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張麗娟
(1臨猗縣林業局 山西臨猗 044100; 2臨猗縣綜合檢驗檢測中心 山西臨猗 044100)
溫室大棚種植,是人們為抵御自然災害對作物的危害而選擇的一種設施種植模式。近年來,隨著臨猗冬棗溫室大棚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溫室栽培的優勢日益凸顯,溫室大棚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還可以通過對溫室內溫度、濕度的調控,使冬棗成熟期提前、果實貨架期延長,極大地提高了棗農的經濟效益(圖1)。

圖1 臨猗縣郇瑕家庭農場高標準冬棗日光溫室
臨猗縣從2013 年開始建設冬棗日光溫室大棚,經過這幾年的學習、摸索與積累,廣大棗農在冬棗日光溫室大棚管理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棗農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共識:冬棗日光溫室大棚溫度管控相當重要,是日光溫室管理的靈魂。通過對臨猗縣牛杜鎮、廟上鄉冬棗日光溫室大棚管理過程中的觀察,筆者談談對臨猗冬棗日光溫室大棚溫度管理與控制的幾點認識。
溫室冬棗溫度管理的基本原則,是在保障足夠通風的條件下,以增加溫度積累為主。可以采用控制最高溫度(也就是極限溫度)管理的方式,但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鍛煉過程。白天的最高溫度維持時長在1~1.5 小時。
一般分為三個階段來管控,都是以提高地溫為主,夜溫越高越好。
2.1.1 升溫10 天內 此時地溫低,樹體處于休眠狀態,樹液基本不流動,如果棚內溫度太高,好比大火燒干柴,對樹體傷害過大,此時應當把棚內溫度控制在25 ℃,不高于30 ℃。
2.1.2 當地溫升至7 ℃以上后 樹液開始流動,根系開始活動,棚內高溫的蒸騰能帶動根部水分的流動,此時,可以把棚內溫度控制在30 ℃,不能高于35 ℃。
2.1.3 當地溫升至15 ℃時 地下根系開始生長,樹液活動流暢,此時也就開始進入催芽期,溫度可以控制在35 ℃以上,不高于40 ℃。
可分為三個階段來管控。
2.2.1 棗樹在長葉的同時,花蕾開始顯現 這個時期是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同時進行的一個階段,二者還存在著競爭關系。溫度過高,營養生長過強,也就是只長葉不長蕾;溫度過低,樹體生長緩慢,生長周期過長,推遲了成熟時間,不僅日光溫室大棚的優勢不能體現,還會出現花蕾分化過多的現象,給后期的管理帶來很多麻煩。所以一定要把控好晝夜溫度。白天溫度要控制在25~30 ℃,最關鍵是晚上不能高于15 ℃,這個階段是很重要的,一定不能掉以輕心。
2.2.2 棗葉長至10~12 片,樹葉生長成型,花蕾進入分化階段 此時營養生長逐漸減弱,生殖生長開始占據主導地位。溫度過高,花蕾分化不好甚至出現黃蕾、弱蕾、落蕾現象,此時,白天溫度控制在30~35 ℃,夜間溫度仍然保持不高于15 ℃,并注意通風。
2.2.3 開始開花階段 此時花蕾的分化雖然還在進行中,但已基本完成。應當把此時的溫度適當調至37 ℃,夜間溫度調至18 ℃。這個階段關系到開花量多少、坐果率高低,是棗樹管理中最關鍵的一環。
冬棗開始坐果后,營養生長基本停止,樹體進入全面生殖生長階段。此時葉片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及根部吸收的養分,都是為果實生長發育服務。這個階段,棗樹最適宜生長的溫度是38 ℃,但不能過高。溫度過高,樹體則產生自我保護機制,葉片氣孔關閉,葉片卷曲,影響正常的光合作用,反而對果實生長不利,果實生長放緩,對樹體的危害很大。這時夜間的溫度就不太重要,能高就高,不予特別考慮。
此時果核快速生長,果肉生長緩慢,果核長成后,果肉進入第二次快速膨大期,是樹體需要營養成分的關鍵時期,所需溫度與第三階段(幼果期)一致。
這一時期,冬棗樹勢稍微削弱,樹葉微卷,棗果生長基本完成,果實進入白熟上色期。這時白天溫度適當調高至40 ℃。夜間溫度越低越好,拉大溫差,有利于糖分積累和果實著色。此時可以適當提高溫度,讓果實盡快成熟。
冬棗日光溫室大棚通過覆蓋塑料棚膜來升溫,利用氣流緩沖房、覆蓋棉被等進行保溫,利用頂部、底部通風口進行降溫調溫(圖2)。

圖2 日光溫室氣流緩沖房
在管理過程中,當棚內溫度超過極限控制溫度時,必須要打開頂部通風口、底部通風口來通風降溫。棗樹坐果前或外界溫度低于10 ℃時,打開頂部通風口,以通頂風為主,不通底風。坐果后或外界氣溫上升到8~10 ℃時,可以同時打開頂部通風口和底部通風口,上下通風降溫。通風時,謹記通風口要先小后大,循序漸進(圖3、圖4)。

圖3 冬棗日光溫室頂部通風口

圖4 冬棗日光溫室底部通風口
以上是筆者在日光溫室大棚管理中對棗樹在不同生長階段溫度管控的一點經驗。希望大家能利用日光溫室大棚的可控條件,充分利用光能、熱能,使棗果提前成熟,早日上市,提高廣大種植戶的經濟效益。另外,在具體的生產中,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溫室冬棗管理是一個綜合性的管理工作,溫度管理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做好溫度管控的同時,必須要綜合考慮溫度、土壤、水肥及病蟲害等各方面的條件,在充分遵循棗樹生長基本規律的基礎上,靈活掌握,科學把控,采取綜合全面的管理措施,少走彎路,實現效益最大化,這也是棗農最終的目標。