的課桌椅,方便不同教學活動之間的轉換,幫助師生更好地完成教與學的活動。同時,改建擴建原有智慧教室,以服務教學為核心,提供教室智能管控、課堂互動教學、教學過程督導評價、數據分析與可視化功能,采用“線上+線下”學習空間的設計理念,將教學資源、教學服務、教學數據融為一體,構建共享、交互、創新的學習空間。各校在《校園環境建設行動指南》的引領下,結合已有基礎和學校特色,打造個性化育人空間。目前我區已建成數學學習體驗中心、科技創新教育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和“健體涵志”綜合育人中心。
教師是育人的關鍵力量。我區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改變區域教師研修模式,初步構建了“以需求為引導、以任務為驅動、以大數據為支撐”的區域智能研修新模式,破解了活動組織難、專業引領難、科學評價難三個問題,促進教研轉型,提升教師素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同儕研修模式實現了大規模的校際聯動和教師協同。基于數據分析的課例研修模式促成“實證+經驗”的精準研修。目前,我區已兩次作為全國智能研修平臺試點推進大會的分會場,呈現6 個專題匯報和8 個案例展示,獲得與會專家的一致好評;已有24 個案例入選智能研修平臺應用試點工作創新案例、典型案例和入圍案例。
我區通過家校合作、校館合作,取得家長和社會的支持,有效推動育人方式變革。各校針對家長在教育方面的問題,對家長學校課程進行創新性編排。學校和市內各場館聯合開發區域共享課程,為家長提供豐富的資源,為學生拓寬了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徐州市星光教育集團精心設計的家長課程貼近生活,不僅極大地激發家長的學習興趣,更助力家長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徐州市求是教育集團和徐州市植物園聯合打造“本草匯課程”,充分利用學校周邊場館資源優勢,為學生提供跨學科學習和實踐的場域,有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育人模式是否有效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為了研判新模式的有效性,保障改革行動的持續推進,我區對原有的教育評價方式進行了全面優化。
學生的全面發展是評估新育人模式效能的核心要素。我區嚴格落實“考試管理”相關要求,減少考試次數,改變測驗形式。一、二年級開展素質能力測評,三至六年級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和學校教學進度確定考試內容,命題堅持“五育并舉”,并體現“素養導向”,不出偏題、怪題和超進度試題,減少機械記憶性試題占比,增加開放性試題,將愛國主義教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內容有機滲透到各學科試題的情景創設中,增強情景創設的真實性、典型性和適切性。素養導向的評價方式促進了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我區破“五唯”立新標,依托平臺大數據,為教師創建成長檔案,跟蹤教師專業發展情況。如自主研發巡課平臺和區域智慧云平臺,監督教學常規,記錄各項榮譽;依托中央電教館智能研修平臺,采集課堂教學行為數據,生成教師教學行為報告(教師周期自畫像)。三大平臺收集的數據相互結合、相互支撐,形成教師專業成長檔案,實現對教師全方位、多維度的評估。成長檔案促進教師進行深度反思,不斷提升綜合素養。評價方式的轉變帶來區域教師素養的穩步提升。2022年,我區32位教師的省級課題成功立項,13 位教師榮獲省、市“教科研先進個人”稱號。目前,我區已有正高職稱教師4 人,副高職稱教師118 人,江蘇省特級教師9 人,江蘇教育年度人物2 人,“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2 人,江蘇省名師/網絡名師工作室主持人3人,江蘇省卓越校長培養對象1 人,名優及骨干教師比例大幅提升。
《泉山區教育督導考核方案》是我區教育局對學校進行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據。為了推進區域育人模式變革,區教育局通過增添評估維度、修改評估指標、提升得分權重等方式,對原有考核方案進行整體優化,凸顯課程資源建設和教學方式變革的核心地位,強化育人環境建設和育人能力提升的支撐作用。新方案的實施催生了一批改革示范校,為區域育人模式變革提供了樣板。2021 年,徐州市求是小學等三所學校榮獲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徐州市少華街小學的省課程基地項目順利結項,獲評優秀。2022 年,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學附屬小學和徐州市星光小學的前瞻性教學改革項目順利結項,研究成果在全區范圍內推廣。
機制建設是深入推進區域育人模式變革的重要保障。我區通過搭建“三層三環”組織架構,創新四個整體推進舉措,為育人方式研創提供有力保障。“三層三環”的組織架構職能明確,分工科學:教育行政層(區教育局)完善全區教師績效考核學校督導評估細則,專項撥款,表彰先進,宣傳選樹典型;專業研究層(區教師發展中心)引領理念提升,建構實踐范型,提供操作指南,輔助成果物化;學校實踐層(學校、教師)進行實踐創生,積累豐富樣本,形成多元樣態。在實踐過程中,我區采用四個新舉措整體推進三個層級的工作:典型示范與底線達標相結合,助力區域教育主張在學校實踐中落地;團隊優化與減負提效相結合,全面激活教師內驅力;學校聯動與項目攻關相結合,突破課改瓶頸問題;活動支持與組織建設相結合,長期推進改革實踐。
未來已來,唯變不變。泉山教育的新一輪發展將繼續堅持“素養為本,學為中心”理念,把整體推進育人模式變革作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全力打造“優教泉山”品牌,為區域教育創新發展提供泉山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