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雪蓮 劉冉 蘇清芳 費薇娜
(1.延安大學體育學院 陜西延安 716000;2.西安文理學院體育系 陜西西安 710000)
加強青少年體質,推動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與國家、民族未來發展息息相關。近年來,國家層面針對加強青少年體育,強化體質健康提出了諸多意見,使得青少年群體健康情況得到明顯改善,體質健康水平不斷下滑的趨勢亦得到有效遏制。但全社會范圍內尚未樹立科學合理的健康觀和教育觀,青少年日常生活模式依然存在部分問題。誠然,強國必先強教,而強教則必要強體。現如今,國家層面明確提出要加深體教融合,推動青少年群體體質健康,這為強化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提供了全新助力和路徑。所以,探討體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路徑和策略,既具有明顯的學術價值,同時也具備較高實踐價值。
20 世紀,我國有識之士以體育為依托探索救國之路,將體育視作國家發展的重要節點。誠然,體育對個體人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強身健骨。在體育運動中,文明呈現在精神層面,而野蠻則體現在強健體魄層面,體育和國家的繁榮興盛聯系密切,直至今日,體育強國建設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然而,國家的繁榮和興盛并非局限在體育之道,還要輔以教育之道,才能長期立足于不敗之地。
新中國成立初期,體育和教育互相割裂,各司其職,導致各部門獨立培育人才的現象屢見不鮮。自20世紀50 年代開始,國家層面強調體教配合,教育和體育逐漸出現交叉現象,互相配合,教育和體育也產生了微妙的關系。到了20 世紀80 年代,我國重返奧運會,并且為了培育優秀的體育競技人才,踏上體教結合的發展之路,教育和體育互相作用,配合默契,但普遍停滯在形式層面,所以人才培養成效未達預期。
直至21 世紀,青少年群體體質健康問題逐漸突出,國家層面強調體教融合,倡導在競技人才培育的基礎上,強化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健康,自此體教融合就與青少年個體健康成長密切相關,無論是體教結合,還是體教融合,二者在提升青少年群體總體體質健康水平,培育體育競技人才的發展之路上,既要有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的積極參加,也需要其他部門深入參與其中,這是因為體育和教育部門所發揮的作用相對有限,需要多方主體生成合力效應,為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服務。我國體教融合強調實現立德樹人,將體育運動孕育在教育活動中,核心任務在于推動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自此我國體教融合真正上升到新的高度。
我國于2015年首次提出建設健康中國,并于2016年針對深化健康中國建設進行重大部署。而后,國務院頒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把健康中國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制定面向青少年、殘疾人、婦女、職業群體與老年人等社會特殊群體,推行體質健康干預方案,這也是《綱要》的關鍵任務[1]。彌補健康中國戰略中推動青少年群體體質健康長效機制建設的不足,強化推動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體質健康提高的內在驅動力,在深化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有機結合中將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健康中國戰略推動全面健身和全民健康有機結合,是復雜且長期性的工程,在二者有機結合中愈發依賴于國家政策、科技與經費等層面的有力支撐,更需要以相關政府部門為主導的體教融合推動青少年體質健康保障機制建設的理論革新,進一步保障基于國家戰略維度的體教融合對青少年群體體質健康目標的貫徹落實。
據研究證實,青少年體質健康總體水平不斷降低已然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普遍問題,而導致該問題的因素體現在多個方面[2]。就我國而言,造成青少年群體體質健康情況難以獲得有效改善的主要原因至少涵蓋4 個層面:首先,經濟社會飛速發展,造成青少年生活模式在短期內產生巨大變化;其次,社會機構、學校、社區以及家庭等主體對于青少年采取的體質健康教育模式有所偏差;再次,青少年自身對于體質健康的重要意義缺乏正確認知,欠缺健康生活的自覺性;最后,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較低。因為中小學階段校方對于體育教育重視度不足,片面追求學生成績與升學率,使得體育課程總體教學質量偏低,體育場地和設施等體育資源利用不足,且場地開放程度也相對偏低,青少年每日鍛煉1 小時的教育目標尚未落實,各階段學校體育教師隊伍建設也有所不足。體育鍛煉作為青少年生活與學習階段必不可少的活動,與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息息相關。現如今,影響青少年群體參加體育活動的根本因素在于時間不足、缺乏專業教師指導、學業負擔過重、未掌握健身方法及身心疲憊等,其中多數青少年均因為時間不足而難以參加體育活動。除了青少年個體影響因素以外,體育教師進行繼續學習和進修的機會也有所不足,給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提升帶來了較大困難。
推動青少年群體體質健康發展既是體教融合的現實需求,也是建設體育強國,實現健康中國與全民健身等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3]。青少年作為落實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及全民健身等戰略的中堅力量,推動青少年群體體質健康發展,在深化體育強國、健康中國以及全民健身戰略建設,落實民族復興過程中占有基礎性與重要性戰略地位。所以要立于更高角度,科學定位體教融合發展的任務框架。將全面貫徹落實推動體育強國、健康中國以及全民健身戰略需求為核心發展目標的政策作為主要抓手,建設健全且以體教融合為導向的青少年體質健康培養和發展的政策機制,迫切需要將教育、體育、社團和企業諸多要素圍繞學校體育教育融合形成有機整體,生成聯動機制,最大化發揮其協同作用與特殊優勢,擴展體教融合視角下青少年群體體質健康保障體系建設的空間和內容。明確由單一圍繞學校推進體教融合發展轉變到家庭與社區等多元主體參加的體質健康發展聯動體系,構建以學校方面為主,與有關企業社團和體育機構有機結合的聯動體系的新模式,唯有如此,才能推動青少年體質健康全面發展路徑的有效運行,并取得最佳效果。
體教融合視角下,建設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多主體聯動體系,是落實體育強國、健康中國以及全面健身等國家戰略的主要內容。建設多主體聯動體系,不但對提高民眾體質健康總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全面實現國家戰略需求,加強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有著迫切性。所以在落實體育強國、健康中國以及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基本需求的大環境下,建設多主體聯動體系,是進一步推動青少年體質健康,強化其體質健康整體發展效能全面釋放的重要保障。
近幾年,國家明確指出構建完善的資源、高效利用機制全新發展的目標。就現階段國內體育資源分配與其利益平衡的基本關系而言,國內體育資源分配已經使得政府機關、市場、社會、體育機構、學校與個體等多主體體育利益產生失衡現象[4]。伴隨國家中小學階段體育教育資源開發與建設的迅速發展,涵蓋體育場在內的教育資源,不管是在數量層面,還是在質量層面,都明顯優于企業與事業單位。學校是為社會培育所需人才的關鍵場域,青少年在學習階段接受的教育和培養將會對其一生產生重要影響。
國務院強調強化學校體育教育工作,把提升青少年群體總體體育素質與培育健康行為習慣視作學校教育體系的主要內容,確保青少年在校期間擁有足夠的鍛煉時間與運動場地,將青少年體質健康綜合水平融入工作考核系統中,強化校園體育工作行政問責以及績效評估力度。由此可見,我國體育資源為青少年群體體質健康發展而服務,是何其任重道遠。
學校作為落實青少年們體質健康的主要載體,擁有豐富多樣的體育資源,國家體育總局所提出的加速促進校園體育場地面向全社會開放,發揮學校體育資源優勢推動全民健身的新要求,為深入開發學校內部體育資源,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提供了新契機。面對加深體教融合,推動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現實訴求,現階段我國還存在著體育與教育資源應用不夠充分的現實問題。優化學校內部體育資源及基礎設施環境,有效提升青少年體質健康服務水平及公共資源質量,建設健全的全民健身服務系統,已然成為深入開發利用國內學校內部體育資源以推動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必然選擇。
就現階段實際狀況而言,學校體育資源深入開發和利用是促進體教融合發展,推動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重要路徑。所以應指向現如今國家深化體教融合發展推動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現實需求,融合目前不同地區學校內部體育資源開發具體狀況,制定深入開發學校內部體育資源,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框架。首先,政府與學校要健全體育資源合理利用體系。通過政府規劃,科學分配體育場地資源,借助政府采買等形式構建校園體育場地設施資源的全面開放機制,并構建有效的資源監管體系,激勵社會企業與學校革新體育資源開發建設的形式。其次,建設體育競賽生態環境。政府機關可以采取引導資金或者專項獎金等形式,引導與獎勵青少年相關體育競賽活動生態環境建設,合理布局并建設體育賽事機制,提高對體育競賽活動的投資力度,創設區域性生態環境,深入發掘體育競賽活動的文化價值,以體育競賽推動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最后,推動青少年積極參加體育運動,這不僅是推動其體質健康的根本原因,更是對應的結果。學校方面在體育教學中,應真正落實國家層面的要求,即體育教改要落實教、練以及常賽,這是落實體教融合的必要基礎。
除此之外,學校體育基礎設施設備通達性建設不僅是關鍵點,亦是全新增長點。對于體教融合環境下,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面臨的新需求,其有著廣闊發展空間,促進通信與信息技術升級亦是完善基礎設施設備的關鍵點與全新增長點。因此,要有效利用新時代信息技術,為青少年們提供高質量體育服務[5]。
首先,轉變傳統唯成績論。一方面,培養青少年群體養成科學合理的健身習慣和方式,塑造體育核心素養;另一方面,教育青少年全面發展與均衡發展,轉變傳統唯成績論的教育觀念,以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到體育鍛煉和文化學習同樣重要,二者均是學習生涯當中不可或缺的活動。除此之外,家長應為青少年創設積極的家庭體育運動環境。家長應以身作則,為子女樹立榜樣,帶頭進行體育鍛煉,生成積極的家庭體育鍛煉和運動風尚,這既能夠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也可以強化家長和子女間的交流,在推動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同時,促進家庭成員關系融洽與和睦相處。
其次,持續豐富體育運動內容及方式。學校應加快進行體育教改工作,不斷豐富體育活動內容及方式,通過體育游戲、體育競賽等提升體育及健康課程教學質量。學校方面應持續健全青少年體質健康相關成長檔案信息,詳細記錄其體育鍛煉狀況與健康監測數據,定期面向家長與社會反饋青少年體質健康有關的信息數據。在此過程中,需要牢牢把握以下2 個方面:首先,培育體育名師,提高體育教師總體教育水平;其次,融合多功能與多方面的課外體育實踐活動、訓練和作業,挖掘體育運動教育價值與科學內涵,為青少年創造參加體育運動的機會,切實減輕青少年學業負擔,使其回歸本性與初心。
一般來說,建設城鄉社區體育公共資源運行平臺的保障機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體教融合,推動青少年體質健康保障機制建設愈發完善,是落實體教融合,推動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關鍵支撐,這是因為城鄉社區體育公共資源運行平臺配套保障機制的建設有著較強的能動性,是解決體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體質健康難點問題的有效措施[6]。
建設城鄉社區體育公共資源運行平臺的配套保障機制,應解決該項工作涉及的關鍵性與現實性問題,包括為何建設該保障機制、建設該機制需要什么以及如何建設該機制等。所以在新時代環境下,若想真正落實體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核心目標,就需要有關人員必須牢抓城鄉社區體育公共資源運行平臺的保障機制建設之重要因素,并在健全工作機制與厘清工作職能層面下功夫,全面推進保障機制在橫向維度與縱向維度的綜合發展。
建設城鄉社區體育公共資源運行平臺的保障機制是有效促進體教融合,推動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有效路徑,若想在推動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城鄉體育公共服務業轉型升級,在改善體育治理環境與文化生態環境、改善民生建設工程及建設健全體育公共設施等層面加以整合創新,就要確保青少年體質健康保障機制建設的有效性。一方面,要在機制體制層面強化政策、制度以及科技創新等的特殊作用;另一方面,要在管理層面著重加強計劃、組織、交流協調、應變、執行以及決策等能力創新的鮮明智慧特點。
另外,在實踐運用層面,要加快建設新型創新產品以及核心技術,使科技成果創新切實轉變為推動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城鄉社區體育公共資源運行平臺的創造力,為建設保障機制供給廣闊空間。建設城鄉社區體育公共資源運行平臺的保障機制是觸及體育領域、教育領域、城建領域、財政領域、文化領域以及稅務領域等諸多領域的系統性和復雜性工程。在現階段國內城鄉社區體育公共資源運行平臺的保障機制建設仍存在部分問題的大環境下,若想切實提高保障機制建設的有效性,就要在利用地方城鄉社區文化、經濟、科技與政治等要素特殊優勢的同時,促進城鄉體育產業框架優化升級,改善文化生態環境及治理環境,完善建設體育民生與公共基礎設施。
綜上所述,體教融合是推動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重要舉措,在新時期青少年體育產業優化升級與發展進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從深化體教融合,推動青少年體質健康的角度而言,在建設體育強國與健康中國的進程中,要避免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持續降低,把體教融合轉變為新穎的體育教育形式,推動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誠然,體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勢必會產生一系列創新與變革,而對于新變革帶來的諸多新理念、新問題、新路徑及新策略,加快建設青少年體質健康實踐路徑及保障機制,不但是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內在需求,還是加深體教融合,推動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關鍵方略。所以要借助建設多主體聯動體系、健身服務體系,豐富體育內容及方式,建設體質健康保障機制,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良性發展,為落實體育強國、健康中國以及全民健身等國家戰略目標,提供完善的健康保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