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玉昆 張瑞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在綠色發展的時代主題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既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是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雙碳”目標是我國提出的兩個階段碳減排奮斗目標:2030年前碳達峰是近期目標,是邁向碳中和的基礎和前提;2060年前碳中和是長期目標,碳達峰后需要更有力度的減排才能實現碳中和。“雙碳”目標的實現可以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從而使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應該說,實現“雙碳”目標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順應技術進步趨勢、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動擔當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需要。
當前,世界各國已經意識到因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氣候問題的嚴重性,如極端天氣增多、生物多樣性減少、自然環境破壞等。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避免這些災難發生的關鍵舉措。《巴黎協定》提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締約方需要盡快明確國家的自主貢獻力度,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做出努力,在21世紀中葉,早日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以期實現在21世紀末將全球地表溫度相對于工業革命前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歐盟、美國和日本等根據實際分別確定了實現碳中和的時間節點,如歐盟計劃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美國提出“3550”碳中和目標、日本提出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目標。

伊春五營國家森林公園。 鐘誠/攝
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已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能源消耗不斷增加,而所消耗的能源中,主要就是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導致氣候變暖的一大誘因,要減緩氣候變暖必然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國積極采取一系列有效舉措,不斷推動節能減排工作、改善氣候環境、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通過逐步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發展新能源產業,提高能源效率,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事實證明,只有實現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才能適應自然規律,才能擁有優良的生態環境。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追求優良的生態環境、綠色產品,則是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我國基于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愿景。一是我國有效控制住了溫室氣體的排放。2020年我國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降低了18.8%,比2005年降低了48.4%,超過向國際社會承諾的40%至45%的目標。二是出臺一系列國家層面的政策和文件。2021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這是我國首次針對碳達峰單獨出臺的綱領性文件,是我國為實現“雙碳”目標向全世界做出的承諾,為實現碳達峰目標制定了路線圖。2021年10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這是我國繼2011年后第二次從國家層面對外發布的關于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白皮書。2021年10月28日,我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正式提交《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成效和新目標新舉措》和《中國本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這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履行《巴黎協定》的具體舉措,體現了中國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擔當和最新貢獻。
“雙碳”目標是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必將推動我國能源結構實現根本性轉變,促進國民經濟質量效益全方位提升,對中國未來發展有著根本性的、戰略性的、革命性的深遠意義。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彰顯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的初心使命,體現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內在要求,表明了我國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決心。
第一,實現“雙碳”目標有助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既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引,又為今后我國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指明了實踐路徑。實現“雙碳”目標,不僅有利于能源結構的優化、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經濟結構的調整,也有利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第二,實現“雙碳”目標有利于完整全面準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個涉及價值觀念、技術創新、能源結構調整等多層面的系統工程。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走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有利于推進經濟的綠色轉型,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從而使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有利于貫徹經濟社會全面綠色發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發展戰略;有利于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更加堅定地走好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第三,實現“雙碳”目標有助于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綠色低碳發展是挑戰,也是機遇。“雙碳”目標為我國經濟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通過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不斷優化不合理的能源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能夠進一步提升國家能源安全水平。同時,充分激活科技進步、技術創新的引擎,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產業,推動國內工業產業轉型升級,也能為綠色低碳發展注入持續動力,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綜合競爭力。
第四,實現“雙碳”目標有助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實現可持續發展。“雙碳”目標的制定,展示出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積極對策和減緩氣候變暖的決心、信心。中國積極落實《巴黎協定》的主要目標,主動承擔起大國責任,由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者和參與者變為引領者,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朝著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不斷前進,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貢獻自己的力量。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雙碳”目標,有利于增強全球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實現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標,需要務實的行動計劃和可行的現實路徑。對于黑龍江來說,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指示,堅決打好綠色低碳發展硬仗,努力在實現“雙碳”目標中體現龍江擔當。

紅旗嶺農場五星湖濕地。 劉立明/攝
第一,以經濟高質量發展助推實現“雙碳”目標。黑龍江省經濟發展下行壓力較大,既要趕超經濟發達省份,又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作用,必須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就是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產出。黑龍江省是資源大省,但不是資源強省,因此必須發展綠色低碳經濟,通過提升經濟綠色含量,帶來新的增長點和新的就業機會,努力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特色的綠色發展道路。
第二,發揮林業在實現“雙碳”目標中的作用。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在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黑龍江省擁有全國面積最大的天然林,豐富的森林資源形成了巨大的碳庫。2022年,黑龍江省森林覆蓋率為44.66%,林木蓄積量為20.99億立方米。經過測算,森林蓄積量每增加1立方米,相應地可以固定1.6噸二氧化碳。隨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林業碳匯也可以進行實質性交易。黑龍江省可以利用森林、草地、沼澤等豐富資源,推動實施碳匯交易,贏得發展的先機和商機,加速打造綠色經濟發展引擎。
第三,節能減排實現“雙碳”目標。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將有限的能耗增量指標優先支持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產業。一是識別高排放行業和企業,制定相關行業碳排放標準和企業碳排放配額。監督并扶持高排放行業及控排企業實現綠色轉型,制定全省高排放行業排放標準和企業碳排放配額,監控控排企業加速能源利用方式零碳化,實行綠色能源轉型的控排企業碳排放稅減免等優惠政策。二是助力清潔能源企業財政、金融雙驅動,逐步實現能源利用方式零碳化。充分開發風力發電項目、生物質能源熱電聯產項目的潛能,逐步提升清潔能源發電率。利用財政部下達的清潔能源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煤層氣、頁巖氣、致密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開采。加快發展綠色金融業務,從清潔能源項目規劃開始到項目進行開工建設,為企業提供全流程的金融服務方案,推動綠色金融助力支持清潔能源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