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姝彤 荊雯
(渤海大學體育學院 遼寧錦州 121013)
啦啦操是一項積極向上、活力四射的運動項目,最早起源于原始部落時期,是戰士出征打仗時用來振奮士氣,鼓舞斗志的一種運動形式。時代的不斷變遷,啦啦操運動得以留存,在保留積極向上本質特征的基礎上,又加入了新穎的現代化元素,向外延伸,并與其他運動相互交叉融合,使啦啦操逐漸發展為一項豐富多彩并與時俱進的體育運動項目。啦啦操運動分為技巧啦啦操與舞蹈啦啦操,該文以富有藝術特征的舞蹈啦啦操為著力點,探索舞蹈啦啦操運動作用于運動員形成的身體美學品質。舞蹈啦啦操運動員所表現的美學特征需要從外顯與內隱兩方面入手。該文在舒斯特曼的理論指導下,討論身體外顯的特征與心理內隱的特征給運動員帶來的影響。對舞蹈啦啦操運動員所形成的身體美學特征進行分析,并借用這種美學特征進行舞蹈啦啦操運動的推廣,以期消除社會存在的審美扭曲,并促進大眾審美的提升。
啦啦操從產生到2001 年傳入我國,社會各界對其定義一直持有不同說法,其中最為權威的是國家體育總局蹦床技巧協會給出的定義:啦啦操是在音樂的伴奏下,以手持輕器械或者徒手的技術技巧或舞蹈動作為主要表現形式,以團隊的形式出現,在賽場為戰隊加油助威,調節緊張的比賽氣氛,展現團結向上的合作精神,體現活力四射的精神風貌,具有觀賞性、競技性、表演性等特點的運動項目。
身體美學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在身心二元論消弭后,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體美學思想漸漸被大眾接受。關于身體美學的界定并沒有形成權威且唯一的解釋,但通過舒斯特曼美學觀點來審視,身體美學可以暫時定義為:對經驗和使用一個人的身體——作為感覺—審美鑒賞和創造性自我塑造之中心——的批判性和改善性的研究[1]。身體美是指人體作為審美對象所具有的美,并有一點可以證實的是:身體作為審美活動的中心,身體美學強調的是身與心的和諧與統一。
現實生活中最美的人體是青年人健美的體魄,而最合乎自然比例的人體則是運動員的身體,因為運動員的身體是經過鍛煉的,這種鍛煉不是違反自然的鍛煉而是適合人體各部位均衡發展的鍛煉,經過這種鍛煉的身體自然是最理想的人體[2]。因此,身體美學的基本要求建立在健康的體魄之上,作為難美項群運動項目的啦啦操運動,“難”是成套動作的價值和生命,“美”是成套動作的核心和靈魂[3]。帶有健身與藝術屬性的,以身體運動為中心的啦啦操運動,能夠很好地詮釋身體美學的價值。
“觀賞,賦予競技濃烈的審美特征。”[4]舞蹈啦啦操運動的身體外顯屬性簡要概括為人體通過從事啦啦操運動而釋放出的力量,展現出的健美體形與發自內心而流露出的吶喊,這也是啦啦操運動最根源的特征。基于舞蹈啦啦操外顯的條件,啦啦操運動員能夠釋放出多元的身體表達信號,使這種釋放與表現傳染到觀眾或其他參與者,使觀賞者能有一種獨特的心理體驗,同樣也是掙脫固有束縛而追求自由的一種運動。
舞蹈啦啦操運動員展現出的力量是啦啦操運動最為直觀的美學特征。舞蹈啦啦操是以身體活動為中心的運動,由于舞蹈啦啦操分為3種風格,不同風格也使其運用動作發力的方式也并不相同。
譬如,街舞啦啦操注重在音樂節拍下隨意支配軀干、四肢以及頭部,達到一種不經意、很隨意的風格,在技術難度執行的過程中,更強調利用核心素質支配四肢以及保持身體平衡,身體四肢以軀干為核心做出翻騰、托舉等街舞風格的技巧動作,在層次與形態上體現啦啦操特有的力量美感;花球啦啦操強調手臂、腿部、腳尖外沿快速發力制動,以及軀體核心力量的收緊,營造一種干凈利落的舞蹈風格,在技術技巧執行過程中加入適當的翻騰、跳躍、托舉與配合等動作,通過許多連續的難度變化,使運動員的強負荷得以體現,展現運動員優秀的難度能力和身體素質;而爵士啦啦操強調剛柔相濟的力量,胸、腰的運用,身體舒展性與延伸性也較高,并伴隨著腳尖、指尖的發力,讓動作表現出由內向外的延伸之感,來體現爵士啦啦操特有的力度,優柔的爵士舞搭配健康的啦啦操,使得啦啦操成為一種更趨向于傳達情感的感性運動。三種不同的舞蹈風格奠定了舞蹈啦啦操的動作力量的風格基礎,運動員的身體制動、手臂執行力、精準度、身體移動迅速、團隊間托舉配合等,無一不體現啦啦操特有的力量構成,正是這些動作以及難度元素的出現,使得舞蹈啦啦操形成了區別于其他運動特有的力量之美。
舞蹈啦啦操是一項觀賞性較強的運動,運動員健康、勻稱的身體形態以及姣好的精神風貌組成了啦啦操運動身體美學的要素。基于舞蹈啦啦操集體育與藝術為一體的特性,啦啦操運動員不僅要具備健康的身體,還要具備一定的身體形態的藝術性。舞蹈啦啦操運動的難美項群特性構成了其運動項目訓練的特殊性,致使身體形態的訓練與其他運動項目也有所差異。
舞蹈啦啦操要求翻騰與跳躍動作在上半身的胸腔提氣,控制發力,在操化動作的操作上要求體態挺拔,腳后跟抬起,收腹緊臀,與技巧啦啦操底座向下,重心扎實的動作發力有明顯差異。不同的訓練要求促使肌肉的形態與舞蹈啦啦操運動員有所不同,身體美學特征也各有差異。另外,從舞蹈啦啦操服裝特征中可以看出,女性運動員著裝偏向裸露腰部與腿部的肌肉與皮膚,上身身著緊身的半露臍裝,下身身著貼合腿部肌肉線條的半包臀裙,男性則選用貼合身體肌肉線條的服裝面料,上半身采用包裹性較好的面料以凸顯男性肱二頭肌的強壯,下半身褲裝則采用凸顯男性運動員腿部肌肉線條的設計,緊張的肌肉與流暢的線條,挺拔的身姿形態更加健美,這樣的初衷在極大程度上展現了青春靚麗的風貌,又將身體形態進行了最大限度的釋放,營造出一種不為世俗規約束縛的美感,與過度肥胖與骨瘦嶙峋的身體形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時代中找到了中立且更加高級的身體美學平衡。
舞蹈啦啦操因吶喊的特征,使舞蹈啦啦操運動更貼近“張揚”的美學特質。在舞蹈啦啦操中,吶喊與助威是其外沿的點綴元素。運動員這種激烈狂熱并不在意其他人目光的吶喊,是享受運動本身的同時展現出的積極陽光、活力四射的精神風貌,是啦啦操區別于其他運動的特殊身體表達方式。以啦啦隊或以啦啦操的命名來辨析,啦啦隊更偏向于“媒介”,獨立于其他運動項目之外,并為其他運動項目加油助威。這種助威可以是呼喊本戰隊的名稱、特殊口號,以起到對其他運動員的激勵作用,使其他項目運動員注意力得到片刻的轉移,從緊張且疲憊的比賽中得到一絲審美的浸潤與慰藉。
而拋開“隊”的形式,從啦啦操運動賽事本身來辨析,舞蹈啦啦操本身所具有的吶喊可以是經過刻意設計的吶喊,或是不經意間由環境烘托而自然發出的吶喊,不僅可以達到團隊間互相激勵的效果,也會使團體比賽壓力得到一定緩解。通過吶喊能夠釋放內心緊張的情緒,放松內心的負擔,從而一定程度上增加比賽取勝概率,通過吶喊與口號進行本隊形象的宣傳與展示,能夠使運動員青春活力的精神風貌再一次釋放。
美的關鍵是德行,外在美依托內在美而體現[5]。在西方現代主義“以人為中心”的觀念影響下,強調自我成為當代審美觀念中的重要現象之一[3]。舒斯特曼的身體美學思想倡導“身心合一”,身為感官動物的人通過運動而獲取身體體驗,將動作信息傳達至大腦,通過動作的表達建構身體對世界的認識。舞蹈啦啦操運動不僅強調向觀眾傳達基于美學特征的身體語言符號。值得一提的是,舞蹈啦啦操運動特有的外顯特征,進一步浸潤運動員的內心,塑造出積極的、健康向上的性格,同時通過運動員演繹出舞蹈啦啦操所需要表達的情感,使得這項運動的精神內涵得以保存與流傳。
基于展現身體張揚的外部動作特征,需要自信十足的運動員充實其內生的含義,更是舞蹈啦啦操運動的精髓。由于啦啦操特有的積極特質,在訓練中,信心的培養自然也成為訓練的重要內容。運動員需要做好前期心理建設,在做動作前進行心理暗示,如身體面向鏡子,仔細并反復調整身體姿態,使技術或動作更加精確、肢體形態更加協調美觀,同時基于舞蹈啦啦操難美項群的屬性,舞蹈啦啦操存在著較多高難度、繁多的操化以及錯落復雜的技術路線,不僅要求舞蹈啦啦操運動員記住這些成套構成要素,還需要熟練應用技術并具備隨機應變、處變不驚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每個舞蹈啦啦操運動員必須具備的,要通過問題的解決,不斷地建立自我認知,促使運動員自信心得到基本的滿足;在比賽中,運動員會面臨較大的壓力,容易出現緊張、焦慮的情況,但由于運動員日常的訓練積累,自我調整能力在訓練過程中逐漸得到強化,因此,通過教練或自身暗示的喚起,通過挺胸、抬頭等具有積極暗示特性的動作,提升自信。
同樣,運動員自信的心態不僅存在于訓練與舞臺中,在日常生活中自信心的養成還會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這種在訓練或比賽中養成的自信特質,也會影響運動員的日常生活與性格,艱苦的訓練使他們抗壓能力得到增強,遇到問題也會容易開導自己,樂觀豁達、活潑開朗、親和力強,通過自身散發出的魅力感染周邊人,進而形成良好的社交環境。
團隊精神是舞蹈啦啦操運動區別于其他運動最為明顯的特點[6]。舞蹈啦啦操運動是一項團體協作的運動項目,常由兩人或兩人以上的團體構成一個整體,要求團體中人與人之間形成團結與默契的內生品質。由于舞蹈啦啦操評分標準要求成套動作層次整齊、動作同步,運動員身體情感的傳達及表述以及托舉配合等,都需要建立在團體高度凝聚的基礎之上。
團結的美學特征存在于舞蹈啦啦操訓練的各階段:在訓練上,首先需要運動員建立彼此的信任,在做相同動作時,要在訓練中培養動作的整齊與同步性,要求運動員間建立以團體為中心的思想,共同指向一個核心目標,通過訓練不斷磨合,建立隊員間彼此相互信任的默契,在運動員團體間搭建一條無形的紐帶;由于比賽以團體形式出現,因此啦啦操運動團結協作的特性再一次更加緊密凸顯。在比賽中,運動員不僅需要發揮日常訓練中彼此形成的默契,還要在賽前互相鼓勵與支持,或許只是彼此間的肢體接觸、言語傳達和眼神交流,都會起到傳達積極信號的功效,只有每個人做到萬無一失,才能保證成套動作完美完成。團體協作中,伴隨音樂將動作完美融合,運動員之間保持合適的距離感,集體伴隨著音樂動作整齊劃一,舞臺美學效果也因這份團結變得更加完整。同樣,運動員這種團結的品質也會影響其日常生活,由于運動促使人格的養成,舞蹈啦啦操活力向上的本質特征也時刻影響著運動員人格品質的塑造,這種通過訓練而得到的奉獻精神,同樣影響家人、同學與教師,這種自信的心態不僅是當今社會所推崇的,還有利于社會風貌建設。
舞蹈啦啦操在快節奏音樂中展現出了高難度與高強度,要求運動員具備堅持與拼搏的精神,并持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7]的意識。在日常訓練中,運動員常會因難度系數過高而出現失落心理,也會時常陷入深刻的自我懷疑之中,但由于啦啦操特殊的美育作用,即使碰到了困難,也不會輕易打消運動員突破自我的信心。同時,在團隊精神的加持下,隊友間會相互鼓勵幫扶,共同解決訓練中出現的各種困難,克服阻礙,不斷在磨煉中進步與提升。
由于高難度動作的不可預測性,在一定程度上舞蹈啦啦操運動員所處的訓練環境存在著危險,極易在訓練中因精力不集中、動作發力不準確而導致身體損傷,伴隨而來的是傷病與疼痛,但他們面對傷痛表現出來的不是怯懦與悲傷,也不是矯揉造作,而是一種堅韌與樂觀的心態,療養過程中,更多的是考慮下次做技術動作時如何避免此類損傷,或是對傷病恢復后的訓練充滿期待,重拾訓練的信心。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舞蹈啦啦操是一項具有健康向上特質的運動項目,它所具有的身體美學特征對于運動員身體審美觀念的塑造具有正向遷移作用。反觀現代社會所青睞的身體審美觀念,越來越偏離健康的核心指向,并與舞蹈啦啦操運動所倡導的健康審美觀呈現相互對立的情形。基于舒斯特曼身體美學“身心合一”的思想,融合舞蹈啦啦操運動外顯與內隱的美學特征,或許能給現存腐朽的審美觀念帶來一定的沖擊與啟示。
在時代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網絡媒體成為人們獲取信息最為便捷的平臺。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們獲取信息的壓力,但與此同時,魚目混珠的信息也接踵而來。強加的審美標準只會嚴重影響人的正常審美體驗[8],人們一旦沉浸在特定的環境中,長時間受到一種極端審美觀的影響與熏陶,潛移默化地塑造另一種價值觀,就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網絡媒體所推崇的“病態美”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女團身材”“反手摸肚臍”“直角肩”等熱詞充斥在網絡各大平臺,“節食減肥”“瘦成一道閃電”等極端的網絡標語更是迫害與蠶食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并讓人們陷入類似于整容術塑造“千人一面”的窠臼之中[9]。
肥胖固然對身體有害,但骨瘦嶙峋更是一種“病態”的象征。由此看來,基于舞蹈啦啦操運動積極向上的運動本質,舞蹈啦啦操運動塑造的健康審美,必然會對時代所傳播的審美觀念造成強烈的沖擊。在文明社會,需要推崇的是勻稱、健康的身材,身上沒有過多脂肪,也不用太過于“骨感”,身體在肌肉的包裹下,展現出優美的肌肉線條與結實的肌肉,通過運動與鍛煉,實現身心健康的目標。
當今時代,由于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繁忙的工作與學習的壓力促使青年的心理問題日漸凸顯。有關調查表明,我國18歲以上人口各類疾病(除癡呆外)的加權終生患病率為16.57%,并且迫于社會壓力,多數人不會選擇主動治療[10]。為遏制我國群眾心理疾病比率的繼續攀升,通過鍛煉來解壓與治療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手段。舞蹈啦啦操運動健康向上的本位特質,能夠從根本上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通過體育鍛煉與身體美學的熏陶將壓力得到釋放,從而一定程度上起到治療心理疾病與預防的功效,尤其對大學生作用最為明顯。
目前,我國大多高校都成立了獨立且專業的舞蹈啦啦操隊伍,在全國推廣效果顯著的背景下,將舞蹈啦啦操設為一項普修課供非體育專業學生學習并進行身體體驗,不僅有利于提升啦啦操運動的影響力與受益面,還對全面提升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也將發揮較大作用。
關愛自身是優良品質,但若過度關照自身從而引發焦慮心理,則是對于自身的否定。人們身處信息發達的時代,許多人因網絡信息的傳播而產生攀比心理,并且出現價值觀極易被左右的情況,再加上網絡上存在的“不正風氣”的迫害,極易造成人體情緒失常的狀況,很大程度上損害人們尤其是青年的審美觀與自信心。舞蹈啦啦操運動所提倡的是健康、勻稱的身材,以及樂觀積極的性格與心態,舞蹈啦啦操特有的審美特質以及心理作用,將教會更多的青年人學會“回歸自我”,以健康、樂觀的心態將自己視為中心,堅持啦啦操“以人為本、以生為重”的發展理念[11],學會欣賞自己,懂得傾聽自身內心的聲音,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包容自身存在的不足與缺陷,并通過舞蹈啦啦操訓練獲得的滿足感與成就感,抵消負面情緒,并將這種積極的心態感染給身邊的人,努力塑造良好、健康的社會審美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