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松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胸外科,河南 洛陽 471000
食管癌的發生與膳食失衡、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早期一般無癥狀,病情發展至中晚期可引起吞咽困難、哽噎等不適癥狀,患者易出現營養不良[1-2]。手術是治療食管癌的主要手段,術后患者需長期禁食,可致胃腸功能改變,造成營養不良進一步加重,并易引起免疫功能降低。并且患者術后較易表現出腹瀉、腹痛以及胃潴留等系列消化道反應。術后給予食管癌患者腸內營養(EN)支持能有效增強免疫功能,促進胃腸功能恢復,但胃潴留發生風險相對較高,表現為上腹部膨隆、中上腹有壓痛感、嘔吐等,不利于術后病情恢復[3-4]。本研究統計、分析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86例食管癌患者臨床資料,探討食管癌術后EN 支持并發胃潴留的危險因素,旨在為后期護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參考。
回顧性分析2019年8月—2021年7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86 例食管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符合《食管癌和胃癌治療指南》[5]相關食管癌診斷標準,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術后禁食行EN 支持,補充短肽型腸內營養混懸液;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正常;相關人員就食管癌疾病、胃潴留疾病以及營養支持系列知識加以講解,患者及家屬均了解本次研究內容,對應簽署知情同意書;對所有食管癌患者的一般資料展開統計,所有患者均可以積極配合,并且未表現出漏缺現象。排除標準:癌細胞遠處轉移;住院期間死亡;肝腎等嚴重器質性病變;精神疾患;病歷資料不完整;合并其他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如胃癌、結直腸癌等。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終止試驗標準:(1)所有食管癌患者呈現出系列嚴重不良事件現象,在此種情形下臨床醫師展開對應判定,需要將本次試驗研究停止。(2)在對食管癌患者開展臨床研究工作期間,所產生系列體征、癥狀,對本次研究順利開展產生影響,醫生需要將本次研究終止。(3)針對食管癌患者在進行干預期間,患者所產生系列偏差,同實際脫離嚴重,導致患者的依從性呈現出顯著降低。(4)在開展研究工作期間,對于本次研究,所有受試對象拒絕進行,向上級提出將本次研究終止的意愿。脫落標準以及處理原則:(1)針對食管癌患者在開展研究工作期間,對于本次研究退出均持以自愿態度,或者向上級主動提出將知情同意書撤回要求。(2)研究人員針對所有患者的疾病形成原因、疾病病情以及脫落情況展開清晰及詳細記錄,認真保存系列病例數據,并且合理完成檔案創建,以對后期數據順利分析做出保證。
以調查問卷方式收集入組患者年齡、性別、低血壓、合并糖尿病、便秘、低鉀血癥、肺部感染、機械通氣、電解質紊亂、并發胃潴留等資料。胃潴留判斷標準[6]:按照體質量正常鼻飼,進食6 h 后,用50 mL 注射器經留置的胃管抽吸胃內殘留物>200 mL,或按壓中腹部疼痛并聞及振水聲,聽診腸鳴音減弱或亢進;伴腹脹、腹痛癥狀,每日嘔吐后腹部脹痛可緩解;食物反流情況明顯。
分析食管癌術后EN支持并發胃潴留的危險因素。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86例食管癌患者術后EN支持并發胃潴留27例,占比為31.40%。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合并糖尿病、便秘、低鉀血癥、機械通氣、電解質紊亂與食管癌術后EN 支持并發胃潴留有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性別、低血壓、肺部感染與食管癌術后EN 支持并發胃潴留無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食管癌術后EN支持并發胃潴留單因素分析結果 例
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合并糖尿病、便秘、低鉀血癥、機械通氣、電解質紊亂是食管癌術后EN 支持并發胃潴留的高危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表2 食管癌術后EN支持并發胃潴留的影響因素變量賦值情況

表3 食管癌術后EN支持并發胃潴留的多因素分析結果
食管癌發病率、死亡率在惡性腫瘤中分別占第5位和第4位,多數患者術前便存在營養不良,且術后仍需禁食7~10 d,會加重營養不良,影響患者病情恢復,甚至增加病死率[7]。EN 支持可有效補充機體高代謝能量與其他物質需求,減少蛋白質丟失,并可促進腸蠕動,使門靜脈系統血流加快,增加腸激素釋放,有助于胃腸黏膜屏障功能恢復[8]。但食管癌術后消化道重建可能會引起腹瀉、胃排空延遲、反流性食管炎、呼吸道感染等不適,易造成EN不耐受,導致胃潴留,增加誤吸、反流風險,還會引起脫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等,延長患者住院時間[3]。
胃潴留主要分為器質性胃潴留以及功能性胃潴留。對于器質性胃潴留而言,主要因為消化性潰瘍、繼發性或者原發性腫瘤壓迫而呈現出幽門梗阻現象;對于功能性胃潴留,主要因為胃張力缺乏導致。因為感染、低鉀血癥、腫瘤以及酸中毒等系列鎮靜劑以及危重癥術后藥物的使用,也會導致胃潴留發生。在入院時通過對患者年齡以及性別等一般資料實施記錄,對高血壓、糖尿病以及便秘等系列病史加以詢問,就患者血氣分析、血糖、血鈉以及血鉀等系列實驗室指標實施監測,具有重要意義。分析食管癌術后EN 支持并發胃潴留的相關危險因素,早期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對于預防胃潴留發生至關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合并糖尿病、便秘、低鉀血癥、機械通氣、電解質紊亂是食管癌術后EN 支持并發胃潴留的高危因素。分析其原因在于:(1)合并糖尿病者機體處于高血糖狀態,可引起胃竇動力降低及十二指腸不協調收縮,使獨立的幽門活動增加,造成胃排空延遲,增加胃潴留發生率。高血糖還會損傷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引起胃排空延遲、胃腸功能紊亂,進而誘發胃潴留[9]。針對此類患者,臨床可使用糖尿病專用制劑,定期監測血糖,確保血糖控制良好,并控制營養液輸注速度,防止患者出現一過性血糖升高現象。(2)便秘者胃腸功能明顯降低,胃排空延遲,加上術后長期禁食所致的食欲不振、心情抑郁,可進一步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同時術后早期久臥不動,運動缺乏,會造成腸道肌肉松弛,易引起胃潴留。臨床可在此類患者營養制劑內添加山梨醇、乳果糖等高滲性瀉劑,并加入益生菌,確保胃腸道菌群穩定,同時叮囑患者多補充水分,以促進排便,促使患者胃排空功能盡早恢復正常,進而降低胃潴留發生率[10]。(3)低鉀血癥患者消化系統平滑肌細胞外存在離子濃度差,可引起肌膜電位超極化,致使神經平滑肌傳導功能障礙,導致胃腸蠕動降低,增加胃潴留發生率。臨床需加強監測患者血鉀水平,若患者血鉀水平降低需及時經靜脈補充血鉀、超聲霧化吸入血鉀等方式提高機體血鉀水平。(4)機械通氣時氣囊未完全封閉氣道,消化道內會進入少量氣體,導致胃脹氣、胃張力降低,而呼吸末正壓通氣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胸腔壓力升高,心血量、回心排出量及血壓降低,影響胃腸收縮功能,極易并發胃潴留。對于此類患者早期可實施舒適化淺鎮靜措施干預,后期按照患者病情調整自主呼吸支持模式,防止氣體進入胃腸道,避免胃潴留發生。(5)當電解質紊亂者為離子紊亂時,機體處于應激狀態,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激活,促使外周血內鉀離子轉移至細胞內,易誘發胃潴留。當機體存在鈣離子紊亂時,可能會引起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影響胃腸功能,易引起胃潴留。密切觀察患者心電圖、意識、心率、血壓等變化,準確識別各類電解質紊亂所致的癥狀,及時實施相應的干預措施,對于鈉離子紊亂者可靜脈補充高濃度的鈉鹽;鉀離子或氯離子紊亂者可補充高濃度相應的電解質液,盡早糾正電解質紊亂。
本研究結果顯示,86 例食管癌患者術后EN 支持并發胃潴留27 例,占比為31.40%;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合并糖尿病、便秘、低鉀血癥、機械通氣、電解質紊亂與食管癌術后EN 支持并發胃潴留有關;年齡、性別、低血壓、肺部感染與食管癌術后EN 支持并發胃潴留無關;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合并糖尿病、便秘、低鉀血癥、機械通氣、電解質紊亂是食管癌術后EN 支持并發胃潴留的高危因素。從而發現,合并糖尿病、便秘、低鉀血癥、機械通氣、電解質紊亂等系列因素,會導致食管癌術后EN 支持并發胃潴留發生率顯著增加,對此就系列危險因素加以了解后,需要研究針對性措施臨床展開對應干預,對患者安全性做出保證。
綜上所述,合并糖尿病、便秘、低鉀血癥、機械通氣、電解質紊亂是食管癌術后EN 支持并發胃潴留的高危因素,臨床應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