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芳,魯 靖
漯河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河南 漯河 462000
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VBAIV)是由椎基底動脈狹窄、閉塞導致供血不足出現的間歇性眩暈,其發病機制可能與椎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痙攣、血流動力學改變及椎動脈周圍結構因素變化有關,患者癥狀主要表現為平衡感異常、惡心、嘔吐并伴有一定程度耳鳴,少數患者可出現視覺障礙,軀干、四肢出現痛溫覺障礙或痙攣,在中老年群體中具有較高發病率,對患者日常生活及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影響[1-2]。然而,當VBAIV 首發癥狀或主要癥狀產生時,患者主要表現為突出的主觀感受,其客觀體征較少,而腦部CT 或MRI 檢查均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準確提供VBAIV 診斷依據,因此,增加了其確診的難度[3-4]。當前,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在國內外飛速發展,逐漸應用于臨床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診斷治療中[5-6],主要通過檢測患者腦血管內的血流流速來進行診斷,而VBAIV患者存在明顯局部動脈血流速度減慢特征,可對其進行有效甄別,且TCD具有無創性穿透顱骨、操作便捷、重復效應高等優點,能夠幫助醫師對患者進行長時間且持續的動態觀測,并提供血液動力學資料[7]。為了探討VBAIV診斷的客觀依據,本研究探究TCD 在高齡VBAIV 患者中的診斷效能,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漯河市中心醫院收治的100 例高齡VBAIV 患者作為觀察組,男61 例,女39例,年齡60~80 歲,平均年齡(70.23±5.11)歲。選取同一時期收治的10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男54例,女46 例,年齡55~75 歲,平均年齡(69.13±2.3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VBAIV 的診斷標準[8]:(1)存在反復發作性眩暈。(2)眩暈為視物搖晃感或者自身旋轉感。(3)頭部或體位改變時,臨床癥狀明顯或加劇。(4)多為40 周歲以上發病。(5)起病較迅速,24 h 內可癥狀可逐漸減輕或消失,后可反復性發作。(6)存在一種或多種神經缺血體征或癥狀。(7)排除小腦、腦干出血或耳源性眩暈等其他主要癥狀為眩暈的疾病。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VBAIV診斷標準。(2)起病較急,癥狀滿足急性腦血管病的臨床特征。(3)患者眼底動脈硬化在Ⅱ級及以上。(4)排除眩暈之外,還有1種以上腦干病癥。(5)年齡≥60歲。(6)對本次研究有一定了解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原發性疾病。(2)存在真性球麻痹或腦出血。(3)眼源性及耳源性眩暈。(4)血壓收縮壓高于18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張壓高于120 mmHg。(5)存在精神性疾病。
采用德國DWL 公司生產的TCD-L248 型超聲診斷儀,使用2 MHz的探測路內血管脈沖探頭。
患者及健康體檢人員取坐位、側臥或俯臥位,將探頭放入顳窗和枕孔,經枕孔持續監測基底動脈血流情況,由顳窗持續監測兩側椎動脈血流情況,分別得出左椎動脈(LVA)、右椎動脈(RVA)及基底動脈(BA)的血流峰速度等指標,同時觀測頻譜形態、監聽音頻,并打印出彩色頻譜記錄。
(1)血流峰速度:記錄比較對照組健康體檢者和觀察組VBAIV患者LVA、RVA及BA的血流峰速度變化。(2)TCD診斷結果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LVA、RVA、BA 血流速度均較對照組減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LVA、RVA、BA血流峰速度情況(±s) cm/s

表1 兩組患者LVA、RVA、BA血流峰速度情況(±s) cm/s
組別觀察組(n=100)對照組(n=100)t值P值LVA 29.36±6.11 43.38±10.04 11.929<0.001 RVA 30.88±8.79 43.26±6.29 11.454<0.001 BA 35.13±10.98 49.87±13.25 8.566<0.001
200 例受檢者中,真陽性87 例,真陰性100 例,假陰性13 例;TCD 診斷高齡VBAIV 的靈敏度為87.00%,特異度為100.00%,漏診率為13.00%,準確度為93.50%,陰性預測值為88.50%,陽性預測值為100.00%,見表2。

表2 受檢者TCD診斷情況分析 例
VBAIV是臨床常見病癥,在中老年群體中有較高發病率,糖尿病、頸椎病等基礎疾病可增大患病風險,患者疾病發作時,主觀感覺癥狀明顯,客觀體征較少,準確診斷存在一定困難[9]。患者常表現為平衡功能異常、眩暈感等,多數患者可伴隨耳鳴癥狀。VBAIV特征性癥狀有患者仰頭或者轉頭時下肢忽然無力而跌倒,但意識清醒,因此可以迅速自行站起,這主要是由于腦干網狀結構的缺血所導致的。VBAIV 患者可能出現暫時性、全面性的遺忘癥,患者會在短時間內出現意識喪失的現象,并持續數分鐘,同時伴有時間、地點的定向障礙,但患者交流、書寫等能力正常,主要是由于患者大腦后動脈顳支缺血累及枕葉內側及海馬。患者還可能出現視覺障礙,主要是由于患者雙側大腦后動脈距狀支缺血累及枕葉視皮質。患者還可出現惡心、嘔吐、眼球震顫、面部同側及軀干對側痛溫覺喪失癥狀,主要與小腦前下動脈缺血有關。小腦上動脈缺血時,可引起患者對側分離性感覺缺失,對患者軀干、四肢及面部造成影響。椎動脈缺血時,可表現為明顯對側肢體及同側舌無力情況。因此,VBAIV患者發病主要是由于頭部或頸部前屈、后伸或者旋轉而引起。椎基底動脈系統具有較為廣泛的血供范圍,供應了人們大腦半球后40%的區域的血液,因此,當椎基底動脈系統發生缺血性障礙的時候,患者血供區域的腦組織功能降低,進而引發一系列臨床癥狀,對患者日常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10-11]。有研究[12-13]表明,TCD越來越多地應用在腦血管病的診斷中,提高了VBAIV的確診率,通過觀察患者的腦底動脈血管的血液流速,來判斷腦血管的病變與否,且其無創性的優點能夠減輕患者的痛苦,同時給出正確的診斷信息,因此,廣泛被患者和醫師所青睞[1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LVA、RVA、BA 血流速度均較對照組減慢,200例受檢者中,真陽性87例,真陰性100 例,假陰性13 例,TCD 診斷高齡VBAIV 的靈敏度為87.00%,特異度為100.00%,漏診率為13.00%,準確度為93.50%,陰性預測值為88.50%,陽性預測值為100.00%,說明TCD 對高齡VBAIV 患者的診斷效能好,能夠準確反映患者的血流變化,為臨床診斷提供有效依據。分析其原因在于,VBAIV的發病機制主要是在頸椎骨質增生、椎間隙狹窄、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及橫突孔狹窄等狀況下,造成椎動脈椎間段受壓產生扭曲,進而引起動脈血流速度繼發性變化,而TCD恰可有效檢測血流峰速度,達到準確診斷VBAIV的目的。TCD檢測結果若顯示患者的血流速度異常升高,則表明患者的腦血管發生了狹窄或者痙攣等癥狀[15],TCD檢測結果若顯示血流速度減慢,則表明患者的腦供血不足[16],可由粥樣硬化斑塊沉著、血管壁增厚、彈性下降及內膜粗糙等因素引起[17]。同一例患者能夠出現一種異常現象或同時出現多種異常現象,隨著患者的癥狀加重,檢測出的異常現象更加顯著[18-19]。因此,TCD檢測主要表現為椎基底動脈血液流速減慢、升高,雜音、渦流及音頻信號的消失,其中,血液流速的減慢和加快是TCD結果的主要參考參數[20-21]。加之TCD能夠準確地探及患者每一條血管的血供情況以及功能狀態,存在較強定位性[22-23],因此診斷效能好。同時,其具有價格低廉、靈敏度好、無創性等優點[24-25],有較好的臨床診斷VBAIV應用價值。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受檢患者樣本量較少,TCD對于椎動脈頸段和開口處檢測尚有不足,無法準確檢測該處血流情況,可能需與頸部血管超聲、CTA等檢測方法相結合,彌補缺陷,后續仍需開展更為全面的大樣本量研究,進一步探明TCD 技術在VBAIV 患者中的診斷效能。
綜上所述,TCD觀測結果能夠有效反映高齡VBAIV患者的血流變化情況,為疾病診斷提供判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