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科宏(江蘇:宜興市和橋第二小學)
所謂問題意識,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于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產生困惑、懷疑,想要進一步探究到底的心理狀態。若學生在學習時能夠具備這種意識,就能做到主動思考,主動求學,對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和教學效果的彰顯都大有裨益。小學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科學教學的探究性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因而,這時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極為重要。教師應思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這方面工作。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問題實質上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人們在日常的生活和活動中碰到問題和困難是必然的,于是就會產生困惑、焦慮、想要進一步探索的心理狀態,會驅使本體思維積極性提高,以有助于問題的解決。當養成了問題意識后,再碰到問題時就不會一味想著逃避,而會采取措施加以解決,這對于個人能力的提升和自信心的增強都很有好處。小學科學教師進行教學時,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現行考試制度和教育評價體系的制約,過于重視理論知識記憶能力的培養,忽視實踐的重要作用。在絕大部分的課堂上,都是教師作為知識的灌輸者、講述者,學生則是被動的學習者、吸收者,教學形式也較為單一,互動環節基本上是教師學生一對一,一問一答。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有不少教師反映,現在的學生在思維活躍度方面有所欠缺,缺乏足夠的想象力,提出的問題也很普通,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考試糊弄對付的現象很普遍。究其原因,無非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學生層面來說,部分學生膽子較小,性格較為內向,不敢直接與教師交流問題,一般只詢問熟悉的同學;還有部分學生對于所學科目重視程度不夠,心思沒有放在學習上,無法提出相匹配的問題。前一種學生具備一定的問題意識,但是還處于潛伏狀態,需要教師加以激發和引導;后一種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曾經有學者說過,教育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問題。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居安思危,認真對該問題的普遍出現進行反思改進,因為學生問題意識培養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工作態度。同時,教師應該認識到,培養問題意識并不是故意多提出一些難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而是應注重其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發展個體的品質,讓其逐步養成勤學勤問勤思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對當前的教學進行優化,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小學生處于身心發育尚未健全的階段,在他們眼中,教師代表了權威,這讓他們有一定程度的畏懼感和崇拜感。具體到問題意識的培養方面,需要學生主動地讓自己的思維更活躍,對于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要能夠自主思考并且勇敢地提出。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科學教師需在兩個方面做好工作:第一個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住他們的好奇心和注意力;第二個方面,營造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因學習變為樂學。然而,盡管新課改在積極推行,但傳統的教學觀念仍未得到有效改善,教師的身份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教學的指導者和學生的直接管理者,師生之間是管理人和被管理人的關系。對于學生一方而言,這種狀況對于師生之間亦師亦友的關系培養有一定的負面影響,而且,倘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較為嚴厲,對學生的要求高,讓學生產生懼怕心理,就會阻礙他們上課時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同時,這也會減少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機會,會形成一種緊張、沉悶的教學氛圍,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針對這些問題,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效率,教師首先應從自身做起,轉變教學態度和教學觀念,與時俱進,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不要給學生過多的壓力。要通過對學生的逐步引導實現其科學知識的內化,讓學生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促使其全面發展。
舉例來說,教師在教學“有趣的浮沉現象”時,可以先展示一個小學生感興趣的物體漂浮在水面的動態圖,例如一只玩具小黃鴨;接著讓學生各自回想在日常生活中都見到了哪些物體漂浮于水面上的現象,是在什么環境下見到的,對這一現象的感受是怎么樣的,并讓學生自主舉手回答。在學生回答完畢之后,教師要針對其回答進行點評鼓勵,并進行進一步的延伸,例如:為什么那個物體在數量較少時可以漂在水面上,取較多的數量放在籃子里就會下沉呢?通過延伸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產生往下探索思考的想法。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接著提出自己的問題,即使學生的回答天馬行空,教師也要注意自己的態度和情緒,保持對學生的肯定。這樣,就會進一步激發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有助于和諧寬松教學氛圍的營造。長此以往,學生會養成在課堂上表達自己觀點的習慣,還會主動思考以解決問題,有助于問題意識的培養。
對于小學科學教學而言,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具備問題意識,還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可通過與學習內容的有機結合合理地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使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豐富,知識廣度進一步拓寬,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眾所周知,小學生對世界上的科學現象了解較少,科學科目的教學內容中大部分是學生不熟悉的,完全讓他們進行自主思考顯然缺乏合理性。這時,合理地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在教學情境中,教師可以將比較陌生、難理解的科學知識細分成很多知識點,并將其內化到情境中去,當學生置身于教學情境中并親身感受后,教師再針對這些細分的知識點逐一提出問題,這時學生也更愿意主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
另一方面,為了進一步彰顯教學情境的效果,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需把握好以下幾方面:首先是要對問題的數量和難度做到合理控制,防止因為問題過多或過難而降低學生的積極性,因為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而言,要想保證其思維的活躍,需要營造一個愉快且輕松的思考環境,并將問題難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教師需對這一點提高重視度。此外,教師需留出一塊單獨的時間供學生進行自主思考。之所以一些科學教師創設了教學情境進行教學,卻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方面收效甚微,是因為沒有給學生留下充足的自主思考空間,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探索和驗證自己的想法,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淡薄其問題意識。
舉例來說,教師在教學“植物的生長變化”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投射出雞媽媽帶領小雞吃食的圖片、小羊等動物哺乳的圖片、向日葵等植物的小苗茁壯生長的圖片,接著給學生提出問題:小羊是如何長大的?小雞是如何出生的?向日葵小苗會長成什么樣子?等等,并在學生踴躍回答的過程中引導他們將這些問題聯系起來,找出其中的共性,通過類比加深學生的理解,以層層遞進的問題方式激發其繼續探索求知的興趣,培養問題意識。
如今,國家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有關部門在教育資源上的投入也逐年遞增,為科學教師進行該階段的科學啟蒙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而適應這一變化對教學方式加以創新也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展覽館、動物園、博物館、科技館等的增多,讓小學生有了更多親身體驗的機會,帶來的視覺聽覺雙重震撼是單單在教室中教學無法比擬的,能夠更進一步地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要對這些教學資源拓展利用,不局限于在教室中上課,還要適當地舉行一些游覽科技館等的室外學習活動,為學生帶來全新的科學感受。舉例來說,科技館里會設有很多不同種類的展廳,其中不乏一些趣味性極強的展廳,如鏡子迷宮和3D場景等,能夠讓學生直接感受到光影的魅力;在博物館或者文化館中學生可以看到日冕,知曉古人了解時間的途徑和原理。在這個探索過程中,學生勢必會產生很多問題,教師要在講解的過程中適當引導,鼓勵其勇敢提問,并對這些問題耐心解答,在參觀探索的愉悅氛圍中傳授給學生知識。而這也會將師生關系進一步拉近,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促進問題意識的培養。
教學評價對于學生學習心態的影響十分關鍵。上文說到小學生對教師有一定程度的畏懼感和崇拜感,因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會極大地受到他們的關注。為了更好地培養問題意識,教師需要利用好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首先,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樹立自信心,勇于表達觀點,提出自己的困惑,因此需要重視激勵性評價,對以往那種以成績為絕對主體的評價觀念加以改變,應將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程度加入評價標準中。比如在每堂課的下課時間,科學教師可以對在課堂上表現積極的學生進行評價,提出表揚,并且可以用一些小獎品進行適當的嘉獎,使之成為其他學生學習的榜樣。其次,科學教師可以將問題意識較好的學生設為科學課程的模范標兵,倡導大家向其看齊。如此一來,學生不僅有了學習的目標和方向,也能夠有更多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有助于良好班風的形成。最后,是在教學評價方面的改變。科學教師要力爭使評價主體多元化,不僅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有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思考對方是否具備合格的問題意識,這也能夠提升學生對于問題意識的重視程度,促進該意識的培養。
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提問并不等同于鼓勵學生盲目亂問。有學者曾經說過,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若學生亂問問題,反而會對其問題意識的培養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使他們能夠做到要問在關鍵的地方、問在該問的地方,因為問題的提出勢必要先經過自己的思考才有價值,不是僅憑直覺瞎起哄地亂問一通。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也要耐心對待,對于好的問題詳細解答,對無意義的問題要轉換角度解答,回答完后引導和提示學生,“是不是這樣思考會更好?”讓學生知道如何提問題。學生經過日積月累的練習,會有助于問題意識的養成,并使提出的問題有價值。
小學科學區別于語文數學等主科目,其突出特點是兼具創新性和實踐性,對于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展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加強意義重大。在這之中,問題意識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學生能否取得更大進步的關鍵,決定了教學質量能否獲得更多提升。科學教師不僅要注重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以及和諧學習氛圍的營造,還要注重結合學習內容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逐步強化問題意識,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更進一步激發其學習興趣與主動積極性,促使小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