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林峰,莊沙斌,屈錫亮,黃雄飛
東莞市中醫院骨科,廣東 東莞 523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臨床常見疾病,也是導致腰腿痛最為主要的病因,隨著年齡的增長,腰椎逐漸老化,臨床將其稱作“退行性改變”,這種改變表現為腰椎間盤后側纖維化破裂,椎間盤各部分從破裂處突出[1-22]。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cent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CLDH)指的是腰椎間盤髓核的后正中突出椎管,因后縱韌帶從上往下逐漸變薄,而腰4以下又是用力相對集中處,導致腰4-5 腰5-骶1 間盤突出較多,同時中央型突出后導致馬尾神經受壓[3-4]。CLDH患者癥狀不一,大部分會壓迫馬尾神經而出現會陰區感覺障礙,使得大小便功能受損,比如出現尿潴留、尿失禁等,甚至部分患者會有女性月經紊亂、男性性功能低下等。保守方案治療CLDH療效并不滿意,多需要選擇外科手術治療,其中傳統開放性手術創傷較大,出血量多,并發癥率高,不利于患者恢復[5]。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經皮椎間孔鏡治療逐漸成熟開展起來,在部分報道中提出治療CLDH可取得不錯的效果,但根據不同的入路方式,又可分為側后方入路、椎板間隙入路等,成為研究熱點。選取2015 年12月—2020年12月東莞市中醫院收治的106例CLDH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不同入路經皮椎間孔鏡治療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12月—2020年12月東莞市中醫院收治的106例CLDH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經皮椎間孔鏡治療,根據入路方式不同分為兩組,每組各53例。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經臨床表現、X線片及CT或MRI檢查等符合CLDH診斷標準,自愿配合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均有手術指征。排除標準:既往腰椎手術史,合并其他骨科疾病,嚴重心肝腎病變,妊娠期或哺乳期,突出物有明顯鈣化,凝血功能障礙,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等。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男30例、女23 例;年齡30~70 歲,平均年齡(45.28±2.34)歲。觀察組:男32例、女21例;年齡30~70歲,平均年齡(45.43±2.1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所有患者確診后均接受經皮椎間孔鏡治療,根據入路方式不同,對照組予以側后方入路,觀察組予以椎板間隙入路。觀察組從椎板間隙入路,協助患者取俯臥位,懸空腹部,適度前屈腹部;于C 型臂X 線機引導下定位椎間隙,合理選擇穿刺點后常規消毒鋪巾,選擇利多卡因(1%)局部浸潤麻醉;穿刺針平椎板間隙,從棘突旁2.5 cm穿刺,檢查是否滿意,滿意后將針芯拔出,插入導絲;以穿刺針為中心縱向作切口,長0.7 cm,緩慢擴張旋轉后將擴張器插入,直到可固定椎間孔;將填充器套管撤出,退出擴張器,將椎間孔鏡置入;生理鹽水沖洗后,維持清晰的視野,將黃韌帶外側軟組織清除后,做好止血;用雙極射頻電極緊貼關節突內側緣黃韌帶開小切口,從該間隙將沖洗液送入椎管,控制好水壓后擴大椎管操作空間;對套管旋轉后,促使舌尖經裂隙進入椎管,見突出髓核壓迫神經根,顯露困難,予以磨鉆處理;對套管調整,促使其斜面朝外,于神經根肩部顯露,將髓核摘除,探查椎管,將游離髓核清除;徹底神經根減壓,雙極射頻電極完成椎間盤射頻消融與纖維環成形術,徹底止血后,拔出套管,縫合,無菌包扎。對照組從側后方入路,取俯臥位,利多卡因(1%)局麻,術前根據檢查結果設計穿刺“皮膚窗”,明確穿刺的角度與方向,于C型臂X線機引導下瞄準同側上關節突尖部外側,往椎間盤穿刺,透視下可見針尖位于棘突連線正中,側位位于椎間隙中后1/3。完成髓核造影與染色,逐步擴張套管,將套管插入,保障正位不越過棘突中線,將突出髓核清除干凈,其余措施與觀察組相同。兩組患者術后予以常規抗炎、消腫止痛、營養神經,以及抗感染等治療。
兩組患者均術后隨訪3個月以上,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間、療效,以及術前與術后3個月疼痛VAS評分、腰椎功能情況。
(1)疼痛評分:術前與術后3個月均評價一次,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價,評分0~10 分,評分越高則疼痛越重。(2)腰椎功能:術前與術后3個月測評一次,包括腰椎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與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OA)。腰椎ODI評分包括生活自理、疼痛強度、社會生活等,共計10 條,每條評分0~5 分,評分越高則表明患者的功能障礙越重;腰椎JOA評分包括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活動受限度,評分滿分29分,評分越高則功能障礙越輕。(3)療效:隨訪3個月時,選擇改良Macnab 評分系統測評療效情況,其中癥狀完全消失,恢復正常的圣后與工作為優;癥狀明顯改善,活動輕微受限,但不影響正常的生活與工作為良;癥狀減輕,活動依舊受限,且對正常生活與工作有影響為可;未達到前述要求或惡化為差。優良率=優率+良率。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手術出血量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情況(±s)
組別觀察組(n=53)對照組(n=53)t值P值手術時間(min)51.02±10.26 60.54±11.02 2.995<0.05手術出血量(mL)14.50±4.13 18.71±4.63 2.604<0.05住院時間(d)4.72±0.95 6.85±1.30 3.004<0.05
術前,兩組患者腰椎ODI 評分、JOA 評分和疼痛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兩組患者腰椎ODI評分、JO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疼痛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腰椎功能、疼痛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腰椎功能、疼痛評分情況(±s) 分
組別觀察組(n=53)對照組(n=53)t值P值ODI JOA 疼痛術前56.21±5.41 56.37±5.44 0.072>0.05術后3個月20.03±4.15 21.03±4.08 0.412>0.05術前13.76±3.12 13.55±3.21 0.077>0.05術后3個月21.02±2.20 20.65±2.30 0.506>0.05術前6.71±1.25 6.75±1.22 0.043>0.05術后3個月3.02±0.45 4.21±0.62 2.854<0.05
隨訪3個月,兩組患者評價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療效情況 例(%)
LDH發病率居高不下,且以中老年人為主。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LDH患者不斷增多,容易導致患者腰痛,影響他們正常的生活與工作。加之老年群體本身活動能力及機體功能都有下降,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及改善患者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CLDH在LDH中占比較高,主要因椎管前方中央處的椎間盤組織突出或脫出導致[6]。保守治療療效不佳,治療不成功者需中轉手術治療,增加了治療痛苦,為確保治療效果,一般推薦手術方案治療,微創手術治療不僅能減少創傷與并發癥,而且術后恢復更快,受到了醫患的認可[7]。隨著脊柱內鏡與手術器械的創新、發展,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治療CLDH成為熱點[8]。本研究探究不同入路經皮椎間孔鏡治療的效果,以期為臨床選擇合適的術式提供借鑒資料。
本研究對收治的106 例CLDH 患者進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經皮椎間孔鏡治療,對照組予以側后方入路,觀察組予以椎板間隙入路,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短于對照組,手術出血量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兩組患者隨訪3個月時,評價療效,兩組患者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術前疼痛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3 個月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術前腰椎ODI 與JO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治療,選擇穿刺點局麻方式損傷較小,可減少麻醉藥物的干擾。但是,局麻狀態下部分患者意識清醒,一旦刺激神經根容易導致疼痛,可即刻得到患者反饋,可及時調整[9]。微創手術期間對病變組織破壞較少,不會牽拉神經根,可避免破壞神經根,采取逐層切除下位椎的部分關節突前下緣骨質,使得治療更徹底,而椎管內將套管置入,內窺鏡下操作更安全與徹底[10]。手術期間,持續灌注沖洗,可將炎性介質完全去除,緩解術后疼痛,維持無菌環境,減少術后感染。此外,手術期間全程在C 型臂X線機引導下完成定位、造影,可及時發現術中出現的定位不準與操作偏移等情況,使得手術更安全與可靠。
綜上所述,CLDH 患者應用經皮椎間孔鏡治療,不同的入路取得的療效相當,而且對腰椎功能影響并無明顯差異,但是經椎板間隙入路相比側后方入路,可顯著減少手術時間與手術出血量,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緩解其術后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